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对策的探究与应用

作者

周凤

重庆市南川中学校 408400

在当今教育改革的浪潮中,核心素养的培养已成为教育教学的核心目标。高中数学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不仅承担着传授数学知识的任务,更肩负着培养学生数学思维、逻辑推理、数学建模等核心素养的重任。然而,当前高中数学教学中仍存在一些问题,如教学方式单一、学生主体地位不突出、评价方式片面等,这些问题制约了高中数学教学的有效性,不利于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探究核心素养导向下高中数学有效教学的对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情境创设激兴趣,问题驱动启思维

数学教学实践中,情境构建与问题链设计形成多维互动机制。教师通过具象化生活现象搭建认知桥梁,以" 气温曲线图" 或" 股票K 线图" 为切入点,将"y=sinx" 这类抽象模型转化为可视化素材。当学生观察到 24 小时温度波动呈现周期性特征时,其认知冲突自然导向函数关系的本质探究,这种具象与抽象的转化过程有效消解了数学知识的疏离感。分层递进式问题链的编排需遵循认知发展规律。在三角函数模块教学中,基础性问题聚焦图象绘制技巧:" 坐标系中正弦曲线的振幅如何量化 "" 相位变化对波形位置的影响规律 "。进阶性设问则引导知识迁移:" 余弦曲线能否通过正弦图象平移获得 "" 机械振动方程与三角函数模型的对应关系 "。此类问题序列驱动学生经历观察猜想、验证推理的完整思维过程,当学习者尝试用傅里叶级数解释声波合成现象时,数学建模能力已实现从机械模仿到创新应用的质变。真实情境中的数学探究活动具有双重教育价值。消费者物价指数的时间序列分析既巩固了函数概念理解,又揭示了数学工具解决社会问题的现实意义。在探究 " 三角函数图像周期性特征" 时,学生通过模拟天文潮汐数据拟合,不仅掌握相位差的计算方法,更建立起数学理论与自然现象的深层联结。这种教学策略将知识建构过程转化为思维发展轨迹,使数学课堂成为培养科学素养的实践场域。

2 合作探究促交流,自主建构拓认知

在高中数学课堂上,一种强调学生小组活动的学习模式被广泛应用。这种模式将班级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单元,围绕特定的数学主题展开共同探索。教师会依据当前的教学目标和班级学生的具体状态来设计这些小组任务。概率统计章节的教学提供了一个典型场景。此时,教师可能安排各个学习小组执行一项实际的数据收集工作,目标可能是记录全班同学的身高分布信息、体重数值或者课余爱好倾向等具体项目。小组成员需要自行协调内部事务,将数据收集过程、原始信息的整理归纳、后续统计分析以及最终结论报告的撰写等环节分配给不同的成员执行。这种紧密协作的经历,使学生不只是单纯记住了概率统计的基本原理和计算步骤,更重要的是在反复互动中提升了团队协作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和沟通技巧。与此同时,另一种关键的学习过程不可或缺,即学生对知识的自主建构。这意味着在参与上述小组探究活动之后,学生需要在教师引导下,主动地、独立地对新接触的数学内容进行深加工。他们通过持续的独立思考、反复的系统梳理和概念间的类比联结,努力将新获得的知识片段与自己脑海中已有的旧知识网络牢固地拼接融合起来,最终在认知层面形成更为完整和结构化的知识框架。以数列内容的学习为例,教师会有意识地提示学生回想先前掌握的“函数”概念体系,引导他们将数列视为定义域特殊的函数类型。在此视角启发下,学生被鼓励独立探索数列通项公式的推导路径,尝试理解数列求和公式的由来及其内在规律。这种依靠学习者自身内在动力完成的建构活动,能有效加深他们对数列本质特征和相关定理的理解深度,实质上锻炼了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系统性的抽象思维品质。

3 多元评价引方向,反思调整提素养

在高中数学教学领域,教育者需要超越仅依靠考试成绩的传统评价方法。综合运用多种评价途径显得十分重要。这种全面的评价方式可以从不同视角审视学生的学习过程和成果。课堂观察是一个关键环节,教师据此评估学生的参与积极性、交流讨论的质量以及思维活跃程度。对学生作业的审阅则聚焦于任务完成度、解答的准确性以及是否展现了创新的解题思路。定期进行的学业测评主要用于衡量学生对关键数学概念的理解深度和应用能力。此外,小组合作任务的评价着重考察学生在团队协作精神即集体意识与合作能力、成员间有效沟通以及在完成共同目标过程中所做出的实际贡献。通过整合课堂表现评价、作业评价、考试评价、小组合作评价这些维度,教师得以构建一个更立体、更真实的学生学习图景,精准识别其优势领域和需要加强的部分,为后续教学决策提供扎实依据。基于这些多元渠道获得的评价信息,教师的反思与调整成为提升教学有效性的核心环节。教育工作者需要深入思考自身采用的教学策略是否恰当、所选教学内容是否符合学生认知水平、教学节奏安排是否合理。相应地,教学策略和方法必须根据评价揭示的实际学情进行动态调整。例如,当评价显示学生对特定函数理解或几何证明环节存在普遍困难时,教师会安排针对性的复习巩固练习并进行专项强化训练;若发现学生对当前教学方式如讲授法兴趣不足,探索替代性的教学方法如情境教学法、游戏教学法等便成为激发数学学习动机的可能途径。持续的反思与基于证据的调整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直接推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升。

综上所述,核心素养导向下的高中数学有效教学需要教师不断探索和实践。通过情境创设激兴趣、问题驱动启思维,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通过合作探究促交流、自主建构拓认知,能够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和自主学习能力;通过多元评价引方向、反思调整提素养,能够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提高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数学素养的全面提升。

参考文献

[1] 朱晓伟 . 新课程标准下的高中数学大单元教学 [J]. 亚太教育 ,2024,(04): 165-168.

[2] 吴海云. 新高考模式下高中数学的有效教学措施[J]. 亚太教育,2023,(17): 10-13.

[3] 王月 . 高中数学课堂有效教学模式研究 [J]. 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教学与研究 , 2022,(05): 4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