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新时代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提升路径

作者

包红

白城医学高等专科学校 吉林白城市 137701

摘 要: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和网络技术的普及,高职院校学生群体呈现出多元化、复杂化的特点,对辅导员的育人素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辅导员是高职院校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和日常管理工作的前线工作者,是高职院校开展立德树人工作的重要力量,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的高低直接关系到高职院校的培养质量和育人工作质量。因此,本文结合时代背景深入分析新时代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现状以及提升育人素养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新时代;高职院校;辅导员;育人素养

一、新时代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

高校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育人工作居于首要位置。近年来,为推进高职辅导员队伍建设,促进其专业化、职业化发展,国家各省各市都给予了有力的政策保障,并为高职院校辅导员全面展开育人工作提供了科学指南。2014年教育部制定并印发的《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中,明确规范辅导员的工作范畴,逐步明晰辅导员的岗位职责和工作边界;丰富辅导员工作的专业内涵,为辅导员主动提升专业素养和职业能力指出路径和方向。[1] 教育部于2017年颁发《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以下简称《规定》)中基于立德树人要求,详细规定了辅导员队伍的九项工作职责,并强调高校辅导员要在思想理论教育和价值引领方面发挥重要作用。[2] 同年,教育部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3] 这些政策的出台有效推动了国家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加强各省各高校辅导员队伍多元化建设,逐步打破职业教育形式固化的壁垒,营造各地区高职辅导员素质提升的良好氛围。

二、新时代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提升的工作现状

高校是为国家培养高质量人才的主阵地,具有提升人才素养的重要职责。每所高校应坚持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担负起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职责使命。高职辅导员作为培养优秀专业人才的第一负责人,对其育人理念和职业素养都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同时面临着全新的挑战。高职辅导员现阶段在进行育人工作过程中存在着一定问题。部分高校仍存在唯分数论,更侧重于学生知识与成绩,突出学科知识,实践活动单一,对学生缺乏心理健康指导和实践活动锻炼,从而忽视了学生的心理与身体素质相结合的双重发展。造成此现象的主要原因是部分高校未真正领会育人素养的深刻内涵,未能充分发挥高校辅导员职责的育人作用,未能及时达到是三全育人的最佳效果。

此外,随着新时代互联网信息更新迭代迅速,学生群体逐渐呈现广泛性、多元化和复杂化的显著特征,出现的问题更加繁杂无序。对于大部分高职辅导员,尤其新手辅导员,在处理问题时由于了解不够全面,认识不到位,沟通不通畅等因素导致高职辅导员在开展育人工作过程中面临着许多压力和挑战。因此,在面对即将迈向成年人的学生群体,高校辅导员需要不断结合学校培养目标和学生实际情况提升自身育人素养,摒弃传统固化思维,创新育人工作方式。

三、新时代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提升的现实路径

(一)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

辅导员是开展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中坚力量,是大学生思想建设和精神引领的有力助推人。辅导员要把思政育人理念贯穿于学生日常管理工作中,利用高校自身的学术信息库、社会网络资源、图书馆等途径最大限度创设条件,加深高职辅导员的思政课程知识,加强思政育人理念,全面提升高职辅导员的思想政治教育亲和力和感知力。此外,把教育学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做到相互转化、相互融合,用科学理论知识全面武装头脑,同时把理论知识和专业技能转化为内在德性和素养,把思政育人工作落到实处,思政育人功能发挥到最大,在工作中真正做到育德育心。另外,还要在实践中不断融入思政育人元素,利用红色资源展开有关思政的相关活动,如研讨会、艺术展、演讲比赛等,努力打造出校园思政文化品牌,增强学校影响力,形成一个专业的育人聚焦圈。

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育人质量

由于高职辅导员每日需要面对枯燥繁多的工作,对其身心健康造成了一定影响,出现越来越多的心理健康问题,时常产生职业倦怠和乏力感,如果自身心理压力无法得到有效缓解,及时调整好自身的情绪,势必会降低高职辅导员的育人工作质量和成效。因此,新时代高职辅导员的育人素质提升,首要自身做到心理与身体健康,建立良好的人际关系,只有自身的心理健康才能更有针对性地指导学生全面发展。各高校每年应对高职辅导员定期进行心理健康测试,筛选出心理问题的辅导员进行针对性疏解和引导,并完善心理测评机制,制定科学性实施方案,记录在册,推动高校育人工作逐步形成体系。

(三)着力提升导员三力,共促自身育人素养

辅导员作为高校思想政治工作的骨干力量,更应注重其在育人工作方面的亲和力、感知力与共情能力。首先是亲和力方面,在遴选专职辅导员的过程中,设有硕士学位的学历门槛,表明在知识储备与专业能力方面略有优势。但在个人思想境界与性格魅力方面,需要怀有仁爱理念和亲切感。只有设身处地为学生的利益着想,多关心多倾听多沟通,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才能真正使学生放下心理防线,与学生建立起信任的桥梁,做他们学习和生活的引路人。此外,还要提升辅导员的感知力与共情能力,前者包括情绪感知、需求感知、氛围感知以及对潜在问题的感知等,体现出一个人在感情、动机、需要等心理活动和状态上感知的能力,同时重视自身影响他人程度的感受能力。具备这种能力的辅导员更善于站在他人角度思考问题,处理学生日常问题更加游刃有余,保证工作布局的前瞻性和全局性。后者要求高职辅导员的共情力,指设身处地的理解他人,可以理解为换位思考,也可以是一种同理心、同感。作为辅导员,要平等对待每一位学生,他们都有被尊重的需要,针对每一位学生的性格特点进行有效沟通,知学生所感、听学生所想、把育人工作走心走实。

结语

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辅导员传统的工作定位已然无法满足时代背景下的育人要求。本文从政策角度明确了新时代高职辅导员育人素养提升的必然要求,并分析其目前的工作现状。为此,高职辅导员必须紧跟时代发展步伐,发挥思政育人功能,加强校园文化建设;还可以强化心理健康教育,提升心理育人质量以及着力提升导员三力,共促自身育人素养。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等学校辅导员职业能力标准(暂行)》[EB/OL]. (2014-03-27).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403/t20140327_167113.html.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等学校辅导员队伍建设规定》[EB/OL].(2017-09-29).http://www.moe.gov.cn/srcsite/A02/s5911/moe_621/201709/t20170929_315781.html.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EB/OL].(2017-12-05).http://www.moe.gov.cn/srcsite/A12/s7060/201712/t20171206_320698.html.

作者简介:包红(1996-12— ),女,蒙古族,内蒙古自治区通辽市人,硕士研究生,专职辅导员,研究方向: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