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探究

作者

黄宇

重庆三峡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高中思政课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以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为基本理念。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新时代新征程上,思政课建设面临新形势新任务,必须有新气象新作为。”[1]高中生作为青少年的主体,高中思政课教学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引领作用。同时,高中生阶段学业压力大,情绪情感还不够稳定,心理健康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将积极心理学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中,不断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促进高中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是一项重大课题,值得深入探析。

一、积极心理学的基本概述

积极心理学的起源可追溯至 20 世纪 90 年代的美国,由心理学家马丁·塞里格曼(Martin E.P. Seligman)率先提出。随后,他与劳拉·金(Laura King)及谢尔顿(Kennon M. Sheldon)携手,共同界定了积极心理学的本质:“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2]它主张探索人类的正面特质,深入发掘每个人内在隐藏的、具有发展潜力的积极力量,以此推动个体成长与社会发展。积极心理学在美国兴起后,引起了中国学者的广泛关注。2003 年,张倩、郑涌两位学者在《美国积极心理学介评》一文中概述了积极心理学基本研究的三个层面:首要层面聚焦于主观体验,探讨诸如幸福,满足、希望、愉悦以及成就感等积极情绪的研究。其次,在个人特质层面,研究集中在诸如勇气、毅力、宽容、智慧,以及爱的能力和职业胜任力等积极人格特征上。最后,在群体层面,研究着重于积极的社会组织系统,涵盖和睦幸福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高效育人的学校和充满正能量的社会等。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的现存问题

(一)学生积极情感体验培育不足

当前高中思政课教学受传统教育理念影响,学生在课堂中的积极情感体验普遍不足。高中思政课教学内容偏抽象理论,与学生日常生活经验及兴趣点存在脱节,难以引发深层情感共鸣。“学生在教学过程中始终作为被动接受的客体,教学模式通常以简单的灌输为主。”[3]往往忽视了对学生情感体验的引导与培育,导致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缺乏积极情绪体验,难以形成内在学习动力。

(二)师生积极人格特质培养失衡

高中思政课在师生积极人格特质的培养上存在双向失衡。从教师层面看,部分教师在教学中未能充分展现耐心、亲和力、尊重等积极人格品质,导致师生心理距离拉大,阻碍积极师生关系的构建,进而影响学生对思政课的接受度。从学生层面看,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侧重政治理论、道德规范与法律法规的传授,忽视了对学生乐观、坚韧等积极人格特质的系统培养,难以满足学生全面发展的心理需求。

(三)积极社会组织系统构建薄弱

高中生所处的社会组织系统未能形成积极教育合力,负面影响突出。在社会网络中,信息爆炸带来的虚假信息、网络暴力等不良内容,不断冲击学生的价值观念。在校园生活中,校园文化建设单一陈旧,无法有效传递正向价值观,削弱了校园文化的育人功能。在家庭教育中,部分家长过度重视学业成绩,忽视了对孩子情感关怀与积极人格塑造,导致学生产生心理健康问题。这些都进一步制约了高中思政课教学的提质增效。

二、积极心理学视角下高中思政课教学实效性提升策略

(一)增强积极情感体验

首先,营造轻松愉悦的课堂氛围。教师在课堂中需展现亲切温和的教态,充分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鼓励学生主动表达观点、积极参与课堂活动。针对学生的课堂表现,应及时给予多元化的正向反馈,如口头表扬、奖品奖励等,有效提升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适时还可以运用幽默的语言调节课堂氛围,构建无压力的学习环境,助力学生缓解学业焦虑,增强学习过程中的积极情绪体验。其次,实现优秀文化的浸润功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高中思政课教学相融合,对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升高中思政课教学效果有重要意义。”[4]在高中思政课的教学内容中,教师可以穿插和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如古代先贤的智慧、传统美德、历史典故等,让学生在感受中华文化博大精深的过程中,厚植文化自信与民族自豪感。最后,强化学习过程的成就体验。针对高中生心智发展特点,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有意识地引导学生进行自我纵向对比,通过建立个人成长档案、阶段性学习总结等方式,帮助学生清晰认知自身的进步轨迹。这种过程性评价与结果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内在动力,形成明确的自我提升目标,积累个人成就感体验。

(二)培养师生积极人格

首先,注重积极品质教育。积极品质教育可以帮助学生形成健康、积极的人生态度和价值观。思政教师应深入研究高中思政课程教材,挖掘思政课程中的积极品质元素,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诚实守信、自强不息等,将这些渗透到高中思政课教学之中,并将其作为教学内容的延伸。其次,树立积极教师榜样。一方面,思政教师需注重自身言行示范,以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严谨进取的工作作风,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成为学生人格塑造的直接榜样。另一方面,在教学中引入历史杰出人物、当代道德楷模等具有典型意义的案例,展现其精神品质与行为范式,为学生提供可参照的学习标杆。最后,创新教育教学方法。教师可以积极运用体验教学法,围绕课程内容创设真实情境,让学生通过模拟法庭、社会调研、主题辩论等方式,沉浸式体验不同角色的责任与使命,在亲身体验中深化对知识的理解,培养同理心与换位思考能力,实现认知与情感的双重提升。“从而增强思政教学实效性及培养和谐教学关系。”[5]

(三)构建积极成长环境

首先,打造积极向上的校园文化生态。明确校园文化建设的核心目标,通过举办文化节、科技竞赛、主题演讲等多元活动,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同时,注重校园物质环境建设,通过优化绿植布局、完善设施设备等举措,提升校园环境的舒适度,增强学生的校园归属感。其次,筑牢和睦融洽的家庭环境根基。思政教师应强化家校协同育人的理念,积极引导家长建立和睦融洽的家庭关系,鼓励家长关注孩子的情感需求,通过耐心倾听、平等沟通的方式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需求与困惑,为孩子提供积极的引导与支持。最后,构建正向清朗的社会舆论环境。政府与社会各界需强化责任意识,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加大对媒体平台的监管力度,确保信息传播的客观真实,避免虚假信息与不良舆论对高中生的误导。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通过校园讲座、社区活动、网络宣传等渠道,向高中生传递积极向上的价值观念,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参考文献

[1]新华社. 习近平对学校思政课建设作出重要指示强调 不断开创新时代思政教育新局面 努力培养更多让党放心爱国奉献担当民族复兴重任的时代新人 丁薛祥出席新时代学校思政课建设推进会并讲话 [J]. 思想政治工作研究, 2024, (06): 4.

[2]Sheldon K M , King L .Why positive psychology is necessary.[J].American Psychologist, 2001, 56(3):216-7.

[3]王培宇,张秀春,李晓溪. 积极心理学视域下思政教育实效性探究 [J]. 湖北第二师范学院学报,2020, 37 (07): 24-28.

[4]周争艳,蔡秀梅.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高中思政课教学路径研究 [J]. 中学课程资源, 2024, 20 (05): 27-29.

[5]何才志. 体验式教学理念融入中学思政课探析 [J].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2025, (19): 82-84.

作者简介:黄宇(1999—),女,重庆大足人,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高中思政课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