基于文本特征的初中英语戏剧教学实践与探究
丰克增
重庆两江新区西大附中金州学校 401120
一、课例背景
2025 年 4 月 20 号,在区级教研活动中,笔者参与指导的这节阅读课作为示范课,对初中戏剧教学模式进行了创造性和整合性相结合的探索,受到了教研员和与会教师的一致好评。
二、教学分析
1.教学内容分析
本课例的教学内容是人教版《英语》(Go for It!)八年级下册 Unit6 “An old man try to movethe mountains.”Section B 部分 2a-2e 的阅读板块。2a 的读前活动从学生的已有知识出发,要求学生列出所知道的童话故事,并谈谈自己的认识,为 2b 的阅读活动做准备。2e 部分要求学生根据对剧本的理解,尝试运用所学语言进行戏剧表演。课堂的末尾,我们增补了原著《糖果屋》的故事结局,并在学生们的各种结局预测中给予揭示。
2.学情分析
本次教学为笔者自己班上的学生,口语表达水平高于一般年龄段的学生,善于表现自己。因此浅表性阅读理解的难度不大,本节课的重难点,就放在了引导学生把握戏剧体裁特点,分析人物性格,表演戏剧情景和感悟思想内涵上面。
3.教学目标
通过大单元回顾式的引入,对戏剧文本典型特征进行针对性分析,逐步熟悉戏剧的文本特征和基本元素,积累基本文学常识。
学会通过阅读剧本,概括每个场景的主旨以及把握戏剧的发展脉络。学会通过品读戏剧人物的个性化语言,分析概括人物特点。
在对脉络发展整体把握的基础上,能通过演出包括背景介绍和幕名称汇报在内的完整戏剧,展现英文戏剧的特有魅力,增强跨文化沟通的意识。
通过预测结尾并与名著原本结尾相比较,发展想象力、推理能力和学习能力,并在对戏剧结局的反思中领悟正直、善良、聪慧、勇敢等品质的重要价值。
4.教学设计思路

三、教学过程
Step 1:Warming-up and lead-in
1.通过配乐短视频,向学生展示中外经典戏剧片名和角色,如 Sleeping Beauty, Cinderella, LittleRed Riding Hood, Monkey King 等。
[设计意图]
通过短视频形式课前暖场,激发兴趣的同时也为导入环节做好铺垫。
2.通过提问学生观察到的中国经典角色及最喜爱的角色和原因,对本单元进行简要回顾。在此基础上,由中国经典人物引向外国戏剧人物,自然引出主角 Hansel and Gretel 及剧本。
[设计意图]
以旧带新,既利于认知图式的激活和建构,也顺势导入正式阅读。
Step 2:Pre-reading
让学生对 Hansel and Gretel 的文本体裁类型做选择判断,并顺势介绍剧本三要素及主要功能。[设计意图]
由外在文本特征分析入手,实现剧本基本特征的建构,同时引出读中活动。
Step 3:While-reading
1.Read for background information让学生带着五个关键性问题阅读文本第一段,如下图所示。然后通过图片动画的方式核对答案。

[设计意图]
让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指向性更强,效率也更高。通过图片动画展示的形式进行答案核查,既让学生了解了戏剧故事的背景,又逼真还原了故事情景,具有很强代入感。另外,情景化的词汇学习过程自然,印象深刻。
2. Read for overall structure
(1)把握宏观结构。采用 jigsaw reading 的形式,让学生对 jigsaw 板块上的内容(后称板块要点)根据生活经验和文本特征进行排序。之后,再让他们说出每个板块排序所依据的关键词。
[设计意图]
在不依赖文本的前提下,让学生很快抓住了文本的内容梗概,为后面的细节阅读提供了内容支架,有利于阅读过程更加流畅。
(2)把握对白要旨。在把握了内容梗概的基础上,学生快速阅读七幕对白,并完成每幕对白与小标题的连线匹配。
[设计意图]
通过对每幕对白匹配标题,学生不仅把握了每幕对白的内容,也提高了分析概括能力,同时为下一步整合全篇结构做了铺垫,如下图所示。

