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古建筑保护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平衡研究

作者

张雪

身份证号:5113811988****0045

一、引言

在城市化与现代化快速推进的当下,古建筑作为历史文化的瑰宝,正面临前所未有的冲击。如何在大力开展现代化建设的同时,有效保护古建筑并传承其蕴含的深厚文化,成为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寻求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的平衡点,对延续城市文脉、提升文化自信以及实现可持续发展意义重大。

二、古建筑保护中文化传承面临的挑战

2.1 自然侵蚀与老化

古建筑历经岁月洗礼,长期受风雨侵蚀、日晒雨淋,加之材料自然老化,结构稳定性下降。如许多木质古建筑,木材腐朽、虫蛀现象严重,砖石建筑也面临风化、剥落问题。像山西应县木塔,因木材老化与结构变形,出现倾斜等状况,严重威胁其保存与文化传承。

2.2 人为破坏与不当开发

随着城市发展,部分古建筑因城市规划、建设需求被拆除。即便留存下来的,也常因不当旅游开发,过度商业化导致原真性受损。一些地方为追求短期经济利益,在古建筑周边随意搭建不协调建筑,改变其历史风貌,破坏文化传承的完整性。

2.3 保护意识淡薄与资金短缺

公众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性认识不足,缺乏保护意识,致使一些古建筑遭受人为破坏却未得到及时制止。同时,古建筑保护需要大量资金用于修缮、维护,但相关资金来源有限,政府财政投入难以满足需求,社会资本参与度不高,制约了文化传承工作的开展。

三、文化传承对古建筑保护的重要意义

3.1 延续历史记忆

古建筑如同散落在时光长河中的坐标,每一块砖瓦、每一处雕刻都镌刻着特定时代的印记,从王朝更迭的政治风云到市井街巷的经济脉络,再到民俗风情的文化肌理,都能在古建筑中找到鲜活注脚。北京故宫不仅以宏伟的宫殿群展现着明清皇家的威严,其屋脊上的走兽造型、殿宇的布局规制,甚至是地砖的铺设工艺,都无声诉说着数百年前的营造智慧与社会制度,保护这样的建筑,便是将民族发展的脉络清晰地呈现给后世,让子孙后代能透过实体触摸到历史的温度,避免集体记忆在岁月流逝中逐渐模糊。

3.2 弘扬传统文化

古建筑是传统文化最直观的 “立体教科书”,其从整体布局到细节装饰,都深深植根于传统哲学与审美体系。徽派建筑的马头墙不仅是为了防火防风的实用设计,更蕴含着 “五岳朝天” 的儒家礼制思想;精美的木雕、砖雕中,“福禄寿喜” 的纹样、“二十四孝” 的故事,将伦理道德与生活愿景巧妙融合。

3.3 增强文化自信

当人们漫步于历经千年风雨的古城墙下,触摸着雕梁画栋间的历史痕迹,亲身感受古建筑所承载的辉煌成就时,内心会油然而生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这些矗立的古建筑,是民族智慧与创造力的有力证明,它们向世界展示着中华文化的深厚底蕴与独特魅力。

四、现代化建设对古建筑保护的影响

4.1 带来新的保护技术与理念

现代化建设促使科技飞速发展,为古建筑保护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先进技术手段,这些技术正深刻改变着传统的保护模式。以数字化技术为例,三维激光扫描技术能够对古建筑进行毫米级精度的全方位测绘,完整记录其建筑形态、结构细节甚至装饰纹样,形成的数字模型不仅可用于存档,还能为修复方案的制定提供精准的数据支持,避免了传统测绘中可能出现的误差对保护工作的影响。在结构监测方面,传感器技术的应用实现了对古建筑沉降、倾斜、振动等指标的实时监测,一旦发现异常数据能及时预警,为抢险加固争取宝贵时间,像对岳阳楼的监测就通过这种技术及时发现了木构件连接松动的问题并进行了针对性处理。材料修复领域也有突破,新型纳米材料能在不改变古建筑外观的前提下,增强砖石结构的抗风化能力,生物制剂的使用则为木质构件的防腐防虫提供了环保且有效的解决方案。

4.2 改变古建筑周边环境

城市现代化建设在推动城市功能升级的同时,也不可避免地改变了古建筑周边的地理环境与功能布局,这种改变对古建筑的保护既有潜在威胁,也存在一定的重塑可能。交通设施的现代化是其中最显著的影响因素之一,为缓解城市交通压力,许多城市在古建筑周边修建地铁、高架桥等,这些工程施工过程中产生的振动可能影响古建筑的结构稳定性,而建成后的交通流量增大则会带来噪音、尾气等污染,破坏古建筑原有的宁静氛围。商业建筑的密集涌现也改变了周边的功能属性,原本可能处于住宅或自然环境中的古建筑,如今被购物中心、写字楼环绕,其历史上的功能定位与周边环境的协调关系被打破,如苏州某些园林周边因商业开发,原本的水乡街巷格局被破坏,园林与周边 “小桥流水人家” 的意境不再,影响了人们对园林文化内涵的完整感知。更值得关注的是天际线与空间尺度的改变,古建筑的美感往往与其所处的空间比例密切相关,如故宫的宏伟得益于其周边开阔的广场和低矮的建筑群形成的尺度对比,而在一些城市中心,古建筑周边不断崛起的高楼大厦打破了这种平衡,高大的现代建筑使古建筑在视觉上显得矮小压抑,原本的空间层次感消失,削弱了古建筑的历史厚重感和艺术表现力。

4.3 提出新的功能需求

随着社会发展和人们生活方式的转变,现代化建设对古建筑的功能提出了多元化、复合化的新需求,这种需求既源于公众对文化生活的更高追求,也与城市功能优化的目标紧密相连。传统上,古建筑的保护多侧重于其历史价值和文化展示功能,如博物馆式的静态陈列,但在现代化背景下,人们更希望古建筑能 “活起来”,融入现代生活场景,成为承载公共活动的空间。旅游功能的拓展是典型体现,游客不再满足于简单的参观游览,而是期待在古建筑中获得沉浸式的文化体验,这就要求在保护的前提下,设置符合现代游客需求的休息设施、导览系统等,如将古祠堂改造为兼具文化展示和民俗体验的场所,既保留其建筑特色,又能让游客参与传统手工艺制作等活动。教育功能的延伸也日益凸显,学校和文化机构希望利用古建筑开展研学活动,这需要古建筑具备一定的教学空间和配套设施,如在古书院内设置小型报告厅、多媒体展示区等。

五、结论

古建筑保护中的文化传承与现代化建设平衡是一项复杂而长期的任务。尽管面临诸多挑战,但通过认识文化传承的重要意义,利用现代化建设带来的机遇,采取科学有效的保护策略,如加强技术应用、完善法律法规、提高公众意识等,能够在保护古建筑、传承文化的基础上,推动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实现二者平衡,将为城市发展增添独特魅力,使历史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焕发生机与活力,让古建筑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促进社会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森.社区参与:历史文化遗产的传承与守护——古建筑保护与活化的可持续路径[J].环球人文地理,2025,(10):69-71.

[2]苑娜,高红影,张婷,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视域下京津冀古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探析[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2025,27(04):34-38+75.

[3]关于我省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古厝古建筑保护利用情况的调研报告[J].福建省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2023,(06):178-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