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超高层建筑幕墙风荷载响应分析与抗风设计对策

作者

肖伟

湖北武汉 身份证号码:511622199710011971

1 引言

随着城市化进程加快,超高层建筑日益增多,其外围护结构——幕墙系统在极端风环境下的安全性备受关注。由于高度增加,风速随高度递增,且风场具有显著的脉动性和非均匀性,导致幕墙承受复杂的动态风荷载。尤其在台风或强风地区,幕墙易出现振动加剧、连接失效甚至玻璃破裂等事故。近年来多起幕墙风损事件凸显了抗风设计的重要性。因此,深入研究幕墙在风荷载作用下的响应机制,识别关键风险点,并提出有效的抗风对策,已成为建筑结构安全领域的重要课题。本文旨在从理论与工程实践角度出发,系统分析幕墙风致响应问题并提出针对性解决方案。

2 相关概念和理论概述

风荷载是超高层建筑幕墙设计中的核心外部作用力,其大小和分布受建筑高度、地形、周围环境及建筑外形影响显著。根据《建筑结构荷载规范》(GB50009),风荷载由平均风压与脉动风压组成,后者引发结构振动响应。幕墙作为非承重围护结构,主要通过龙骨与主体结构连接传递风力。其抗风性能依赖于材料强度、节点连接可靠性及整体刚度。风洞试验与 CFD 数值模拟是研究风压分布与结构响应的主要手段。此外,气弹效应、涡激振动及颤振等气动现象在高层建筑中不可忽视,需结合结构动力学理论进行耦合分析,以准确评估幕墙系统的风致稳定性与耐久性。

3 问题分析

3.1 幕墙结构在强风作用下的动态响应失稳问题

在强风作用下,超高层建筑幕墙结构易产生显著的动态响应,尤其在建筑顶部区域,风速高且湍流强度大,导致幕墙体系发生大幅振动。当风荷载频率接近幕墙结构自振频率时,可能发生共振现象,引发加速度超标、连接件松动甚至面板脱落。此类失稳不仅影响使用安全,还可能诱发主体结构的附加振动。实际工程中,部分幕墙因设计时未充分考虑动力放大效应,导致在设计风压下仍出现局部屈曲或整体晃动。因此,必须对幕墙系统进行模态分析与动力响应评估,确保其在极端风况下的稳定性。

3.2 风压分布不均导致幕墙局部破坏问题

超高层建筑外形复杂,风流经建筑表面时产生分离、再附着与局部涡旋,造成风压在幕墙不同区域差异显著。迎风面承受正压,而侧向与背风面则出现强负压区,局部风吸力可达平均值的 2~3 倍。这种非均匀风压分布使幕墙某些区域承受远超设计值的荷载,易导致玻璃破裂、铝板变形或密封失效。尤其在建筑转角、凹槽及突出部位,风压集中现象更为明显。若幕墙分区设计不合理或局部构造强度不足,极易发生局部破坏,进而影响整体防水与气密性能,威胁建筑使用安全。

3.3 开启扇在脉动风荷载下的疲劳损伤问题

幕墙开启扇作为可操作部件,长期暴露于脉动风荷载环境中,承受交变应力作用,易发生疲劳损伤。特别是在高层区域,风速高、频率密集,开启扇的铰链、锁点及连接螺栓反复受力,导致金属材料微裂纹扩展,最终引发连接失效或扇体坠落。实际检测发现,部分开启扇在使用 5~8 年后即出现铰链松动或锁闭不严现象,严重影响安全与节能性能。此外,开启扇质量偏心或安装偏差会加剧振动幅度,进一步加速疲劳进程。因此,开启扇的抗疲劳设计不容忽视,需从构造与材料层面提升其耐久性。

3.4 复杂建筑外形引发的涡旋脱落共振问题

现代超高层建筑常采用非规则几何形态,如收进、悬挑或曲面造型,虽提升了美学效果,但也改变了绕流特性,易诱发周期性涡旋脱落。当涡旋脱落频率接近幕墙或建筑结构的固有频率时,将引发涡激共振,导致幕墙系统持续振动,加速度增大,影响舒适性并加速材料老化。例如,矩形截面高层建筑在特定风向角下易产生卡门涡街,引起横向周期性振动。此类共振现象在中等风速下即可发生,且不易被常规静力设计所涵盖。若未采取有效气动控制措施,长期共振将削弱连接节点,增加维护成本并威胁结构安全。

