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核·三阶·四维:AI辅助下古诗教学的新路径
官优优
鄞州区横溪镇中心小学
传统的古诗教学模式往往侧重于知识的传授,学生被动接受,在素养培育方面存在一定局限性。而人工智能在教学设计、教学互动、教学研究、教学管理等方面具有巨大潜力,其对话、检索、生成等强大功能,可以巧妙地辅助教师的教学工作。下面,笔者以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墨梅》为例,探索跨学科视角下“一核·三阶·四维”教学路径。
一、“一核”引领:人工智能的精准运用
(一)明确人工智能的助教角色
在现代教育体系中,人工智能技术的引入已经变得越来越普遍。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发挥人工智能的技术优势,使其在提供个性化学习、互动式学习、即时反馈、完整的数据分析等方面发挥辅助作用,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与技术进行有效互动,从而提高学习的趣味性和参与度。
(二)明确教师的赋能者角色
教师作为人工智能技术的使用者、主导者,需要明确何时用人工智能、如何用人工智能、因何用人工智能等关键性问题,进而改变视野、改变思路、改变教法,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学生创造更加丰富和多元的学习体验,使教学过程更加生动有趣,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效率。
(三)明确学生的互动参与者角色
在人工智能辅助的教学环境中,学生应当被鼓励成为互动的参与者。教师应当引导学生有选择性和目的性地使用人工智能工具,将人工智能作为学生自我探索的平台。通过与人工智能的互动,学生可以在目标导向和问题驱动的学习模式下,提升自己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思维。
二、“三阶”贯通:人工智能的全程参与
(一)准备阶段:智能诊断,精准定位
1. 单元主题详细解析
统编版四年级下册第七单元以“人物品质”为主题,编排了《古诗三首》《“诺曼底号”遇难记》《黄继光》《挑山工》四篇课文,从不同方面展现了人的精神追求和高尚品格,基于此,笔者设定了“探寻伟大的品格”作为本单元的核心主题。
2. 学情诊断智能分析
通过 AI 问卷星收集学生学情,发现 83% 学生将“淡墨痕”简单理解为颜色描述。他们能感受到诗中梅花的特点,却难以将“墨梅”的艺术选择与诗人品格自然关联。同时,当代学生生活在强调竞争与表现的环境中,对“不求人夸”的价值取向可能存在认知冲突。
3. 教学目标精准定位
结合单元主题和学情分析,精准定位教学目标,为后续教学活动的开展指明清晰的方向。
① 正确认读“冕、砚、乾、坤”四个生字,并有感情地朗读诗歌。
② 以诗画结合的方式,理解“洗砚池、淡墨痕”等词语,读懂诗句意思。 ③ 借助 AI 技术,了解诗人生平,体会“墨梅”精神,感受艺术家的高尚品格。
(二)实施阶段:情境创设,沉浸体验
笔者创设“AI 王冕”虚拟角色,颁布学习任务——做一个小小鉴赏家,完成“识题款”“赏画面”“探压印”三重闯关任务。
1. 识题款,读《墨梅》
笔者通过多样化诵读方式,将古诗读正确,读出节奏,为深入理解古诗含义奠定基础,同时引导学生尝试朗读题款原作,发现它与现在流传的古诗不同之处。学生借助解说词介绍墨梅图题款部分时,能够较为准确地表达自己对题款的认识,为后续的鉴赏活动开了个好头。
2. 赏画面,品《墨梅》
笔者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作诗画对应,帮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诗意,让诗意“看得见”。当学生对诗中的内容,如“不要人夸好颜色,只留清气满乾坤”的含义不太理解时,能随时向“AI 王冕”提问,“AI王冕”会从自身的创作意图、人生经历等角度为学生答疑解惑。学生根据解说词提示介绍墨梅图画面内容时,能够有条理地描述自己所看到的画面,并结合诗句进行简单的赏析。
(三)评价阶段:场景契合,精准评测
1. 即时评价,玩转古诗
新课标在“评价建议”中指出:评价要特别重视保护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AI 王冕”秒变古诗小考官,恰能实现这一目标。例如,在学生每过一关,“AI 王冕”颁发小小鉴赏家奖章,学生就在这样的及时评价中闯关玩转古诗。
2. 实时交互,深度参与
AI 评价打破了传统评价单向输出的模式,具有极强的互动性。通过人机交互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参与深度学习。例如,笔者在引导学生欣赏画面并作诗画对应时,学生描述在画面中欣赏到的诗句,借助“AI 王冕”及时评价并追问引导,学生再思考作答,“AI王冕”继续反馈评价,加深学生对古诗的理解。
三、“四维”融合:人工智能的嵌入式整合
(一)学科维度:跨界融合,多维联动
在历史联动板块,笔者呈现史书记载中王冕多次拒绝为官的事件,突显了他不慕仕途、淡泊名利的高尚情操。在美术深化方面,笔者提供了画淡墨梅的小视频,让学生能直观感受水墨画的独特魅力,同时展示水墨画中“墨分五色”色谱图,清晰呈现了墨色层次的丰富变化。在书法渗透环节,笔者提及王羲之洗砚池的典故,并通过“AI 王冕”介绍压印,使学生了解墨梅图上的压印不仅是诗人的艺术签名,更是他的内心情感的表达。
(二)技术维度:智能赋能,深度交互
笔者利用即梦创设了“AI 王冕”数字人,并利用 AI 智能搜索功能,筛选出画淡墨梅视频、“洗砚池”典故、王冕拒官归隐史书记载,作为教学素材融入课堂。此外,笔者开发“AI 王冕对话系统”,模拟王冕的口吻和思维方式,与学生进行实时对话,增强学习的沉浸感。
(三)文化维度:古今对话,思想碰撞
笔者通过 AI 生成技术,模拟历史上不同领域的杰出人物,如王冕、梅兰芳、钱学森、袁隆平之间的虚拟对话。这些对话围绕“不媚世俗”的主题展开,探讨不同时代背景下,如何保持个人的独立思考和对社会的贡献。通过这样的互动,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不媚世俗”的深层含义。
人工智能与古诗教学的深度融合,既要追求“技术之巧”,更要坚守“人文之魂”。本研究构建的实践路径,通过技术赋能促进传统文化创新表达,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改革提供了新范式。未来将在智能评价体系构建、跨学科资源整合等方面持续探索,让技术真正成为文化传承的“渡河之筏”。
参考文献
[1] 罗霞,柳晨晨,王京京 .AI 助力教学:打破思维定式 [J]. 上海教育,2023,(31):50
[2] 蔡丽 . AI 赋能,助力第一学段古诗教学 [J]. 小学语文教师,2025,(5):15-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