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拉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多指标监测与安全评价

作者

德琼

西藏自治区水文水资源勘测局阿里水文水资源分局 西藏 拉萨 859000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速,水质安全问题日益受到关注。市作为的政治与经济中心,其饮用水源的安全直接影响到全市人民的生活质量与健康水平。然而,市的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使得水质监测与评价工作面临独特的挑战。本文将从多指标监测体系、现有安全评价机制的应用现状以及相关问题进行探讨,为提升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安全管理水平提供参考依据。

1. 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现状

1.1 水质监测的主要指标体系

市饮用水源地的水质监测涉及多个层面的指标,其中物理化学指标是最基础的部分,包括 pH 值、浑浊度、色度和硬度等。这些指标为判断水质的基本状态提供了直观数据,能够反映水体是否符合饮用标准。同时,像总氯、氟化物和硝酸盐等化学成分的监测也是十分重要的,尤其是这些成分一旦超标,将可能影响水的可饮用性,进而对公众健康造成影响。与此同时,有机污染物如总有机碳(TOC)、挥发性酚类物质等,也是水质监测中的关键项目,这些物质常常是由工业污染或农业活动引起的,它们往往不容易被简单的物理方法去除,需要更加精准的监测与治理。与化学成分和物理指标相对的是微生物指标的监测,尤其是大肠菌群和总细菌数,它们可以反映水源地是否受到生物污染的威胁。在这样的高原地区,尽管相对较低的温度和特殊的环境有时会抑制某些微生物的生长,但当地的水质监测依然不容忽视。这些指标在水源的日常检测中占据着不可或缺的地位。需要注意的是,尽管这些指标通常能对水质提供清晰的评估,但在市这样的特殊环境下,季节变化和气候条件可能会影响这些指标的稳定性。比如,雪山融水可能导致水体的浑浊度、硬度等指标在特定季节发生波动,影响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和代表性。

1.2 监测数据的采集与分析方法

在市,水质的监测采用了多种技术手段。在线水质监测系统是其中的核心技术之一,这种系统能够实时采集水质数据,并通过数据传输系统将信息及时反馈到监控中心。然而,尽管在线监测系统可以提供高频次的数据更新,但依然无法涵盖所有区域的水质变化,特别是在偏远或流动性较大的水源地。为了弥补这一不足,手工采样与实验室分析仍然是不可或缺的补充。尽管这一方式周期较长,但其结果在准确性和分析深度上往往优于实时监测。然而,在水质数据的采集与分析中,存在一个显著的问题:监测频率和点位的布设尚无法做到全面覆盖。特别是对一些流域水源地和不常被关注的地区,可能由于设备布点不够密集,导致部分污染源未能被及时发现。此外,数据分析的时效性也是一个重要方面。尽管目前大部分水质监测数据能够及时上报,但数据的整理、传递和分析过程依然存在延迟,导致实际问题不能得到及时反馈。因此,如何优化数据采集的频率、增加监测点的布设、提高数据处理效率,成为了提升监测水平的关键。

2. 市饮用水源地水质安全评价的挑战

2.1 水质波动与自然因素的影响

地处青藏高原,其特殊的自然环境对水源地水质的波动产生了直接影响。高海拔地区的气候条件多变,导致水源地的水质在不同季节表现出不同的特性。例如,夏季积雪融化带来的融水,会使得水体中的浑浊度大幅度增加,同时水的温度较低,也影响了某些污染物的降解速率。冬季时,水源地的水位可能因降水减少而发生变化,甚至出现水源枯竭的风险。这些自然因素的变化使得水质监测时常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此外,季节性变化对水体成分的影响也不容忽视。春秋季节的雨水或雪水融化,可能会引起水体的瞬时污染,导致原本较为稳定的水质发生急剧变化。例如,降水量的突增可能带来来自土地表面或地面污染源的流入,进一步改变水质指标。这些不规律的水质波动,使得水质监测和安全评价工作时常面临难度,如何应对这些变化,保持水质数据的可靠性,是水源地水质评价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2.2 监测技术与管理手段的滞后

