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群文阅读教学策略与实践研究
文润花 钱德鸿
天祝藏族自治县新华中学1 天祝藏族自治县教科局教研中心2
摘要:群文阅读作为提升初中生语文素养的重要教学方式,通过主题单元整合与“三读”策略的实践,能够有效促进学生阅读能力与思维品质的发展。本文以“人与自然”“战争与和平”等主题群文为例,提出明晰教学要点、创设阅读情境、引导自主思考、强化方法指导及多元评价反馈等策略,并结合具体案例阐释“三读法”(通读、细读、思辨)在课堂中的分层应用。研究表明,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对比与思辨活动,能够深化学生对主题的理解,增强阅读深度,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可操作的实施路径。
关键词:群文阅读;初中语文;三读法;主题单元;阅读策略
一、引言
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群文阅读作为一种新兴且极具价值的教学方式,正逐渐受到广泛关注和重视。相较于传统单篇阅读模式,群文阅读通过多文本的关联性整合,能够打破文本孤立性,促进学生从单一理解向多元思辨转变。研究表明,群文阅读不仅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速度与信息整合能力,更能通过主题探究、对比分析等策略,培养其批判性思维与创新意识。本文以主题单元为框架,以“三读法”为实践工具,结合具体教学案例,系统探讨群文阅读在初中语文课堂中的实施策略,以期为阅读教学改革提供参考。
二、明晰教学要点:策略与案例结合
(一)合理选择与组织群文
群文阅读的核心在于文本的关联性与层次性。教师需基于学生的认知水平、兴趣特点及教学目标,选择体裁多样、视角互补的文本组合。例如,同一主题下的不同文体(散文、小说、科普文)或同一作者的不同作品,均能形成多维度的阅读场域。同时,文本难度需符合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避免因阅读量过大或内容晦涩导致认知负荷超载。
案例:在“人与自然”主题教学中,教师选取《瓦尔登湖》(散文)、《寂静的春天》(科普文节选)及《狼图腾》(小说片段)三篇文本。学生通过对比阅读发现:梭罗的散文强调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卡逊的科普文揭示环境污染的严峻性,而《狼图腾》则以文学叙事反思人类对自然的掠夺。教师通过简化《寂静的春天》内容,降低科普文本的术语密度,使学生能够聚焦核心观点。
(二)创设群文阅读情境
情境创设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关键。教师可通过多媒体资源(纪录片、音乐、图片)还原文本背景,或设计角色扮演、辩论等活动,使学生沉浸于文本的语境中,实现情感共鸣与意义建构。
案例:在“边塞诗群文阅读”课堂中,教师播放纪录片《河西走廊》片段,展现大漠孤烟、铁马秋风的边塞景象,并配以古筝曲《十面埋伏》渲染氛围。学生分组扮演诗人王昌龄、高适,模拟创作场景,尝试用现代语言改写诗句。例如,一名学生将“黄沙百战穿金甲”改写为“战士的铠甲在风沙中磨出裂痕,却磨不灭守卫边疆的决心”,通过语言重构深化对诗境的理解。
(三)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与思考
群文阅读需以学生为主体,教师通过问题链设计引导学生从表层信息提取转向深层思辨。问题应涵盖文本内容、逻辑结构与价值反思三个层次,逐步提升学生的分析能力。
案例:在儒家经典群文阅读中,教师选取《论语》《孟子》《荀子》中关于“学习”的选段,设计问题链:
表层问题:三篇文本分别强调学习的哪些方面?
深层问题:儒家思想对“学习”的理解有何异同?
思辨问题:哪种观点更契合现代教育理念?
