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画同构 生命共感
后淑君
岷县闾井镇中心小学
引言
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基因密码,承载着民族的精神血脉与审美智慧。然而,在小学语文课堂中,古诗词教学常陷入“重背诵轻体悟”的窠臼:学生机械记忆诗句却难解“孤帆远影碧空尽”的怅惘,熟读成诵却未悟“不畏浮云遮望眼”的哲思。这种“隔靴搔痒”式的教学,根源在于教师未能打通古诗词与儿童生命体验的通道——千年前的文字符号与当代孩童的认知图式之间,横亘着时空、文化与心理的多重壁垒。
一、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的特点
(一)意象具象化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以意象为核心,而诗画同构策略通过视觉化手段将抽象意象转化为具象感知。教材中的水墨插图、教师自制的动态画面或学生创作的简笔画,均能将“大漠孤烟”的苍茫、“江南春色”的明艳转化为可触可感的形象。这种转化不仅契合儿童具象思维特点,更通过色彩、线条与构图的直观呈现,帮助学生突破语言符号的表层理解,深入把握意象背后的情感密码。当学生用画笔勾勒“孤舟蓑笠翁”的寒江独钓图时,他们不仅是在复现诗句场景,更是在与柳宗元跨越时空的孤寂心境产生共鸣。
(二)情境沉浸化
诗画同构教学突破传统课堂的时空限制,通过跨学科融合构建多维情境。教师可结合音乐渲染“羌笛何须怨杨柳”的边塞苍凉,借助舞蹈演绎“轻歌曼舞凝丝竹”的盛唐气象,或引导学生用黏土塑造“牧童骑黄牛”的田园趣景。这种沉浸式体验将学生从“旁观者”转化为“参与者”,使其在触摸画笔质感、聆听背景音律、观察立体造型的过程中,自然代入诗人角色,感受“独在异乡为异客”的羁旅愁思或“春风得意马蹄疾”的少年意气。
(三)创作互动化
诗画同构教学强调“输入”与“输出”的双向流动。学生通过“为诗配画”深化对“接天莲叶无穷碧”空间构图的认知,通过“以画译诗”探索“白云生处有人家”的留白艺术,更能在合作创作中碰撞思维火花。例如,小组以“四季”为主题将《春晓》《小池》《山行》《江雪》串联成诗画长卷时,既需理解每首诗的独特意境,又要协调整体色彩与布局。这种互动创作不仅培养了学生的审美表达能力,更使其在协作中领悟到。
二、诗画同构 生命共感——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一)以画为钥,开启诗意之门
古诗词的意象是诗人情感的载体,但小学生常因生活经验局限难以理解其深层内涵。教学中可借助“诗画对照”策略,引导学生通过画面细节解码意象密码。例如教学《渔歌子》时,教师先展示教材中的水墨插图:青翠山峦倒映江中,白鹭掠过水面,渔翁头戴箬笠身披蓑衣,在斜风细雨中悠然垂钓。随后提问:“画中哪些元素让你感受到诗人的心情?”学生指出“白鹭飞翔的轻盈”“桃花盛开的明艳”体现生机,“斜风细雨”却无萧瑟之感,反而与渔翁的从容形成呼应。教师顺势点拨:张志和借“西塞山前”的宁静之景,抒发对隐逸生活的向往。
(二)五感联动,沉浸诗意时空
儿童对具象情境的感知力远强于抽象语言。教学中可整合音乐、舞蹈、戏剧等艺术形式,构建多维沉浸式课堂。例如学习《清平乐·村居》时,教师用古筝弹奏《渔舟唱晚》作为背景音乐,学生闭眼聆听并想象画面:低沉的琴音模拟溪水流淌,清脆的高音化作儿童嬉闹。随后分组用肢体演绎诗句——有的学生蜷缩成“茅檐低小”的弧形,有的手拉手围成“溪上青青草”的圆圈,更有学生模仿“大儿锄豆”的弯腰动作与“最喜小儿亡赖”的打滚姿态。表演结束后,学生分享感受:“当我的手触到‘草地’(同伴的身体)时,真的感觉到了春天的柔软”“听到琴声忽高忽低,就像看到辛弃疾从远处走来”。
(三)双向创生,激活审美表达
“诗画互译”策略打破单向输入模式,鼓励学生通过艺术创作重构诗意。教学《咏柳》时,教师先引导学生观察柳树特征:细长的枝条、嫩绿的叶片、随风摇曳的姿态。随后提出问题:“如果用画笔表现‘万条垂下绿丝绦’,你会选择什么颜色?怎样用线条体现‘柔美’?”学生尝试用渐变绿色晕染枝条,用波浪线勾勒飘动感。创作完成后,教师邀请学生用诗句描述自己的画作,有学生写道:“千缕青纱随风舞,半树翡翠映日辉。”这一过程实现了从“读诗作画”到“看画写诗”的思维跃迁。更深入的创新发生在小组合作中:学生将《春晓》《小池》《山行》三首诗的意境融合,创作出“四季诗画长卷”——用粉色水彩表现“花落知多少”的春日惆怅,以蓝色剪纸呈现“小荷才露尖尖角”的夏日清新,借棕褐色黏土塑造“停车坐爱枫林晚”的秋日绚烂。
(四)知人论世,共情精神底色
古诗词的教学不能止步于意象与意境,更需引导学生触摸诗人的精神世界。教学《示儿》时,教师没有直接讲解诗句,而是先展示南宋地图与金兵入侵路线图,播放战马嘶鸣与百姓哭嚎的音效,营造历史氛围。随后补充陆游生平:他一生主张抗金,却屡遭贬谪,八十五岁临终前仍写下“但悲不见九州同”。学生结合背景资料讨论:“陆游为什么至死不忘‘王师北定中原日’?”“如果他是现代人,会用怎样的方式表达爱国情怀?”有学生联想到抗疫中的逆行者:“就像医生明知危险仍奔赴前线,陆游明知道希望渺茫却从未放弃。”为深化理解,学生分组创作“陆游日记”:有的用漫画表现他“僵卧孤村不自哀”的坚毅,有的以书信体写他给儿子的遗言。这种文化溯源与角色代入,让学生超越时空与诗人产生精神共鸣,真正理解古诗词中“家国情怀”的永恒价值。
结语
教育的本质是生命的唤醒。诗画同构的教学实践证明:当我们将古诗词置于“美育”与“文化传承”的双重坐标中,当课堂成为师生共同以诗为舟、以画为桨的文化航行,那些曾被视作“难教难学”的经典,终将化作滋养儿童精神成长的甘露,让每一个幼小的生命都能在传统文化的星河中,找到属于自己的那束光。
参考文献
[1] 董娜 . 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中的文化素养培养策略 [J]. 华夏教师 ,2025,(12):84-86.
[2] 黎萍 . 基于情境体验的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策略 [J]. 亚太教育 ,2025,(08):115-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