4 对策建议

4.1 优化幕墙结构连接节点以提升整体抗风稳定性

连接节点是幕墙抗风性能的关键环节,应通过优化设计提升其刚度与延性。建议采用高强度螺栓配合弹性垫片的连接方式,既保证传力可靠,又允许一定位移以吸收振动能量。对于高层区域,可设置多点锚固系统,增强龙骨与主体结构的协同工作能力。同时,引入有限元分析对关键节点进行应力集中评估,避免局部应力超限。在构造上,宜采用闭口型材或加劲肋增强立柱抗扭刚度,并在转角、洞口等薄弱部位增设斜撑或加强框。通过系统化节点优化,可显著提升幕墙整体抗风稳定性,降低动态响应幅值。

4.2 采用分区风压设计与加强局部构造抗风能力

针对风压分布不均问题,应实施精细化分区风压设计。依据风洞试验或 CFD 模拟结果,将幕墙划分为不同风压等级区域,分别设定设计风压值。在负压较大的侧墙与顶部区域,提高面板厚度、缩小分格尺寸,并采用高强铝合金或钢龙骨增强支撑体系。对于转角、檐口等高风险部位,宜设置双道密封并增加锚固点密度。玻璃选择上,优先采用夹层中空玻璃,提升抗风压与抗冲击能力。同时,在设计阶段应预留足够的安全系数,确保在极端风况下仍具备足够的冗余度,防止局部破坏引发连锁反应。

4.3 改进开启扇连接方式与材料选择以增强抗疲劳性能

为提升开启扇抗疲劳能力,应从连接构造与材料两方面进行改进。连接件宜选用不锈钢或热浸镀锌高强度配件,避免腐蚀导致强度退化。铰链设计应采用多轴联动或滑撑结构,分散受力并减少单点应力集中。锁闭系统宜配置多点锁,提高整体刚度并减小振动幅度。在材料选择上,开启扇框体可采用 6063-T5 以上等级铝合金,并进行表面强化处理以提升耐磨性。此外,建议设置限位缓冲装置,防止强风下扇体剧烈撞击,延长使用寿命。定期维护与预紧检查也应纳入运维体系,及时发现并更换老化部件,确保长期安全运行。

4.4 引入气动外形优化与阻尼控制技术抑制风致共振

针对涡旋共振问题,可从源头控制与被动抑制两方面入手。在建筑设计阶段,建议对建筑外形进行气动优化,如设置倒角、开槽或竖向肋条,打破涡旋的周期性脱落,降低共振风险。对于已建成项目,可在幕墙外侧加装扰流条或导流板,改变绕流模式。同时,引入结构阻尼技术,如在幕墙龙骨间设置黏弹性阻尼器或摩擦耗能装置,有效耗散振动能量,抑制共振响应。此外,可考虑在主体结构顶部设置调谐质量阻尼器(TMD),间接降低幕墙振动水平。通过气动与结构控制相结合,可显著改善幕墙系统的风致动力性能,提升整体安全性与舒适性。

5 结论

超高层建筑幕墙在复杂风环境下面临多重抗风挑战,包括动态失稳、风压不均、开启扇疲劳及涡旋共振等问题。这些问题不仅影响结构安全,还关系到建筑的耐久性与使用功能。本文通过系统分析各类风致响应机制,提出了优化连接节点、实施分区设计、改进开启扇构造及引入气动与阻尼控制等综合对策。研究表明,抗风设计应贯穿于幕墙全生命周期,结合风洞试验、数值模拟与结构优化手段,实现安全性与经济性的平衡。未来应进一步推动智能监测与自适应控制技术在幕墙系统中的应用,提升其在极端气候条件下的适应能力。

参考文献

李国强, 王静峰. 高层建筑幕墙风荷载特性与抗风设计研究进展 [J].建筑结构学报, 2021, 42(05): 1-12.

张耀春, 周晅屹. 超高层建筑围护结构风致疲劳性能分析 [J]. 工程力学, 2020, 37(08): 231-240.

陈政清, 汪大洋. 风致振动控制技术在高层建筑中的应用 [J]. 振动与冲击, 2019, 38(14): 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