学生通过小组辩论提出“《论语》重实践,《孟子》重反思,《荀子》重积累”等观点,并联系“双减”政策探讨学习方式的革新路径。
(四)注重阅读方法的指导与训练
高效的群文阅读需依托科学的方法指导。教师应教授学生快速浏览、关键词提取、批注式阅读等技巧,并鼓励其通过思维导图、摘要撰写等方式整理阅读成果。
案例:在“航天成就新闻群文”教学中,教师提供三篇报道(如《天问一号成功着陆》《神舟十三号返回》),要求学生用荧光笔标注时间、地点、事件核心。一名学生通过对比分析,总结出“中国航天技术突破”的共同主题,并在批注中提出“科技自立需以人才培养为基础”的延伸观点。
(五)加强评价与反馈
多元评价体系是保障教学效果的重要环节。教师需结合过程性评价(课堂表现、阅读笔记)与终结性评价(小组汇报、思辨成果),并引入同伴互评与自我反思机制,促进学生能力全面发展。
案例:在“神话传说群文阅读”任务后,教师采用“阅读档案袋”收集学生的批注、思维导图及讨论录音。针对一名学生提出“夸父逐日象征人类探索精神”的观点,教师反馈:“角度新颖,若能结合《普罗米修斯盗火》对比中西神话的异同,论述会更深刻。”随后组织同伴互评,学生建议补充“文化差异对神话主题的影响”等论据。
三、强化阅读教学:策略落地与案例支撑
(一)多元化阅读策略的应用
群文阅读的文本多样性要求教学策略的灵活适配。教师可根据文本类型设计分层活动,如小说续写、诗歌朗诵、纪实文学短评等,使学生在多模态实践中深化理解。
案例:在“战争与和平”主题群文阅读中,教师设计分层任务:
小说《百合花》:小组合作续写“小通讯员”未牺牲的结局,探讨战争中的个体命运。
诗歌《我爱这土地》:配乐朗诵并绘制意象图,分析“土地”象征的家国情怀。
纪实文学《南京大屠杀》:观看纪录片片段后撰写短评,反思历史教训。
通过多元形式,学生既理解战争的残酷性,亦感悟和平的珍贵价值。
(二)“三读”策略的实践
“三读法”(通读、细读、思辨)是群文阅读的阶梯式实践框架,通过“通读—细读—思辨”的阶梯式推进,帮助学生从整体感知走向深度思辨,最终实现阅读能力的螺旋式提升。通读培养信息整合力,细读锤炼分析精准度,思辨激发创新思维,三者协同助力学生从“读懂文本”走向“读透社会”,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落地提供有效路径。
1.第一读:通读文本,整体感知
通读是群文阅读的起点,旨在引导学生快速浏览文本,初步把握核心内容与主题脉络。教师需设计明确的阅读任务,如“用一句话概括每篇主旨”“提炼群文共性话题”等,帮助学生从海量信息中筛选关键要素。此阶段强调速度与广度的结合,要求学生在有限时间内建立对文本群的全局性认知,为后续深度分析奠定基础。
2.第二读:细读文本,解析逻辑
细读阶段聚焦于文本的微观分析与逻辑解构。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语言特色、结构布局及论证方法,通过批注、图表等工具挖掘文本的内在逻辑。例如,在议论文中标注论点与论据,在文学作品中分析意象与隐喻,在科普文中梳理事实与推论。此阶段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精准提取信息、理性分析文本的能力。
3.第三读:思辨评价,创新迁移
思辨是“三读”策略的升华阶段,要求学生跳出文本局限,结合自身经验与社会现实,对群文观点进行批判性反思与创造性应用。教师可通过辩论、写作、项目设计等活动,鼓励学生提出独立见解,并尝试将阅读所得迁移至实际问题解决中。
四、结论
群文阅读教学通过主题单元整合与“三读”策略的系统实践,为初中语文阅读教学提供了创新路径。研究表明,教师以学生为中心,通过合理选文、情境创设、方法指导及多元评价等策略,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提升其文本分析、对比思辨与批判性思维能力。案例实践表明,“三读法”(通读把握整体、细读解析逻辑、思辨深化认知)的分层应用,不仅帮助学生突破单篇阅读的局限,更在多文本互动中促进深度理解与知识迁移。未来教学中,需进一步探索群文阅读与跨学科融合、数字化资源的结合,持续优化策略适配性,助力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全面提升。
本文系武威市教育科学“十四五”规划2023年度一般课题《群文阅读促进初中生阅读能力的实践研究》重要阶段性成果(课题立项号WW[2023]GH3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