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创新策略探究
黄华琴
湖北省荆门市掇刀区名泉小学 湖北 荆门 428000
引言
古诗词教学作为语文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培养学生语言能力的有效途径,也是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载体。《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提出,要通过古诗词教学引导学生感受语言美、意境美、情感美,提升审美能力和文化素养。在小学阶段,学生正处于语言学习和思维发展的关键时期,对韵律、画面与情感有较强的感知力,是学习古诗词的理想时期。然而,现实教学中,古诗词常常被简化为死记硬背,教师多以讲解注释与考点训练为主,忽视了对学生理解能力、想象能力和审美能力的引导,使得学生难以深入理解诗词的意境与情感,导致课堂缺乏生动性和吸引力。因此,有必要在继承传统教学经验的基础上,结合时代发展与学生实际,探索更加符合学生认知规律与审美需求的教学策略,实现古诗词教学由“知识传授”向“文化体验”、“机械背诵”向“情感共鸣”的转变,从而激活古诗词的生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小学古诗词教学现状分析及存在问题
目前,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仍面临一些制约教学效果的突出问题。首先,教学目标过于狭隘,常常偏重字词解释与考核内容,而忽视了诗词背后的文化内涵与审美价值,导致学生对古诗词的理解停留在表层,缺乏情感共鸣与文化认同。其次,教学方法较为单一,教师以讲为主、学生以听为辅,缺少互动与体验环节,无法满足学生日益增长的个性化学习需求。此外,部分教材中的古诗词选篇存在难度偏高、篇目重复等问题,与学生的生活经验脱节,使得古诗词难以引起学生兴趣。再者,部分教师自身缺乏对古诗词深层文化内涵的理解,教学内容流于形式,缺乏教学创意和文化引导。此外,课堂时间有限,也使得教师在诗词教学中难以展开深度探索。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制约了古诗词教学的质量与效益,不利于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和传统文化的有效传承。因此,亟需在教学理念、内容组织与方法应用上进行全方位的创新,以实现古诗词教学从“应试型”向“素养型”的转型。
二、情境创设策略激发诗词学习兴趣
儿童的学习往往离不开具体情境的支持,尤其是在古诗词这样充满抽象意象与历史背景的内容中,情境创设成为帮助学生理解诗意与情感的重要桥梁。教师可结合诗人身份、创作背景与时代特点创设生动形象的教学情境,例如在教授《登鹳雀楼》时,可通过视频展示黄河奔流、远山连绵的自然景观,引导学生设身处地体会“白日依山尽,黄河入海流”的壮丽意境。在讲解《望庐山瀑布》时,可以配合水流声与视觉画面,增强学生对“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直观感受。此外,角色扮演与情景剧表演等方式也有助于学生在“演”中“悟”,在“做”中“学”,将抽象的文字具象化、情感化,使其真正走入学生心灵。情境创设不仅提升了古诗词教学的趣味性,也为学生营造了沉浸式学习氛围,激发他们的想象力与表达力,从而增强对古诗词的热爱与理解。
三、跨学科融合提升古诗词的综合价值
古诗词作为一种文化综合体,其内涵涉及历史、地理、音乐、美术等多个学科领域,具备天然的跨学科属性。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挖掘诗词所承载的多学科价值,实现知识之间的联通与迁移。例如在学习《题西林壁》时,可引入苏轼的生平与宋代政治背景,帮助学生理解其“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哲理;在学习《江南春》时,通过地图展示江南地理风貌,并结合古琴曲《阳春白雪》营造氛围,增强学生对诗中“千里莺啼绿映红”的画面感知。美术学科中对传统山水画的学习,也可与古诗词教学相结合,指导学生将诗中意境用绘画形式展现,提升诗画融合的审美体验。此外,信息技术的应用也可辅助学生通过音频、动画等多模态形式理解诗词内容与韵律结构。跨学科教学拓展了古诗词的表现空间与理解维度,有助于学生建立立体的文化认知框架,实现从文本学习向文化建构的跃升。
四、体验式学习增强学生对诗词的感知与记忆
传统教学往往将古诗词学习限定于课堂之内,而体验式学习强调“学在做中”、“感在身中”,为学生提供参与、感受与创造的机会,是古诗词教学的重要突破口。教师可组织学生进行户外吟诵活动,在自然环境中感受诗人所描绘的四季变幻与山水风光,如春天走进校园花圃吟诵《咏柳》,秋天走入林间朗读《山行》,以诗景契合提升情感认同;也可通过编排古诗词朗诵节目、制作诗词手抄报、创作诗配画作品等形式,调动学生的综合表达能力。此外,还可以设置“诗词寻宝”“飞花令”等游戏化活动,提升学生记忆兴趣与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快乐中实现知识内化。体验式学习的优势在于激发学生多重感官参与,使其在真实的情感体验与艺术创作中深化对诗词的理解与记忆,从而形成持久的审美体验与文化积淀。
五、信息技术融合优化古诗词教学环境
在数字化时代背景下,信息技术的应用已成为推进教学改革的重要力量。小学古诗词教学可借助多媒体课件、数字白板、在线平台等手段,丰富教学资源与手段。例如通过微课录播、古诗词动画演绎、诗词学习 APP 等方式打破时间与空间限制,为学生提供灵活的个性化学习路径;利用数字化教学平台搭建诗词积累数据库,便于学生随时查阅与背诵;通过 AR 技术展示诗中场景,增强学习的互动性与沉浸感。教师还可以组织线上诗词朗读打卡、诗词配音秀等活动,激励学生在课外继续深入学习。信息技术不仅提升了古诗词教学的效率与多样性,也改变了学生的学习方式,使他们在更丰富的语境中主动建构知识。未来,随着人工智能与大数据的发展,语文教学将呈现出更多智能化、精准化特征,古诗词教学也将在技术赋能下不断创新发展。
结论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是语文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文化育人的关键环节。在新时代教育理念的指引下,古诗词教学应摒弃传统的封闭与单调,积极探索情境创设、跨学科融合、体验式学习与信息技术整合等创新策略,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文化认同,提升其语文核心素养与综合能力。未来的古诗词教学应更加注重课程的系统规划、教师的专业成长与评价机制的优化,推动古诗词教育向更高质量、更广视野与更深层次发展,为传承中华文化、培育时代新人发挥应有的作用。
参考文献
[1] 张月 . 发现语文之美——谈小学语文教学创新 [J]. 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 ,2024,40(06):72-76.DOI:10.16083/j.cnki.1671-1580.2024.06.014.
[2] 陆怡帆 . 思政元素融入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策略研究[D]. 云南师范大学 ,2024.DOI:10.27459/d.cnki.gynfc.2024.001001.
[3] 林馨兰 . 具身认知视野下小学语文古诗词诵读教学研究[D]. 集美大学 ,2024.DOI:10.27720/d.cnki.gjmdx.2024.0001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