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应用
胡文博 李卫婷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 美术与设计学院 湖南 娄底 417000
梅山建筑装饰艺术作为湘中地区多元文化的重要载体,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更蕴含着独特的地域文化特质。从地理环境来看,梅山地区多山地丘陵,气候湿润,植被丰富,这种特殊的自然环境为其建筑装饰艺术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物质基础。从文化渊源来看,梅山文化是在楚文化、苗文化和瑶文化等多元文化交融中孕育而成的,这种文化多样性深刻影响了当地建筑的风格形态。从建筑特征来看,梅山建筑多采用本土的石材、木材和竹材等自然材料,不仅符合就地取材的营建理念,更体现了对地域气候的适应性;其建筑结构以木结构或石木混合结构为主,采用悬山式或硬山式屋顶,既保证了良好的功能性,又形成了鲜明的地域特 (G 从装饰艺术来看,湘中梅山建筑善用雕刻与彩绘等传统工艺,在空间设计中注重对称均衡、层次组合以及空间流动性,这些精湛的装饰手法不仅展现了高超的技艺水平,更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生动地反映了梅山先民的审美追求和文化信仰。当前,梅山建筑装饰艺术作为中华建筑文化多样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应用价值和创新发展,值得深入研究与探讨。
一、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基本原则
(一)地域性
地域性原则是梅山建筑装饰艺术转化应用于现代空间设计的核心理念和方法论基础。研究表明,其实践路径可从以下维度展开:基于文化基因重构的视角,空间设计应系统梳理梅山地区的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要素,通过对建筑符号、工艺技法、民俗事象等文化要素的提取、解构与重组,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有机衔接机制。从地理形态维度看,梅山地区特有的山地丘陵地貌形态,决定了其空间营造必须遵循场地自然属性,通过建筑单体与地形的有机结合,形成多维的空间层次。在方法论层面,设计实践应建立在对梅山传统建筑空间形态的类型学分析基础之上,提炼其空间组构特征、尺度关系和形态语法,建立起从传统到现代的设计转化范式,使设计作品既能彰显地域特质,又能契合现代空间使用需求。(见图1)
图1 传统民居穿斗式、抬梁式结构的分析(施辉玲供图)

(二)文化意境营造
在文化意境营造是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在现代空间设计中的关键转化原则。研究表明,其营造应基于以下系统构建:以山水为核心的自然意象转译是空间意境构建的基础,可通过壁画、雕塑、景观装置等艺术形式,将梅山地区雄伟壮丽或灵秀细腻的自然风光进行抽象提取与艺术重构。在色彩语言运用上,应系统梳理梅山建筑中土黄、墨绿、红、蓝等传统色彩谱系,探析其文化寓意与情感表达,并将其有机融入空间界面、构件与陈设的设计中。在图案符号转化方面,应深入挖掘梅山地区的图腾崇拜、神话传说等文化母题,通过抽象化、几何化或数字艺术等现代设计手法进行创新性转译。同时,对穿斗式、抬梁式等传统构造体系的研究与应用,既体现了对传统建筑智慧的传承,又满足了现代可持续设计的需求。这种多维度的文化意境营造,实现了传统文化与现代空间的有机融合。
(三)现代与传统相结合
传统创新转化是梅山建筑装饰艺术现代应用的核心命题。梅山民居作为地域建筑智慧与审美的集中体现,其建筑形态、材料工艺及装饰语汇(如青瓦白墙、木雕窗花、石砌基础等)构成了设计创新的重要源泉。基于类型学分析方法,通过对传统要素的抽象提炼与重构转化,可将其有机融入现代商业空间、公共艺术装置及居住环境的设计实践中。在传承发展策略上,应建立起传统文化与现代设计的对话机制,积极引入新材料、新技术与新审美观念,实现传统建筑装饰元素的创新性转化。这种基于传统而又超越传统的设计思维,既能彰显文化传承的历史厚度,又能体现设计创新的时代特质。