尽管市在水质监测方面已做出一定努力,但目前的技术手段和设备配置仍显不足。老化的监测设备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水质时,其准确性和稳定性往往受到制约。特别是对于一些微量污染物的监测,传统的监测方法难以提供足够的灵敏度和精确度。随着污染源的多样化和水体污染种类的增加,现有的监测系统逐渐难以满足实际需求。与此同时,水质监测和数据管理的体系也面临着一定的瓶颈。信息管理平台的建设尚不完善,部分数据存在孤立或断层现象,未能实现高效的信息共享与协作。特别是在跨部门的信息流转方面,缺乏一个集中的数据管理和协调机制,导致各方信息难以整合与对接。部门间的沟通和协作存在一定的障碍,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监测工作的整体效能和水质安全的预警能力。进一步提升监测技术、完善管理体系、推动数据的共享与协作,对于提升水源地水质安全水平至关重要。

3. 改进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安全评价的措施

3.1 完善多指标监测体系与数据集成

提升水质监测体系的第一步是建立一个完善的多指标监测体系。随着市水源地水质监测的需求日益增多,传统的单一指标监测已无法满足日益复杂的水质状况。为了更全面地掌握水源地水质,应该逐步增加新的监测指标,尤其是一些近年来逐渐引起关注的新兴污染物,如微塑料、药物残留等。定期根据实际情况对指标体系进行动态调整,以便及时跟进水质变化的趋势,发现潜在的污染风险。数据的集成与共享同样至关重要。在当前的水质监测工作中,多个部门和机构往往各自为政,数据难以得到充分共享与利用。建立统一的数据平台,整合各方监测数据,将极大提升水质监测的效率和精度。通过数据的共享与分析,不仅可以实时掌握水质变化情况,还能为各类水源地的保护措施提供数据支持,从而提高整体管理水平。信息技术的发展为数据集成提供了可能,这一举措值得在市的水质监测工作中积极推进。

3.2 加强监测设备的更新与技术升级

随着监测需求的提升,现有的水质监测设备和技术手段亟待更新和升级。在此基础上,采用实时水质监测技术,并结合大数据与云计算技术,可以使水质数据处理更加精准与高效。借助高灵敏度传感器,实时监测水质中的各项指标,能够在污染物浓度变化的第一时间获得预警,并采取必要的应急措施。同时,云平台技术的应用,不仅能够提高数据存储与处理能力,还能实现跨地域、跨部门的数据共享,推动水质监测系统的整体提升。此外,提升技术人员的专业能力与培训也是改进监测体系的重要措施。通过定期开展技术培训与交流,帮助技术人员熟悉最新的监测设备与数据分析方法,提高其应对复杂水质情况的能力。建立一个高效的监测团队,依靠先进的技术和强大的专业能力,必能更好地应对日益复杂的水质监测工作。

4、结语

在市饮用水源地水质监测与安全评价的研究中,我们深入分析了现有水质监测体系、技术手段及管理方法的现状与问题,并提出了改进建议。随着水质监测需求的增加,完善多指标监测体系、提升监测设备和技术水平显得尤为重要。结合市特殊的地理环境与气候特点,建立高效的数据集成与共享机制,以及提升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将有助于提高水质监测的准确性与实时性,保障饮用水的安全性。通过这些措施的实施,市的饮用水源地水质管理将更加科学、高效,为市民提供更加安全、健康的水质保障。

参考文献:

[1]杨淼.新时代天然饮用水产业高质量发展研究[J].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41(03):93-97+103.

[2]盛雨婷,马仁锋,李佳洺,等.天然饮用水企业的布局及其效应的研究[J].科技促进发展,2022,18(05):608-618.

[3]张丰述.市城市环境地质评价[D].成都理工大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