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慧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设计与实施
张黎蕊
江苏·扬中 江苏省扬中高级中学 212200
在智慧教育浪潮下,高中音乐与语文跨学科学习通过技术创新驱动课程重构。设计层面,以数字工具为枢纽:运用AI作曲软件、动态谱例可视化工具解析诗词声韵与音乐要素的关联性,创设“诗乐共生”沉浸情境;实施层面,采用项目式学习框架,如《长安三万里》课程中,学生融合吟诵、情景演绎与AI编曲,将《早发白帝城》等古诗转化为多模态艺术表达,强化“文化理解-艺术表现”双素养融合。评价层面,依托数智化伴随系统,实时生成素养画像,精准优化教学路径。
一 跨学科学习的设计基础:多模态情境与学科要素深度耦合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与语文的跨学科学习,其设计有效性根植于多模态情境与学科要素的系统性耦合。这种耦合绝非学科知识的简单拼贴,而是依托数字技术对诗词语言符号与音乐声学符号进行基因级重组,构建“诗乐同源”的认知情境,使学生在多感官协同中实现审美逻辑与人文精神的结构化习得。传统跨学科实践常陷入形式化困境——语文课播放背景音乐仅作情绪烘托,音乐课引用诗词止步于歌词释义——二者未能触及学科本质的关联性。
智慧教育则通过数字工具的解码-重构功能,揭示诗词的“声韵节奏”与音乐的“旋律织体”在符号学层面的同构关系:如《登高》中“风急天高猿啸哀”的仄起平收句式,其语音张力可被AI音频分析软件量化为声波频谱图,进而通过算法匹配弦乐震音与打击乐顿弓的复合音效;《阳关三叠》的“遄行遄行”叠词结构,经动态谱例可视化工具呈现为循环音型模块,使学生直观理解文学修辞与音乐动机的生成共性。此类技术介入将隐性的形式美学转化为显性的多模态符号链,为深度认知提供物质化支点。
多模态情境的建构需实现三重耦合维度:在形式层,数字工具充当学科要素的“转化枢纽”。学生使用“旋律工坊”APP扫描《春江花月夜》文本,AI即时生成对应五言转韵结构的旋律线——江月意象对应绵长气息乐句,花林摇曳映射装饰音群,潮水起伏转化为力度渐强符号。当平板电脑同步呈现诗词文本、声波图谱与钢琴卷帘视图的联动变化时,张若虚笔下“月照花林皆似霰”的通感修辞,被具象为视听符号的同步震颤。
此类实践印证:技术赋能的深度耦合本质是建构新型认知图式——诗词的平仄格律成为可触摸的声音模具,音乐的曲式结构化为可视化的情感图谱,而多模态情境正是孵化这种元认知能力的母体。智慧教育在此展现出革命性力量:它不仅再造教与学的工具环境,更在重构人文教育的DNA序列,使跨学科学习从知识嫁接进化为素养重生的熔炉。
二 技术赋能的实施路径:从工具应用到创造性认知重构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实施,其根本突破在于技术工具从辅助手段升维为认知重构的引擎。这一路径绝非停留于数字化工具的浅层应用,而是通过技术中介引发学习范式的结构性变革——将学科知识转化为可操作的创作元素,使学生在人机协同的创造性实践中实现思维方式的跨学科跃迁。传统教学中,技术多扮演演示工具角色,学生仍处于信息接收端;智慧教育则依托工具的功能开放性,将学生推向创作主体位置。
当学生使用“AI作曲魔方”为《声声慢》编曲时,需将李清照词中“寻寻觅觅”的孤寂感解构为具体声学参数:选择古筝“慢拂”技法对应动作意象,将“凄凄惨惨戚戚”的齿音字频转化为高音区密集音簇,通过混响时长调节模拟庭院的空间寂寥。此类操作实则是将文学情感分析转化为音乐工程思维,在参数调节中建立“情感-声音”的量化认知模型,技术在此成为嫁接抽象意境与具象表达的神经桥梁。
技术赋能的深度体现在工具对认知维度的三重拓展:在感知维度,智能设备延伸审美器官的敏感度。学生佩戴生物传感手环朗诵《将进酒》,系统实时监测心率变异度与语音振幅生成动态音景——激昂处铜管骤响伴随心跳加速,悲怆时大提琴长音叠合呼吸颤抖。这种生理反馈机制使“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的豪放不再是文本概念,而是可量化的身体共鸣。
在表达维度,跨媒介创作工具催化新型符号转化能力。杭州某校《诗画中国》项目中,学生用平板绘制《江雪》的寒林雪景,绘图软件的笔触压力数据即时触发AI生成对应情绪的音乐织体:枯笔飞白处飘散钢片琴点状音响,浓墨积染时涌起弦乐群颤音。在文化理解维度,数字技术激活在地化文化基因重组。
正是通过这种工具操作与文化思辨的螺旋式互动,学生逐渐建构起“数字人文主义者”的认知身份——既能驾驭技术语法解构经典,又能秉持文化自觉重构传统。智慧教育的革命性价值由此彰显:它使跨学科学习从知识整合升维为认知基因的再造工程,在技术熔炉中淬炼出面向未来的复合型人文素养。
三 数智化评价机制:伴随式数据驱动教学闭环优化
智慧教育背景下高中音乐与语文跨学科学习的深化实施,亟需突破传统评价的模糊性与滞后性桎梏。数智化评价机制通过伴随式数据采集与分析,构建“过程可视-能力可测-干预精准”的教学闭环,使跨学科素养发展从经验推测转向科学循证。这种革新并非简单将纸笔测试数字化,而是依托物联网感知、人工智能解析与学习分析技术,对学生在多模态创作中的认知轨迹、协作策略及文化理解进行全息画像,最终驱动教学策略的动态优化。
传统评价中,《琵琶行》配乐作业仅获“情感表达不足”的笼统评语;而智慧系统则通过音频分析软件提取学生编曲的节奏离散度、和声紧张度变化曲线,结合眼动仪记录的乐谱注视热点,生成诊断报告:“第 17 小节古筝轮指密度过高导致情感过载,建议参照原诗‘沉吟放拨’的节制美学调整声部留白”。此类数据颗粒度使教学反馈从印象评判升维为工程级修正方案。
数智化评价的实施依赖三层数据架构:在过程层,多源传感器实现创作行为的全息捕获。学生使用智能纸笔系统为《念奴娇·赤壁怀古》设计配乐方案时,压感笔迹的涂抹频率标记意象重构的思维冲突,语音讨论的语义分析识别协作中的认知贡献;云端编曲平台的版本树功能自动记录旋律修改轨迹,将某学生把“樯橹灰飞烟灭”的爆炸音效改为渐弱哼鸣的 12 次迭代,转化为批判性思维成长曲线。
最终,评价数据将汇入区域教育大脑,形成跨校际素养数据库。当我校利用畲族山歌元素创作的《观沧海》配乐,在跨区评比中因“文化转化创新度”指标优异获推荐,便昭示数智化评价的深层使命:它既是教学优化的导航仪,更是多元文化价值的平衡器,在数据流动中守护跨学科学习的人文内核。
本文系 2024 年度镇江市教育信息化课题《基于中小学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高中语文学习应用研究》(ZJX0103005)阶段性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