二、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表现手法
1.空间布局
梅山传统建筑装饰的空间构成体现出严谨的形式规范与深刻的文化内涵。其空间布局主要遵循两个基本范式:其一是基于中轴线的对称布局体系。建筑单体及装饰要素以中轴线为参照进行对称化布置,这种空间组织模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营造思想中"中庸之道"的哲学理念,更创造出庄重稳定的建筑气质,形成了清晰的视觉层次与秩序感。其二是基于等级制度的空间序列。通过将堂屋、祭祀空间等核心功能置于中轴线前端或中心位置,次要空间则布置于两侧或后部,构建出具有明确等级性的空间体系。这种空间布局范式既反映了梅山地区特有的家族伦理观念,又创造了层次分明的空间序列。(见图2)

图2 存厚堂鸟瞰图
梅山建筑装饰的色彩体系体现出鲜明的地域文化特质与民族审美特征。研究发现,其色彩构成主要呈现三个层面的特征:其一是色彩源自性。建筑装饰用色(如土红、土黄、绿、蓝等)多源于地域环境,体现了梅山先民对自然环境的观察与理解。其二是色彩表现性。高纯度、高明度的色彩搭配形成强烈的视觉对比效果,这种色彩语言与当地少数民族服饰的用色习惯相呼应,展现出独特的民族审美特征。其三是色彩象征性。黑色作为底色或搭配色的广泛应用,以及蜈蚣、螭龙、凤等具有祈福寓意的图案元素的运用,体现了梅山地区特有的巫术文化与多民族文化的交融特征。这种独特的色彩体系既构建了鲜明的建筑装饰语言,又成为地域文化的重要载体。
3.装饰构件
梅山建筑装饰构件体现出系统的符号表意体系和丰富的文化内涵。研究表明,其装饰纹样的表意途径主要包含形象、音韵、吉数、象征和寓意等多维度符号系统。具体而言,祥禽瑞兽纹样、植物纹样、几何纹样、文字纹样和器物纹样等传统装饰元素,主要通过象征、形态、音韵和吉数等表意方式构建其文化意涵;而以民间故事、山水风景为主题的叙事性装饰,则多采用寓意手法进行艺术表达。这种多层次的装饰符号系统不仅丰富了建筑的视觉语境,更成为传递地域文化与民族精神的重要载体。
三、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形式表达
(一)装饰的图案
梅山建筑装饰图案体现出丰富的造型语言与深邃的文化内涵。其符号表意系统主要呈现出三个层面的特征:其一是题材的多元性。装饰图案取材于动植物、人物传说、寓言故事等日常生活元素,通过具象与抽象相结合的艺术手法进行创造性转化。以龙吐水纹样为例,其夸张的比例关系与流畅的水纹线条,既体现了独特的造型美感,又寄托了风调雨顺的文化诉求。其二是意象的象征性。蝙蝠、寿桃、鱼跃龙门等吉祥图案,以及山字形封火山墙等自然崇拜元素,构成了完整的文化符号系统。其三是载体的多样性。从木门、窗棂到厢房栏杆,从神龛雕刻到墙檐彩绘,形成了系统的装饰图案谱系。这种多维度的图案符号系统,在传递文化内涵的同时,也为现代空间设计提供了丰富的创新源泉。
图3 装饰纹样(李卫婷供图)

(二)装饰的纹理材质
装饰纹理以独特造型形态示人第一印象,继而激发深入探寻。装饰纹理依附建筑实体,意提升建筑整体意蕴与形象[1]。梅山地区拥有丰富的自然资源,如林木、石材等。这些资源的获取相对容易,且成本较低,因此成为当地建筑和装饰的主要材料,同时,这些材质也相当符合当地的气候条件和生态环境,具有良好的耐久性和适应性,并且木材和石材在当地传统文化中被视为吉祥、坚固和永恒的象征,因此在建筑和装饰中得到广泛应用。不同的材质具有不同的物理和化学性质,能够满足不同的功能需求。木材是湘中梅山地区传统建筑中使用最广泛的材料之一,它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便于加工成各种形状和纹理。