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综合与实践”课中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研究
赵英
临海市哲商现代实验小学
一、项目式学习提升学生应用能力的价值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中,项目式学习对学生应用能力的提升具有多维度价值,既契合课程的实践性特质,又顺应小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从知识转化角度,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问题情境,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探究任务,如围绕 “校园活动安排” 展开项目,学生需运用时间计算、空间规划等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在实践中理解知识的应用场景与价值,突破传统教学中 “知识与应用脱节” 的局限,实现从 “知道” 到 “会用” 的转化。从能力发展层面,这种学习模式能综合锻炼学生的信息提取、方案设计、合作交流等应用能力,如在项目中收集相关数据、设计解决步骤、与同伴分工协作,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升 “用数学思维分析问题、用数学方法解决问题” 的综合素养,培养其应对复杂现实问题的基础能力。
二、项目式学习在 “综合与实践” 课中的实施原则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中项目式学习的实施需遵循情境性、探究性、适切性与合作性原则,确保学习过程对应用能力提升的有效性。情境性原则要求项目设计基于真实或模拟的生活场景,如 “超市购物”“社区垃圾分类统计” 等,让学生在熟悉的情境中自然运用数学知识,避免抽象任务导致的应用障碍,使数学应用有具体载体支撑。探究性原则强调项目任务需蕴含可探究的问题空间,如 “如何合理分配活动时间” 需学生自主思考计算方法、验证方案可行性,通过 “发现问题— 分析问题 — 解决问题” 的探究过程,提升主动应用知识的意识与能力,避免项目沦为机械的步骤执行。适切性原则注重项目难度与内容贴合小学生的知识储备与认知水平,如低年级项目侧重直观操作(如“整理书包的空间规划”),高年级项目增加逻辑分析(如 “校园活动经费预算”),确保学生在 “跳一跳够得着” 的挑战中积累应用经验,增强应用信心。
三、项目式学习提升应用能力的路径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中,项目式学习通过 “问题驱动 — 探究实践 — 反思迁移” 的路径提升学生应用能力,形成完整的能力发展链条。问题驱动环节需设计具有挑战性的核心问题,如 “如何优化校园课间活动安排”,引导学生从问题中提取数学要素,如时间分配、场地容量、参与人数等,明确需要应用的知识(如加减乘除、统计图表)与能力(如数据收集、方案设计),培养 “从实际问题中抽象数学信息”的应用意识。探究实践环节是能力提升的核心,学生围绕问题制定方案、开展操作,如在 “校园植物种植规划” 项目中,测量土地面积、计算种植数量、分配种植任务,运用几何知识与计算技能解决具体问题;过程中教师通过追问(“这样分配合理吗?”“还有更优方案吗?”)引导学生深化思考,提升应用知识的灵活性与严谨性,如调整计算方法验证方案可行性。
四、项目式学习实施的保障机制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中项目式学习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教师引导 — 资源支持 — 评价激励” 的保障机制,为应用能力提升提供支撑。教师引导机制是核心,要求教师具备项目设计与过程指导能力,如能结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实际设计项目,在学生探究遇到困难时提供方法提示(如 “可以用表格整理数据”)而非直接给出答案,学校可通过教研活动(如 “项目式学习案例研讨”)、专题培训(如 “问题设计技巧”)提升教师的专业素养,确保引导的针对性。
五、项目式学习实施中的现存问题与优化策略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中项目式学习在提升应用能力的实践中仍存在一些问题,需针对性提出优化策略以增强实效。现存问题主要包括:一是项目设计与知识应用脱节,部分项目仅注重形式上的 “动手做”,如手工制作中缺乏数学知识的深度应用,导致应用能力训练流于表面;二是教师指导过度或不足,部分教师在项目中过度控制探究过程,规定每一步操作方法,限制学生自主应用知识的空间;或完全放任学生探究,在学生遇到应用障碍时未及时引导,导致项目难以推进;三是评价聚焦成果忽视过程,仅以项目完成度作为评价标准,未关注学生在应用知识时的思考过程与方法创新,如只看统计结果是否正确,不关注数据收集方法的合理性;四是时间与资源约束,“综合与实践” 课课时有限,部分项目因耗时过长难以完整实施,或因缺乏必要工具(如测量仪器)影响学生知识应用的深度。针对这些问题,优化策略应从四个维度展开:其一,强化知识应用导向,在项目设计时明确核心数学知识与应用目标,如 “校园运动会安排” 需紧扣时间计算、人数分配等知识应用,确保项目任务与知识应用紧密关联;其二,优化教师指导方式,采用 “适度引导” 策略,在项目前明确探究方向,过程中通过 “启发式提问” 引导思考,如 “你觉得用什么方法能更准确地统计?”,既给予自主空间又提供必要支持;其三,完善过程性评价体系,设计 “应用能力评价表”,从 “知识选择合理性”“方案创新性”“问题解决有效性” 等维度评估,结合学生自评、小组互评与教师评价,全面反映应用能力发展;其四,合理规划时间与资源,将长期项目分解为阶段性任务,利用课后时间延续探究,通过学校统筹调配、家校合作等方式补充资源,如发动家长提供测量工具,确保项目顺利实施。
六、结论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课中的项目式学习,通过真实问题情境与探究过程,为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的提升提供了有效路径,其价值体现在促进知识转化、发展综合能力、激发学习动机等方面。在实践中,需遵循情境性、探究性、适切性与合作性原则,通过 “问题驱动 — 探究实践 — 反思迁移” 的路径提升应用能力,并依托教师引导、资源支持、评价激励的保障机制确保效果。尽管存在项目设计脱节、评价片面等问题,但通过强化知识应用导向、优化指导方式、完善过程性评价、合理规划资源等策略,可逐步提升实效。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马云鹏 . 小学数学 “综合与实践” 教学研究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