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实践研究

作者

曾东升

福建省德化职业技术学校

一、“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的内涵与核心素养培育价值

“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以职业岗位的体能与健康需求为导向,将课程教学(课)、职业技能竞赛(赛)、职业资格认证(证)的标准与内容融入体育与健康教学全过程,形成 “岗位需求 — 课程目标 — 竞赛标准 — 证书要求” 的闭环体系。其核心内涵体现为四者的深度协同:“岗” 是基础,明确不同职业对体能(如体力耐力、动作协调性)与健康管理能力的特殊要求;“课” 是载体,将岗位需求转化为课程教学内容;“赛” 是动力,通过竞赛激发学生提升技能与体能的主动性;“证”是标准,以职业资格认证中的健康与体能要求规范教学质量。在核心素养培育中,该模式的价值显著:一是对接职业核心素养,针对不同专业(如制造业、服务业、护理业)的岗位特点,培养学生与职业适配的专项体能(如护理专业的负重耐力、机械专业的肢体协调性),增强职业适应性;二是强化健康核心素养,通过 “赛证” 标准中的健康知识考核与实践要求,引导学生掌握科学锻炼、伤病预防、心理调节等终身健康技能;这种融合模式使体育与健康课程从 “单纯体能训练”升级为 “职业赋能与健康育人” 的综合平台,实现核心素养的全方位落地。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 “岗课赛证” 融合的教学目标重构

核心素养导向要求 “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目标从 “技能达标” 转向“素养生成”,构建分层分类的目标体系,兼顾职业适配性与终身发展性。基础目标聚焦职业体能达标,依据不同岗位的体能标准(如搬运类岗位的力量要求、服务类岗位的形体要求),设定针对性的体能训练目标,确保学生具备胜任岗位的身体基础;同时,结合健康证书要求,明确健康知识掌握目标(如职业病预防、急救技能)。发展目标侧重健康素养提升,通过课程教学与竞赛训练,培养学生自主制定锻炼计划、监测身体状态、调节心理压力的能力,如根据职业特点设计个性化健身方案,呼应 “健康中国” 对公民健康管理能力的要求。高阶目标指向社会素养培育,通过团队竞赛项目与岗位模拟协作训练,培养学生的沟通协调、责任担当与抗挫折能力,如在集体竞赛中学会角色分工、在岗位应急模拟中强化应变能力。

三、“岗课赛证” 融合的教学内容整合策略

教学内容的整合是 “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的核心,需以核心素养培育为线索,将岗位体能需求、课程知识、竞赛项目与证书考核内容有机融合,形成模块化、个性化的内容体系。内容整合需遵循三项策略:一是按职业类别构建专项体能模块,根据不同专业对应的岗位特点,筛选与职业强相关的体能训练内容,如针对汽修专业设置负重搬运、器械操作相关的力量与协调性训练,针对幼教专业设置形体塑造、律动训练等,并融入课程的基础体能教学中;二是将健康知识与证书考核内容嵌入课程单元,结合职业资格认证中关于健康管理的要求(如急救证书、健康照护知识),在课程中设置 “职业健康” 专题,讲解职业病预防、工作疲劳缓解等知识,使健康知识学习与证书考核无缝衔接;三是将竞赛项目转化为课程实践内容,选取与职业技能相关的体育竞赛项目(如团队协作类、技能展示类),改编为课程中的实践任务,如将 “岗位应急体能竞赛” 转化为课程中的模拟训练,既提升学生的竞争意识,又强化其在职业场景中的体能应用能力。

四、“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的实施路径

“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的实施需遵循 “岗位分析 — 目标分解 — 模块教学 — 赛证衔接 — 评价反馈” 的路径,确保各环节协同推进核心素养培育。首先,开展职业岗位体能与健康需求分析,联合企业、行业协会调研不同岗位的体能标准(如工作时长、动作强度)与健康风险(如久坐导致的腰肌劳损),形成岗位需求清单,为教学内容设计提供依据。其次,基于需求清单分解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目标细化为可操作的单元目标,如将 “职业体能” 分解为力量、耐力、协调性等具体指标,并对应课程模块、竞赛项目与证书考核点。在模块教学阶段,采用 “理论 + 实践 + 模拟” 的方式组织教学:理论课讲解职业健康知识与体能训练原理,实践课开展专项体能训练与竞赛项目练习,模拟课设置岗位场景化训练(如 “流水线作业间隙的体能调节” 模拟),使学生在真实或仿真情境中提升核心素养。赛证衔接环节需建立常态化机制,定期组织校内职业体能竞赛,选拔优秀学生参与市级、省级赛事,并将竞赛成绩与课程学分、证书考核挂钩,同时在课程中设置证书考前辅导,帮助学生通过健康管理相关认证。最后,通过多元评价反馈优化教学,结合岗位体能标准、课程考核、竞赛表现与证书通过率,分析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短板,动态调整教学内容与方法,形成 “分析 — 教学 — 赛证 — 评价” 的闭环实施路径,确保 “岗课赛证” 的融合实效。

五、“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的保障机制构建

“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的有效实施需构建 “制度 — 资源 — 团队”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为核心素养培育提供支撑。制度保障方面,学校需制定融合教学的实施细则,明确 “岗课赛证” 的学分互认、赛证成绩纳入课程评价的具体标准,建立与企业、行业协会的协同育人机制,签订合作协议共同开发教学内容、制定岗位体能标准;同时,将融合教学纳入教师考核体系,激励教师主动参与教学改革。资源保障需兼顾硬件与软件建设,硬件上完善专项体能训练场馆(如模拟车间体能训练区、健康监测实训室),配备与岗位相关的训练器械(如负重设备、协调性训练工具);软件上开发 “岗课赛证” 融合的教学资源库,包含岗位需求数据库、竞赛视频案例、证书考核题库等,供师生随时取用。

六、总结

核心素养导向下,中职体育与健康课程 “岗课赛证” 融合教学是实现 “健身育人” 与 “职业赋能” 的有效路径。其通过明确 “岗课赛证” 的内涵关联,构建了以职业体能、健康管理、社会适应为核心的素养培育体系;通过目标重构,形成了兼顾职业需求与终身发展的分层目标链;依托内容整合策略,实现了岗位需求、课程知识、竞赛项目与证书内容的深度融合;通过闭环实施路径,确保了教学过程与核心素养培育的精准对接;借助三位一体的保障机制,为融合教学提供了稳定支撑。这五个方面相互衔接、协同发力,共同构成了科学的教学实践框架。在实践中,需始终以核心素养培育为核心,避免 “岗课赛证” 的形式化融合,注重四者在内容、标准、评价上的实质协同。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中等职业学校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2020 年版)[S].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20.

[2] 于素梅。核心素养导向的学校体育教学改革 [M]. 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20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