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Teaching and Research

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作者

崔晓

新泰市石莱镇木厂峪实验学校 山东省 泰安市 271200

摘要:近年来教育体制的改革,教育方式也在不断深化改革。民间美术作为我国传统文化中的一部分,不仅能够满足人们的物质文化需求,陶冶人们的情操,提高人们的审美能力,还具有丰富的教育功能,能与现代教育产生良好的连锁反应。新时期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扬已成为教育热点,民间美术的传承创新也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渗透民间美术,是落实审美教育、传承发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举措,既能激发学生的艺术兴趣与创新意识,培养学生健康向上的审美情趣,又能帮助学生树立积极乐观的人生观念,推动学生的全方位、个性化发展。

关键词:民间美术;初中美术教学;传承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A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23)-46-

引言

美术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在欣赏与理解美术作品的同时,陶冶情操,深化品位。中学美术教育对于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创造美的能力,拓展学生观察世界的视野,建立善待生活的道德情操,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艺术素养等具有重要的作用。将美术教学与民间美术相结合,有利于学生的审美培养,更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发现美、塑造美的人生观念,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1民间美术的内涵

民间美术是一类具有鲜明乡土文化特征的视觉造型艺术,其由民间大众创造,来源于真实的劳动生活,在民间社区广为流传,满足了民间大众的审美需求。解读民间美术的内涵需要从情感、哲学文化、群众需求、道德文化等多角度切入,从情感角度来看,日常生活是民间美术的创作来源,其蕴含了人民群众对生活的美好期盼;从哲学文化角度来看,民间美术的构图与创作内涵都体现了我国古代的哲学思想;从群众需求角度来看,民间美术更像是人民群众的一种“精神寄托”,人们常会将美好愿望或现实问题融入民间美术;从道德文化角度来看,民间美术是教育大众、启迪智慧的重要载体,其向人们传递了正确的价值观、伦理观等。

2民间美术在初中美术教学中的传承与创新

2.1创新民间美术扩容形式

大量的实践教学可以看出,在现代教学环境影响下,对课堂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希望教师在讲解教材内容的同时,能够进一步拓展知识面。对此,教师应该树立现代教育理念,并根据课堂内容提前准备好教学工具,为学生营造更加生动形象的课堂教学环境。同时,教师应积极创新民间美术在课堂教学中的扩容形式,以满足学生多样化的学习需求。

2.2吸引本土民间资源,扩展教学内容

对于中学美术课堂教学,不仅需要按照教材涉及的内容开展教学活动,还需要对教材内容进行延伸拓展,通过丰富的形式把教学相关内容展现在学生面前,在具体的学习期间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促使学生获得更大的学习动力,教师可以引进部分本土美术资源。例如,学习《亲切的使者》这一课时,学生欣赏、制作了贴画,了解了贴画是一种普通的工艺品,它无不显示着人们欣赏美的情趣和想象力。贴画的材料随手可得,有许多可能是“垃圾”,但在心灵手巧的我们的手中,就能变废为宝,成为一件件精美绝伦的艺术品。学生对于自身的成长环境和当地文化比较了解,因此,本土美术资源的引进,可以缩小学生与教师之间的距离,给学生提供更多的学习材料。

2.3开展课堂互动实践活动

在日常生活中,大部分初中生都不会去主动关注民间美术,他们对民间美术作品的认知度较低,不能完整地解读作品的文化内涵。因此,在初中美术课堂中,教师应积极开展课堂互动实践活动,以学生易于接受的形式展现民间美术,增进其对民间美术知识及技艺的认知。具体实施环节,教师可将学生划分为若干学习小组,要求学生合作赏析民间美术作品,完成民间美术创作,这样既能活跃课堂氛围,提高教学效率,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意识,打开学生的创意思路。例如,教师可围绕着“剪纸”这一学生熟悉的民间美术形式开展互动实践活动,引入操作难度较低的“五折花”剪纸作品,借助视频、图片、文字介绍“五折花”的剪裁步骤与注意事项。在各小组掌握剪纸方法后,教师可要求学生合作剪裁“五折花”并进行交流展示,师生共同评选出最美观精致的作品。在这种情况下,每一位学生都能积极参与民间美术创作,发挥个人创作潜力,融合集体的智慧创作出优质的作品,获得审美能力的提升。在组织互动实践活动时,教师应遵循互动性原则、易操作原则及拓展性原则,有序推进互动实践活动,提高学生的整体创作能力。互动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增进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互动,做好教学指导工作,组织学生以小组合作形式参与活动;易操作原则指的是教师应选择易于学生理解、操作的民间美术形式,吸引学生主动参与美术鉴赏与创作,增强其学习自信心;拓展性原则指的是教师应以简单、易操作的民间美术形式为基础,逐步加大学习难度,引导学生由浅入深地认识民间美术,循序渐进地提高其审美素养。

2.4采用动静态相结合的评价方式

在课堂教学中,教学过程属于动态,而教学结果属于静态,为达到良好的结合效果,教师需要将教学评价贯穿整个美术课堂。例如,在八年级上册“园林·探幽”的教学过程中,教师需要提前设置好教学目标,在认知目标设置上,通过对苏州园林造园元素的讲解,让学生能够体会到当地园林的艺术品质,理解当地园林更多基本的建造技巧。在情感目标设置上,让学生感受江南园林所蕴含的人文气息以及精神面貌,并对江南园林建筑特点进行评价,通过给予学生多次评价机会,有效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促进学生思维的发展。在课后作业设置方面,教师可让学生了解园林漏窗艺术形式,在完成对漏窗的欣赏后,让学生自行设计一幅漏窗草图。学生制作完成后,教师要对每个学生设计的草图进行静态评价,针对草图中设计不合理的地方进行纠正,还要寻找草图中存在的创新点,并将此作为评价学生的重要标准。

结语

中学阶段中,美术学科在培养学生的审美的同时,形成一种追求美的意识形态按照自己的意愿创造美,运用美来丰富生活中的细节。教师结合民间美术,为学生拓宽视野,使其理解画家的时代背景与艺术创造灵感,点拨学生,开发学生的想象力,激发学生的动手能力,在美术活动中提升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推进学校艺术教育发展的若干意见》[J].中国音乐教育,2020(03):48.

[2]邱仁富.中小学美术独特育人价值刍议[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2019,17(01):53-57.

[3]刘忠红.少儿美术教育应重视民间美术审美意识的承传[J].美术,2020(06):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