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石化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问题及解决路径之我见

作者

黄志坚

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 414012

摘要:随着数字经济的异军突起,石化企业的绿色化、可持续、高质量发展对信息化项目的实施也正在不断加快,企业信息化项目的推进也有利企业培育新质生产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具有积极的作用。当前,部分石化企业还存技术应用滞后、组织协同效率与责任机制薄弱、资源分配失衡与人才储备短缺、数据安全与风险防控体系待完善等问题和不足,需要在进一步加强改进,以提升信息化项目管理的能力和水平,助力企业创新创效、转型发展。

关键词: 石化企业  信息化  项目管理  路途

一、石化企业信息化项目管理的发展趋势

1.数字化转型与智能化升级加速。随着“十四五”规划对数字产业化的持续推进,石化行业正通过工业互联网、大数据分析、人工智能等技术实现全流程的数字化重构。例如,数据入湖、业务上云等技术已成为企业标配,推动生产过程的实时监控和智能决策能力提升。在勘探开发领域,智能油田技术通过物联网设备连接核心资产,构建全面感知和预警预测能力,助力油气田资产价值最大化。此外,AI硬件和智能制造技术的商业化应用逐渐成熟,为生产效率和能源优化提供支撑。

2.全生命周期管理成为核心方向。石化项目管理从单一阶段管理转向覆盖设计、采购、施工、运维的全生命周期协同。通过一体化项目管理平台整合资源调配与风险控制,例如ERP、MES等系统的深度集成,实现跨部门数据共享和流程贯通。同时,数字孪生技术被用于模拟设备运行状态,优化维护策略,降低全周期成本。

3.绿色安全与可持续发展深度融合。信息化技术在碳排放监测、能耗优化和事故预警中的应用显著增强。通过物联网实时采集排放数据,结合AI算法动态调整生产参数,助力企业实现“双碳”目标23。部分企业还引入区块链技术提升环保数据透明度和可追溯性,强化合规管理。

二、当前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与不足

1.技术应用滞后与系统集成度不足。部分企业仍依赖传统手工操作,未充分应用机器视觉、远程监控等先进技术,导致数据采集效率低下。此外,系统孤岛问题突出,不同业务模块(如勘探、生产、销售)的数据接口不统一,影响决策协同性36。约30%的中小型石化企业尚未完成基础数据标准化,制约智能化升级进程。

2.组织协同效率与责任机制薄弱。有的企业部门之间的权责划分比较模糊,专兼职情况多,特别是在跨职能协作有时存在壁垒,以致分工不清、责任不明。例如,安全事件发生时,生产部门与IT部门责任推诿现象普遍,影响应急响应速度。项目管理平台的功能设计偏重流程记录,缺乏实时任务追踪和绩效评价模块,导致执行效率低下。

3.资源分配失衡与人才储备短缺。有的企业把资金和人力资源集中到硬件采购,而忽视信息化项目的软件开发和运维投入,造成硬件和软件投入的资源不平衡。部分信息化项目因IT人员不足导致系统上线后维护脱节,故障修复周期延长。同时,兼具技术能力和行业经验的复合型人才缺口较多,基层员工数字化工具使用熟练度不足,有的员工参与信息化建设的热情不够、积极性不高。

4.数据安全与风险防控体系待完善。网络安全防护能力参差不齐,部分企业未建立多层防护机制,面临数据泄露和系统瘫痪风险。例如,2024年某石化企业因未部署数据备份系统,导致生产中断48小时。此外,应急预案缺乏实战演练,难以应对新型网络攻击。

三、加强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措施与途径

1.强化战略引领与顶层设计。石化企业要结合国家产业政策、行业信息等宏观经济形势以及信息化发展趋势,制定数字化转型、信息化项目实施的路线图,如根据企业中长期发展战略规划要求,明确2025-2030年分阶段目标,明确相关信息化项目计划、投入资金预算、分管领导、推进办法等等,力争3年内完成90%核心业务上云平台、实行信息化管理。要推进信息化项目的标准化建设,统一数据采集规范(如OPC UA协议)和系统接口标准,消除信息孤岛。

2.重构组织架构与协作机制。要围绕企业发展战略规划,设立专职信息化委员会,专门负责长中短期信息化项目的调研、立项、审核和推进工作:并由企业高管层直接领导,以统筹信息化项目的技术选型、预算分配与风险评估,确保跨部门决策效率。实施矩阵式项目管理,通过PMO(项目管理办公室)动态调配资源,每个信息化项目的建设运维等情况,建立“任务-责任人-时间节点”可视化看板,实时反映信息化项目管理信息,确保人员到位、责任到位、管理到位。

3.技术赋能与平台升级。要根据信息化技术的发展情况,健全完善部署工业互联网平台,集成SCADA、数字孪生、AI预测性维护等功能,实现设备健康状态实时监控与故障预警,使信息化平台始终保持平衡高效运行。引入区块链技术,用于供应链溯源和环保数据存证,如通过区块链技术实现原料采购、物流运输的全流程溯源;将碳排放监测、废水处理等环保数据实时上链,通过智能合约自动触发超标预警,减少人工干预导致的数据失真风险,通过跨链技术连接供应链金融、碳排放交易等系统,形成覆盖“生产-运输-消费-回收”的全链条可信数据网络等等。

4.完善人才培养与激励机制。在构建分层培训体系方面,针对信息化项目管理人员或者相关其他管理人员开展数字化转型战略培训,技术人员侧重低代码开发、网络安全等技能认证,以拓宽管理人员的信息化项目管理的思维,激发他们推广应用信息化技术的热情,从而推动企业信息化项目的建设管理,不断提升企业信息化技术水平。在创新绩效考核机制方面,将信息化项目系统使用率、数据准确率纳入部门KPI,实现信息化管理水平与绩效挂钩;要针对信息化项目管理存在的问题,开展技术攻关,推动信息化新技术、新工具的广泛应用,如设立“数字化创新奖”激励广大技术人员开展技术攻关活动,增强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5.构建全域安全防护网络。实施“云-边-端”协同防护:在云端部署AI驱动的入侵检测系统,边缘侧强化工控设备安全加固,终端落实数据加密传输。定期开展红蓝对抗演练:模拟勒索软件攻击、DDoS攻击等场景,检验应急响应流程有效性。

参考文献

【1】宋芳,《石化企业合规管理信息化建设实践与思考》石油化工技术与经济 2024-12-25

【2】王晶晶,《大数据视角下石油石化企业的信息化系统建设思考 》《信息系统工程》2023-07-15

作者简介:姓名:黄志坚,性别:男,籍贯:湖南省岳阳市,出生:1975.06,工作单位:中石化湖南石油化工有限公司,职务与学历:工程师、本科,研究方向:信息化应用,信息化项目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