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的困境与解决路径
张世兰
绵竹市城东(第四)幼儿园
一、剖析现实困境,明确自然教育推进的阻碍因素
城市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面临多维度困境,这些困境相互交织,制约着自然教育的深度实施。场地空间受限是首要难题,城市土地资源紧张导致幼儿园户外活动面积狭小,且多为硬化地面,缺乏自然生态元素,难以提供真实的自然探索环境;自然教育资源匮乏表现为动植物种类单一、自然材料供给不足,同时缺乏与城市自然空间(如公园、社区绿地)的有效联动,使自然教育内容局限于碎片化的观察活动;教师专业能力不足体现在对自然教育理念理解不深、缺乏引导幼儿进行深度自然探索的方法,难以将自然教育与幼儿发展目标有机结合;家长认知偏差表现为过度关注知识学习,对自然教育的价值认识不足,甚至担心户外活动影响幼儿安全或学习进度,导致家园协同难以形成合力;课程体系不完善则使自然教育缺乏系统性和连续性,多以随机活动形式存在,无法实现教育目标的有序达成。
二、重构空间环境,打造微型化自然教育场域
针对城市幼儿园场地受限的问题,需通过空间重构打造 “小而精”的微型自然教育场域,最大化利用现有空间实现自然教育功能。在场地规划上,可采用 “见缝插绿” 的策略,在教学楼顶、阳台、走廊等闲置空间开辟小型种植区、饲养角、沙石区等,引入本土植物、小型动物和自然材料,构建多层次的微型自然生态系统;地面改造应减少硬化面积,增加草坪、花丛、小树林等自然元素,设置可触摸、可探索的自然互动区,让幼儿在有限空间内接触多样的自然事物;空间设计需体现开放性和探索性,避免过度人工化装饰,保留自然的原始状态,如设置未修剪的草丛、自然堆积的树枝等,为幼儿提供自主发现和探索的机会。同时,空间重构需兼顾安全性与教育性,确保自然环境无安全隐患,且能满足幼儿观察、操作、体验等多样化自然活动需求,使有限的城市幼儿园空间转化为幼儿亲近自然、探索自然的 “小天地”,为自然教育的开展提供基础载体。
三、整合内外资源,构建多元化自然教育支持体系
解决城市幼儿园自然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需打破封闭的教育边界,构建多元化的资源整合机制。内部资源开发要注重自然材料的收集与利用,引导幼儿和家长共同参与自然材料(如树叶、石头、果实等)的收集、分类和再创造,建立班级自然材料库,丰富自然教育活动素材;外部资源联动需加强与城市自然空间的合作,与公园、植物园、社区绿地等签订共建协议,将其作为自然教育实践基地,定期组织幼儿开展户外探索活动;专业资源引入可邀请自然教育专家、园艺工作者、环保志愿者等走进幼儿园,通过讲座、示范活动等形式为教师和幼儿提供专业支持;数字化资源补充可利用虚拟现实(VR)、纪录片等手段,展示无法实地接触的自然场景(如深海、极地等),拓展幼儿的自然认知范围。
四、强化教师赋能,提升自然教育实施能力
教师是自然教育的直接实施者,其专业能力的提升是突破自然教育困境的关键。幼儿园需建立系统化的教师培训体系,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讨、实践观摩等形式,深化教师对自然教育理念的理解,使其认识到自然教育对幼儿观察力、想象力、责任感等方面发展的重要性;开展自然教育方法与策略培训,重点提升教师引导幼儿进行科学观察、记录发现、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将自然元素融入游戏、生活、教学活动的技巧,学会设计符合幼儿年龄特点的自然教育活动;组织教师参与自然教育课题研究和行动研究,鼓励教师在实践中反思、总结经验,形成个性化的自然教育实施路径;建立教师学习共同体,通过集体备课、经验分享、互助指导等方式促进教师间的专业交流与成长。
五、促进家园协同,凝聚自然教育的共识与合力
破解家长认知偏差、构建家园协同机制是城市幼儿园推进自然教育的重要支撑。幼儿园需通过多种形式加强自然教育理念的宣传,如举办家长讲座、发放宣传手册、展示幼儿自然活动成果等,帮助家长理解自然教育对幼儿身心健康、创造力培养等方面的价值,纠正 “重知识轻体验” 的功利化教育观念;搭建家园互动平台,组织亲子自然活动,如共同参与种植、观察、自然手工制作等,让家长在亲身体验中感受自然教育的魅力,增进对自然教育的认同;建立家园沟通机制,及时向家长反馈幼儿在自然教育中的成长与变化,如观察能力的提升、责任感的增强等,用具体实例消除家长对安全问题的过度担忧;引导家长成为自然教育的参与者和支持者,鼓励家长利用周末和假期带幼儿走进城市自然空间,延续幼儿园的自然教育活动,形成 “幼儿园 —家庭 — 社区” 的自然教育联动链条。通过家园协同,能够凝聚教育共识,将家长从自然教育的 “旁观者” 转变为 “参与者”,为自然教育的持续推进提供外部动力。
六、完善课程体系,保障自然教育的系统性实施
构建科学完善的自然教育课程体系是解决城市幼儿园自然教育碎片化问题的核心路径。课程目标设定需与幼儿发展阶段相匹配,小班侧重自然感知与情感体验,中班注重观察能力与探究兴趣培养,大班强调问题解决与责任意识形成,形成螺旋上升的目标体系;课程内容选择应立足城市自然特点,挖掘本土自然资源中的教育价值,如城市常见动植物、季节变化、社区环境等,同时结合幼儿生活经验设计主题活动,确保内容的适宜性和趣味性;课程实施采用 “游戏化、生活化、探究化” 的方式,将自然教育融入一日生活各环节,如晨间活动的自然观察、区域活动的自然材料探索、户外活动的自然游戏等,使自然教育常态化开展;课程评价聚焦幼儿在自然活动中的表现,包括观察记录的完整性、探究行为的深度、与自然的情感连接等,采用观察记录、作品分析、幼儿讲述等多元化方式,全面反映自然教育对幼儿发展的影响。
七、结语
城市幼儿园开展自然教育虽面临诸多困境,但通过空间重构、资源整合、教师赋能、家园协同和课程建设等路径,能够逐步突破限制,实现自然教育的深度实施。自然教育的核心价值不在于提供广阔的自然空间,而在于培养幼儿与自然的情感连接和探索能力,这一目标在城市环境中同样可以实现。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1.
[2]王东华.自然教育与儿童发展[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