(3)整合全篇结构。让学生将七个场景归为三部分,并与前面“把握宏观结构”环节已完成排序的三大要点板块连线匹配。有了前面两步的铺垫,多数学生这一步完成的比较顺利。
[设计意图]
提高学生把握文本篇章结构的能力和处理阅读理解相关问题的应试技能。
3.Read for character analysis
(1)让学生跟读经典对白录音,然后结合语气和关键词,顺势对人物性格特点进行初步归纳。[设计意图]
让学生熟练人物台词,把握人物情感和语气,为后面的自愿演读做好语言和情感铺垫。
(2)基于跟读体验和人物性格认知,让学生自愿演读经典角色,并给予对比和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演读和对比,让学生更好地体会人物角色个性展示的要点,如语气,体态语等,为读后的戏剧表演做好更细致入微的准备。
(3)让学生从所给词当中选择恰当的词来描述戏剧人物的性格特点。
[设计意图]
通过“选词匹配”的方式,完善对人物性格的总结归纳。进一步深化对人物性格的把握,为下一步戏剧演出做足认知和情感方面的双重准备。
Step 4:Post-reading
1.Act the play. 以四人小组(Gretel, Hansel,father and stepmother)方式进行 2 分钟的戏剧排练,之后邀请了 2 个小组进行小组展示,并给出简要评价。
[设计意图]
通过“上台表演”的方式,全方位展示整节课所学所感,同时也是感受和展示戏剧魅力的好办法。有利于培养小组合作意识,同时激发阅读兴趣。
2. Learn from the play. 学生通过头脑风暴的方式预测结尾,并给出简单理由,然后与原著结尾相比较。紧接着结合 Mongkey King 和 Yu Gong 这两个经典人物的事迹,和学生们一起探索该戏剧带给我们的启发和教育。
[设计意图]
戏剧结尾并不完整。借此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并运用批判思维简要说明自己预测的依据。最终通过阅读原著的结尾及与个人预测结尾相比较过程,向上向善的情操自然而然地得以培养,升华了主题。
四、课后评析
教研员和听课教师均对本节课给予了较高评价,一致认为本节课具有三大亮点:
1.以掌握阅读策略和品读人物语言为基础,强化感悟性。
整节课中进行从梗概到戏剧场景再到细节的自上而下语篇分析时,教师既关注了对学生阅读技巧的培养,也让学生通过对人物语言的品读模仿,深刻感悟戏剧的基本特征和人物的性格特点,进而产生了学生精彩的输出。
2.以发展思维品质为核心,着眼探究性。
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猜测、对比、模仿、表演、分析讨论等教学手段,一步步启发学生的逻辑思维和批判性思维,让学生在一堂趣味性十足的课堂中提高了主动积极的探究能力。
3.以文化品格挖掘为动因,渗透教育性。
课堂中教师通过引导学生对人物语言的品读模仿,让学生更加直观地分析出戏剧中人物性格,再通过角色演绎充分领悟各个人物品质,最后结合原著结尾的续读,有效达成了挖掘文化品格的无痕育人目标。
总之,本节课很好地将阅读理解与戏剧教学有机融合,将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予以机结合。当然,在课堂容量弹性预设、课堂节奏把握、较大规模课堂活动组织有效性等方面,本节课尚需加强理论学习和实践反思。
参考文献
[1] 安德森等(著),蒋小平等(译).2009.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修订版(完整版):分类学视野下的学与教及其测评[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
[2] 教育部.2012.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11 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3] 人民教育出版社.2011.义务教育教科书·英语(Go for It!)八年级下册[T].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4] 李静纯,2018,英语教学的艺术探究[M].广西:广西教育出版社.
[5] 王笃勤.2010.初中英语教学策略[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6] 鲁子问、康淑敏.2011.英语教学方法与策略[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7] 张秋会、王蔷.2016.浅析文本解读的五个角度[J]中小学外语教学(中学篇),(11):11-
[8] 崔允漷. 2023.新课标关键词[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