同时,木材的质感自然、温暖,能够营造出温馨、舒适的空间氛围,木材具有良好的韧性和可塑性,便于加工成各种形状和纹理,适用于门窗、栏杆等装饰性构件,而石材则质地坚硬、耐久,天然石材作为不可再生资源,拥有与生俱来的天然纹理,色彩独特,作为空间装饰材料,价格昂贵,通常用于高端家居空间,用于墙面装饰、地面装饰及台面装饰。可以凸显家居装饰的风格,有效提升家居品质,简洁大气,富有时尚质[2]。而且石材能够抵御风雨侵蚀和火灾等自然灾害,适用于墙体、地基等承重和装饰性部位。纹理材质表达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和文化底蕴,通过巧妙地运用木材、石材、青砖与土坯砖等材料的纹理和色彩,以及不同的工艺手法和组合方式,可以营造出既具有传统韵味又富有现代感的空间设计作品。
(三)装饰的陈设布置
湘中梅山传统村落居住建筑空间形制严格遵循家族、家长等级次序,其建筑空间多采用轴线布置方式,基本序列为轴线中央是首位,前为轻,后为重,左为上,右为下,中为主,侧为辅,在整体布局上注重空间的划分与利用。建筑多依山而建,体量适中,以独栋为主,且常以堂屋为中心,对称布置三开间、五开间或七开间。这种布局方式不仅体现了中国传统儒家中庸思想,也符合了传统村落的家族等级次序原则,同时,建筑内部空间紧凑而实用,各个功能区域划分明确,既满足了日常生活需求,又体现了对空间的充分利用。湘中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在空间设计中的陈设布置,不仅体现了深厚的地域文化特色和独特的民族风情,还注重实用性和美观性的结合,建筑内部装饰的色彩也主要依靠自然材料本身的不同颜色,木材刷过清漆后,多用青、黑、绿等色装饰,形成秀丽淡雅的格调。局部用红色、金色点缀,起到画龙点睛、锦上添花的作用[3]。通过巧妙的布局、丰富的装饰题材和独特的风格以及合理的陈设布置,营造出一种既具有地域特色又富有文化内涵的空间氛围,这种陈设布置方式不仅满足了人们的居住需求,还提升了人们的生活品质和精神享受。
总结:
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是中 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 承载着历史的记忆和民族的情感。在现代社会中,应该重视其保护、传承和创新 的活力,为人类的居住环境增添独特的魅力[4]。梅山建筑装饰艺术 设计 注入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其独特的艺术语言和表现手法 民俗风情、 历史文化等元素巧妙地融入其中,使人们在享受现代生活便利的同时 相信在未来的空间设计中,梅山建筑装饰艺术将会绽放出更加璀璨的光芒 生活空间增添更多的艺术魅力和文化底蕴。
参考文献
[1] 檀丹丹,史世冬,罗明.敬惜字纸文化信仰背景下的惜字塔建筑装饰纹理研究——以永州市新田县为例[J].古建园林技术,2023,(06):88-92.
[2] 钱海燕,刘文博.石材在现代装饰设计中的文化语意[J].石材,2023,(09):36-38
[3] 陈书芳, 龙彦静, 姚志凌.湘中梅山地区风雨桥的建筑装饰艺术与文化意蕴探析[J]. 中外建筑,2016,(09):44-46.
[4] 曾德琦.浅谈中国民居建筑与装饰艺术[J].居舍,2024,(32):49-52+117
基金项目: 省普通本科高校教学改革研究“‘大思政课’视域下环境设计专业课程思政研究与实践”(202401001467)阶段性成果;省社会哲学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梅山区域传统民居建筑基因识别与图谱研究”(22YBQ084)阶段性成果;
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委员会课题“文化空间视角下梅山传统民居建筑元素传承与创新研究”(202429B)。
作者简介:胡文博,男,汉族,山东临沂人,本科在读。研究方向:环境设计。
通讯作者:李卫婷,女,汉族,省冷水江市,博士,讲师,研究方向:地域建筑与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