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究
陈怡婧
贵州省都匀市民族中学 贵州都匀 558000
劳动教育是高中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生物学因兼具科学性与实践性,成为其重要载体。当前部分高中生物教学中,劳动教育多流于形式,未与学科知识深度融合。本文聚焦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的实践路径,结合具体课例,探索课程设计融入劳动元素、课堂内外创设劳动实践等路径,旨在推动二者协同,助力学生提升学科素养与劳动素养。
一、融劳动元素于生物课程设计,筑实践育人基础
挖掘高中生物学教材中与劳动相关的知识点,如生态农业、植物栽培、微生物发酵等内容,将劳动教育目标融入课程目标、教学重难点及教学环节设计,编写包含劳动任务的校本教材或教学案例,为劳动教育与生物教学的深度融合奠定课程基础[1]。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第 1 节细胞中的元素和化合物》为例,可从教材核心知识点出发,深度挖掘与劳动相关的关联内容。本节课虽聚焦细胞层面的化学组成,但“细胞中的元素来自自然界”“化合物(如糖类、蛋白质、无机盐)与生活食材的关联”“检测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实验操作”等知识点,均能成为劳动教育的切入点——例如从“农作物生长需吸收土壤中的氮、磷、钾元素合成细胞化合物”链接农业生产劳动,从“检测苹果中的还原糖、大豆中的蛋白质”关联食品加工、食材筛选等生活劳动,从“实验试剂的称量、配制与操作规范”对应科研辅助类劳动技能。在课程目标设计上,需将劳动教育目标与生物学科目标深度绑定:学科目标设定为“识别细胞中的主要元素与化合物,掌握检测生物组织中有机物的实验方法”,劳动教育目标则同步设定为“通过分析农作物元素吸收与生长的关系,理解农业劳动中施肥、灌溉的科学原理;通过完成有机物检测实验,提升规范操作、团队协作的劳动技能;通过调研生活中食材的营养成分,培养基于科学知识筛选食材、节约食材的劳动意识”。同时,将劳动元素融入教学重难点突破环节:在讲解“细胞中元素的来源与作用”时,通过播放农民种植小麦时测土配方施肥的短视频,引导学生分析“氮元素如何参与小麦细胞蛋白质合成”,突破“元素与细胞生命活动关联”的难点;在实验教学环节,以“家庭厨房食材检测”为任务驱动,让学生分组携带土豆、牛奶、青菜等食材,模仿实验室规范流程完成有机物检测,将“实验操作规范性”的重点转化为劳动实践中的“技能熟练度”要求。
二、创劳动实践于生物课堂内外,拓能力培养空间
在课堂内开展实验操作类劳动,如显微镜使用、标本制作、生物试剂配制等;在课堂外组织田间劳作、校园植物园管理、社区生态调研等实践活动,通过“课堂+课外”双场景联动,拓宽学生劳动实践渠道,提升学生动手操作与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2]。
以高中生物学必修 1《分子与细胞》中《第 1 节降低化学反应活化能的酶》为例,可围绕“酶的特性”核心知识点,构建“课堂实验操作+课外实践探究”的双场景劳动实践体系。在课堂内,聚焦实验操作类劳动设计,将“酶的高效性”“酶的专一性”“影响酶活性的条件”等实验转化为沉浸式劳动任务:针对“酶的高效性”实验,让学生以“生物实验室助理”角色分组操作,从称量过氧化氢、配置不同浓度的肝脏研磨液(含过氧化氢酶),到规范使用试管、滴管、恒温水浴锅,再到记录不同组别的气泡产生速率,整个过程强调“操作精准度”与“数据真实性”,模拟科研劳动中的实验流程;在“酶的专一性”实验中,设置“食材检测员”任务,让学生利用唾液淀粉酶(自带唾液)、淀粉溶液、蔗糖溶液及斐林试剂,检测不同底物在酶作用下的反应结果,既强化实验操作技能,又关联“食物消化中酶的作用”的生活劳动认知;针对“影响酶活性的条件”实验,采用“问题驱动式劳动”,提出“如何通过控制温度、pH 值让加酶洗衣粉更高效去污”的真实问题,引导学生设计对照实验,在调整实验参数、观察实验现象的过程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劳动思维。在课堂外,结合酶的应用场景拓展劳动实践空间:一方面,依托校园资源开展“校园生态劳动”,组织学生参与校园植物园“酶解堆肥”项目,指导学生将植物园的枯枝落叶、废弃果蔬与含有纤维素酶、蛋白酶的腐熟剂混合,定期翻堆、监测堆肥温度与湿度,分析酶在有机物分解中的作用,既掌握堆肥劳动技能,又深化对“酶促进物质循环”的理解;另一方面,链接社区与生活场景开展“社会服务类劳动”,组织学生走进社区家政服务中心,以“科学顾问”身份向居民讲解加酶洗衣粉的使用原理——通过现场演示“不同温度下加酶洗衣粉去除血渍(含蛋白质)、果汁渍(含糖类)的效果”,指导居民根据污渍类型与水温选择合适的洗涤方式;同时,鼓励学生参与家庭劳动,如利用酵母(含淀粉酶、麦芽糖酶)制作馒头、面包,记录发酵时间、温度与面食口感的关系,撰写“家庭酶应用劳动日志”,将课堂所学知识转化为生活劳动技能。通过“课堂实验操作深化技能+课外实践探究拓展应用”的双场景联动,不仅让学生在亲手操作中掌握酶的特性,更拓宽了劳动实践渠道——从实验室的精准操作到校园的生态维护,再到社区的科学服务与家庭的生活应用,学生在多样化劳动场景中,既提升了动手操作能力,又学会运用生物学知识解决农业生产、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真正实现“劳动实践”与“学科素养”的协同提升。
三、结语
将劳动教育融入高中生物学教学,需以课程设计为根基、以课堂内外实践为延伸。通过挖掘学科知识中的劳动关联、设计特色校本案例,可筑牢育人基础;依托双场景实践,能拓宽能力培养空间。这两条路径既让生物教学更具实践性,又助力学生提升劳动素养。未来还需持续优化路径,推动劳动教育与生物学科深度融合,最终实现以劳辅教、以劳育人,为学生全面发展赋能。
参考文献
[1]陈照月,邓源喜,盛庆超,李翔.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教学实践中的融合创新研究[J].内江科技,2024,45(03):154-156.
[2]陈秋来.高中生物学教学中劳动教育的实施[J].教学与管理,2021,(04):54-56.
本文系 2024 年黔南州“揭榜挂帅”教科研项目立项课题《劳动教育在高中生物学教学中的渗透策略与实践研究》(课题立项编号:2024A0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