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高中信息技术教师AI校本课程开发探索研究

作者

邓自力 杨香

重庆市兼善中学

一、引言

在人工智能技术飞速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国务院发布《新一代人工智能发展规划》,明确提出在中小学阶段推广编程教育,以培养适应未来社会需求的创新人才。高中阶段作为学生知识体系构建与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开展 AI 校本课程开发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普通高中 AI教育普遍存在课程体系不完善、教学资源匮乏、与实际生活联系不紧密等问题。

秉承卢作孚先生 “兼善天下” 的教育思想,致力于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实践能力的人才。学校积极响应政策号召,立足学校文化与学生实际需求,开展高中 AI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旨在填补区域内高中 AI 校本课程空白,探索具有特色的 AI 教育路径,践行 “兼善天下” 的教育理念。

二、理论基础与学校文化背景

(一)理论基础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强调学习者在一定情境下,通过与他人协作、利用学习资料主动建构知识。在 AI 校本课程教学中,学生通过参与项目实践,如设计智能家居控制系统,主动探索编程知识,构建解决问题的能力,符合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观点。

(二)学校文化背景 —— 卢作孚思想与兼善教育

卢作孚先生是我国著名的实业家、教育家,其 “兼善天下” 的思想强调个人对社会的责任与贡献。以 “兼善” 为办学理念,将卢作孚思想融入教育教学全过程。在 AI 校本课程开发中,课程内容紧密结合社会实际需求,如设计智能垃圾分类系统、城市交通优化模拟等项目,引导学生运用 AI 技术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学生服务社会的意识,践行 “兼善天下” 的教育理念。

三、研究内容与方法

(一)研究内容

课程体系构建:结合高中学生认知水平与学校教学特色,构建包含基础编程入门、人工智能算法基础、人工智能应用实践三个模块的 AI校本课程体系。明确各模块教学目标、内容与重难点,形成系统的课程大纲。

评价体系建立:建立多元化评价体系,涵盖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小组合作、学习态度)与终结性评价(考试、作品展示),全面评估学生学习成果。

(二)研究方法

文献研究法:通过中国知网、万方数据等学术平台,查阅国内外 AI教育相关文献,了解课程开发现状与趋势,为本研究提供理论支持。

案例分析法:选取课程实施过程中的典型教学案例与学生作品案例,如学生设计的 “校园智能导览机器人” 项目,分析总结教学经验与学生学习成果。

四、课程开发与实施过程

(一)课程开发团队组建

学校组建了由信息组全体教师构成的课程开发团队,教师们依据自身专业优势分工协作,如擅长编程教学的教师负责课程内容设计,具有信息技术应用经验的教师负责教学资源开发,确保课程开发工作高效推进。

(二)课程体系设计

基础编程入门模块:教授 Scratch、uKit Explore 等图形化编程工具的基本操作,通过制作简单动画、小游戏等项目,让学生掌握编程基础语法与逻辑结构。

(三)教学资源开发

教材编写:教材以 “兼善天下” 为核心理念,内容编排注重趣味性与实用性。每章节设置 “社会应用” 板块,介绍 AI 技术在社会各领域的应用;“兼善实践” 环节,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设计解决社会问题的方案。

教学课件与视频:制作生动形象的教学课件,运用动画、图片等元素辅助教学;录制教学视频,方便学生课后复习与自主学习,视频内容涵盖知识点讲解、项目案例演示等。

(四)教学模式实践

在教学中采用项目式学习模式,以 “智能校园建设” 项目为例,学生分组完成智能门禁系统、校园环境监测系统等子项目。小组合作学习中,明确成员分工,如组长负责协调沟通,编程员负责代码编写,测试员负责程序调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方面,利用学校搭建的 AI 学习平台,学生在线上预习课程内容、提交作业,教师在线上进行答疑与反馈;课堂上进行项目实践与小组讨论,实现优势互补。

五、研究成果与效果

(一)学生学习成果

依托 AI 校本课程,学校成立了机器人社团,教师利用课余时间对社团学生进行专项训练。社团学生在市区各类机器人竞赛活动中表现优异,多次斩获大奖。值得一提的是,学生多次荣获科技区长奖,该奖项是北碚区对青少年科技创新成果的高度认可。学生在社团训练与竞赛过程中,不仅深化了对 AI 知识的理解与应用,更锻炼了团队协作、问题解决和创新思维能力,进一步激发了对人工智能领域的探索热情。同时,学生对 AI 课程的兴趣浓厚, 90% 的学生表示愿意继续深入学习 AI 知识。

(二)教师专业成长

课题研究促进了教师专业能力的提升。教师深入学习 AI 编程知识,参加专业培训与学术交流活动,多人取得 AI 编程相关专业证书。教师在课程设计、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能力显著提高,累计发表与 AI 校本课程相关的教学论文 3 篇,其中一篇在核心期刊发表,为 AI 教育研究提供了实践经验。

(三)学校与区域教育影响

学校层面:AI 校本课程丰富了学校课程体系,成为学校特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凸显了 “兼善天下” 的办学特色。学生在机器人竞赛中屡获佳绩,多次荣获科技区长奖,极大提升了学校在科技教育领域的知名度。这吸引了众多兄弟学校前来参观交流,进一步巩固了学校在区域教育中的领先地位。

六、问题与反思

(一)存在的问题

课程内容难度梯度问题:部分课程内容难度设置与学生实际水平存在偏差,基础薄弱学生对人工智能算法等抽象知识理解困难,而基础较好学生部分内容缺乏挑战性。

评价体系精准度欠缺:过程性评价指标不够细化,难以全面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终结性评价作品评价标准不够明确,影响评价客观性。

(二)改进方向

优化课程难度:建立动态学情分析机制,根据学生学习情况调整课程内容难度,设计分层教学任务,满足不同层次学生需求。

七、结论

开展的高中 AI 校本课程开发研究,成功构建了具有学校特色的课程体系,探索出有效的教学模式与评价体系,取得了显著的教学成果。课程开发过程中,将卢作孚 “兼善天下” 的思想与 AI 教育有机结合,不仅提升了学生的 AI 编程能力与信息素养,促进了教师专业成长,还为区域内普通高中 AI 教育提供了宝贵经验。尽管研究存在一些问题,但通过持续改进与完善,该课程将进一步发挥其育人价值,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与创新能力的人才贡献力量,真正践行 “兼善天下”的教育理念。

北碚区普通高中教育“发展促进”计划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高中人工智能编程校本课程的开发与应用》课题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