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构建策略探析
袁梅 杨莉
四川省乐至县吴仲良中学
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和历史理解等维度,是学生在历史学习过程中形成的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需打破以知识记忆为主的传统评价框架,转向对学生综合素养发展的全面考量。以下从五个方面阐述具体构建策略:
一、重构评价目标,聚焦核心素养的分层培养
评价目标的重构是构建核心素养导向评价体系的逻辑起点,需突破 “重知识轻能力” 的传统定位,建立与核心素养各维度相对应的目标体系。首先,应将核心素养的五个维度分解为可观测、可评价的具体指标,如时空观念可细化为 “运用时间轴梳理历史事件脉络”“结合地理环境分析历史现象成因” 等能力指标;史料实证可细化为 “辨别史料类型”“提取有效信息”“运用史料论证观点” 等操作要求。其次,需根据初中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设置分层目标:七年级侧重基础素养的培养,如时空观念的初步建立、史料的简单辨析;八年级强化综合能力的提升,如历史解释的逻辑性、家国情怀的具象化表达;九年级则注重素养的整合运用,如在复杂历史情境中综合运用多种素养解决问题。评价目标的设定需与课程标准紧密衔接,明确不同学段、不同单元的核心素养发展重点,使评价始终服务于学生素养循序渐进的养成过程,避免评价目标的模糊化和泛化。
二、拓展评价内容,涵盖知识、能力与情感态度的综合维度
评价内容的拓展是实现核心素养评价的关键,需打破 “以教材知识点为唯一载体” 的局限,构建包含历史知识、思维能力、情感态度在内的多元内容体系。在历史知识层面,不仅关注学生对基础知识的识记,更强调对历史概念的深度理解、历史线索的系统梳理及历史联系的准确把握;在思维能力层面,重点评价学生的历史思维品质,如运用辩证思维分析历史事件的因果关系、通过比较思维区分不同历史现象的异同、借助批判性思维审视历史结论的合理性等;在情感态度层面,聚焦学生家国情怀的培育,如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同、对民族精神的传承、对人类命运共同体的理解等。同时,评价内容需延伸至学生的历史学习过程,包括自主学习中史料搜集的主动性、合作探究中观点表达的积极性、问题解决中方法运用的创新性等。通过内容的全面拓展,使评价既能反映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又能体现其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水平,实现 “知识评价” 向 “素养评价” 的转变。
三、创新评价方式,采用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模式
评价方式的创新直接关系到核心素养评价的实效,需改变传统单一的纸笔测试模式,构建过程性评价与终结性评价并重的多元方式体系。过程性评价应贯穿于历史教学的全过程,可通过课堂观察记录学生的思维表现(如课堂讨论中的观点陈述、史料分析时的逻辑推理),借助学习档案袋收集学生的历史习作(如历史小论文、史料辨析报告、历史剧脚本),利用项目任务评估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如完成 “家乡历史变迁” 的调查研究)。终结性评价则需优化传统测试题型,减少单纯考查知识记忆的题目,增加体现核心素养的综合性试题,如设计史料辨析题考查学生的史料实证能力,设置历史情境分析题评估学生的历史解释水平,采用开放论述题检测学生的家国情怀表达。
四、构建多元评价主体,形成教师、学生、家长协同参与的格局
评价主体的多元化是保障核心素养评价客观性的重要支撑,需打破教师单一评价的局限,建立教师、学生、家长共同参与的评价共同体。教师作为评价的主导者,需凭借专业素养对学生的历史学习表现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估,重点关注学生核心素养的发展细节;学生自评与互评应成为评价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引导学生对自己的历史学习过程进行反思(如 “我的史料分析存在哪些不足”)、对同伴的表现进行评价(如 “他的历史解释是否合理”),培养其自我认知能力和批判性思维;家长参与评价则可从家庭视角补充学生在课外历史学习中的表现(如阅读历史书籍的习惯、观看历史纪录片的思考等),形成家校协同的评价合力。
五、完善评价保障机制,确保评价体系的有效实施
评价保障机制的完善是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落地的重要支撑,需从制度建设、资源支持和教师素养三个方面构建保障体系。在制度建设层面,学校应制定与核心素养评价相匹配的教学管理制度,如调整课时安排以保障过程性评价的实施、改革成绩评定办法以体现素养评价的结果,同时建立评价反馈机制,确保评价结果能及时用于改进教学和指导学生学习。在资源支持层面,需为评价体系的实施提供必要的物质资源(如史料数据库、历史教学软件)和人力资源(如评价培训专家、校外历史教育顾问),搭建校内历史评价资源共享平台,促进不同班级、不同年级之间的评价经验交流。在教师素养层面,需加强对历史教师的评价能力培训,通过专题研修、案例研讨等方式,提升教师对核心素养评价指标的理解能力、过程性评价的设计能力及评价结果的分析运用能力,使教师成为核心素养评价的合格实施者。
六、总结
基于核心素养的初中历史评价体系构建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通过评价目标的分层重构、评价内容的多元拓展、评价方式的创新融合、评价主体的协同参与及评价保障的全面完善,形成科学、有效的评价生态。这一体系的核心价值在于超越传统的知识本位评价,真正关注学生历史核心素养的养成过程,引导初中历史教学从 “教知识” 向 “育素养” 转变。通过实施这一评价体系,不仅能为学生的历史学习提供精准指导,促进其关键能力和必备品格的全面发展,还能推动初中历史课程改革的深化,提升历史教育的育人实效。
参考文献
[1]余文森.核心素养导向的课堂教学 [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17.
[2] 朱汉国. 新版历史课程标准解析与教学指导(初中)[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