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中段教学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路径
何银丽
沙雅县第七小学(沙雅县幸福小学)
引言
在教学过程中,充分挖掘教材中传统文化的内容,从学生认知的视角出发,开展诵读古诗词、传统节庆写作、成语故事会等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语言知识的渗透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文化熏陶。同时,鼓励教师开发当地的文化资源,拓展课程的边界,使教学的内容更具文化味,多角度、多渠道开展语文教学,丰富语文教学的人文内涵。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教学的必要性
1.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需要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立德树人”就是要引导青年学生“明大德、守公德、严私德”。小学语文课程所承担的“立德”责任和任务广泛且多向,将中华传统文化渗透到小学语文课堂中是小学语文思政建设的重要一环。传统文化的道德理念和人生智慧,可在语文课中化入于心、外溢于行,实现品德教育渗透,有利于学生在学习语文的过程中,理解做人做事的基本道理。
2. 增强学生文化自信的需要
文化自信是民族振兴的基础,而中小学语文教学恰恰是文化认同感培养的关键阶段。小学语文教学通过对语言的学习及文化的解读,帮助学生了解博大精深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课堂上让学生感受传统文化的思想魅力与艺术魅力,使学生产生民族认同感和归属感,产生文化认同感和价值认同感,形成坚定的文化自信,自觉担负起新时期的责任与使命。
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小学语文中段教学的实践路径
1. 深挖教材资源,夯实传统文化学习基础
教材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凭借,蕴含着十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材资源,教师要悉心梳理教材中的古诗文、寓言故事、成语典故等,着力解读其中蕴含的文化内涵和价值观念,在教学中引导学生理解教材所蕴含的历史背景、文化精神、道德观念等,在多方面解读、诵读、记诵语言学习过程中引导学生对传统文化的深入理解。
例如,在教学古诗三首《元日》《清明》《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时。首先,给学生讲授诗歌中表达的传统文化节令及其文化意义,如元旦迎新的喜庆、清明祭祖缅怀先人、重阳思亲的情感。接着,让学生通过分组朗诵、角色扮演等方式体会诗中表达的节日氛围和浓厚的亲情乡愁。最后,在课堂讨论中,教师鼓励学生结合自身生活经验谈感受,加深学生对传统文化节令和亲情的理解,潜移默化地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情怀认同。
2. 创设情境活动,增强文化体验感与参与度
课堂教学要求教师应用多种教学策略,创设文化情境,吸引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使学生通过角色表演、故事表演、节庆活动、手工制作等教学活动身临其境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学过程应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年龄需求,注重体验和互动,使学生对于传统文化有更全面的感受,加深对语文学科的学习。
例如,在《纸的发明》的学习中,教师首先向学生展示古文字的载体变化,结合课件将龟甲兽骨、竹简丝帛等图片播放给学生,使学生了解文字产生的历史,重点给学生讲解蔡伦造纸术改良的历史背景,就造纸术对文化传承的影响展开小组讨论。教师还可以设计制作手工造纸活动,简单准备一下所需材料,引导学生按步骤制作纸张,亲身感受传统工艺。结合视频材料展现造纸术的传播路径与全球化影响,强化学生文化自信心。
3. 融入家庭与社区资源,拓展文化学习的外延
传统文化不能仅仅依靠课堂的学习,还需要家庭、社区的广泛参与。教师要引导学生以家庭传统、社区文化等形式开展课外文化体验活动,通过节庆采访、文化调查、民俗体验等活动将传统文化融入学生生活,将学习传统文化与学习生活结合起来,将学校教育与家庭、社区合作结合起来,在拓展学生学习空间的同时,也增强了学生的文化身份认同。
例如,学习了《赵州桥》后,引导学生回忆桥梁的结构特点和历史背景,组织学生采访家长、社区老人,了解家乡是否有类似历史建筑、工艺等,扩展学生的文化视野,再让学生写调查报告或文化手抄报,写一写所见所闻。同时鼓励学生参加社区组织的非遗文化活动,到地方博物馆或者地方文物保护单位实地考察参观。通过家校社资源结合,不仅加深了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更把对传统文化的学习延伸到生活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实生活中活化起来。
结束语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小学生人生底色的重要源头之一,小学语文作为文化教育的主阵地,应当承担起文化传承的责任。特别是小学中段年级,教师应做好教育路径设计,将传统文化渗透到教学的全过程,让学生在语言学习中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在学习传统文化中提升语文素养,这样才能让语文课程真正落实立德树人,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 高华.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学理和实践探索[J].黑龙江教师发展学院学报 ,2021,40(07):90-92.
[2] 陶敬轩 , 俞爱宗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视角下小学语文古诗词教学研究综述 [J]. 现代教育科学 ,2022,(04):151-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