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养护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优化研究
孙诚彬
身份证号 3728241969****0016
一、引言
公路是支撑社会经济运转的重要基础设施,其安全畅通离不开持续有效的养护管理。随着公路里程的延伸和使用年限的增加,养护需求不断攀升,养护成本也随之增长,如何在保证养护质量的前提下控制成本,成为公路养护管理领域的重要课题。忽视成本控制可能导致资源浪费,影响公路的可持续运营。本文将从公路养护管理中成本的构成与特点出发,剖析当前成本控制面临的具体问题,进而探索切实可行的成本优化路径,为提升公路养护管理水平提供思路。
二、公路养护管理中成本控制的现状与问题
2.1 现状
公路养护管理领域的成本控制工作正逐步从经验型向规范化转变。各地养护管理部门已开始重视成本管控的基础作用,相继出台了针对养护预算编制的指导意见,明确了日常养护与专项养护的资金划分原则。招投标环节的流程优化也在推进,通过简化审批环节、细化资质审核标准,减少了人为干预对成本的影响。信息化工具的引入让成本管理方式发生变化,部分地区搭建了养护成本统计平台,实现了养护项目从立项到验收的全流程支出记录。养护单位的成本意识也在提升,在材料采购、设备调度等环节开始关注性价比,通过集中采购、设备共享等方式降低短期支出。但从整体看,这些探索仍分散在局部环节,尚未形成覆盖养护全周期的系统性管控机制,成本控制的深度和广度还有拓展空间[1]。
2.2 问题
当前成本控制实践中存在的短板制约着养护资源的高效利用。成本核算体系缺乏统一标准,日常养护中的人工费用与材料消耗常被笼统计入综合支出,专项养护的机械租赁成本与技术服务费用划分模糊,导致成本数据难以反映真实支出结构。预防性养护的实施力度不足,多数养护计划仍以应对突发病害为主,对路面早期裂缝、桥梁轻微沉降等潜在问题缺乏主动干预,使得小病害逐渐发展为大工程,推高了后期养护成本。资源配置的失衡现象明显,同一区域内养护队伍重复配备同类设备,而偏远路段却面临设备不足的困境,人力安排上也存在忙闲不均的情况。养护市场的开放性有限,部分地区仍由固定单位承接养护项目,缺乏竞争压力导致服务价格与实际成本偏离。技术应用与成本控制的衔接存在断层,新型检测设备的采购未充分考虑养护频次与范围,先进材料的试用未结合本地气候条件评估长期经济性,造成技术投入与成本节约目标脱节。
三、公路养护管理中成本控制的优化路径
3.1 完善成本核算与监管体系
构建标准化的成本核算框架是实现精准管控的基础。需按养护类型明确成本归集边界,日常养护中人工、材料、机械使用费用应逐项登记,专项养护的工程设计与施工成本需单独核算,应急养护的临时支出要建立快速记账流程。在此基础上建立动态监管机制,通过信息化平台实时抓取支出数据,生成成本波动曲线,及时预警超支项目。监管重点应放在预算执行环节,对照养护任务清单核查费用流向,确保每笔支出与实际作业量匹配。同时需定期开展成本审计,通过交叉复核验证数据真实性,避免虚列支出或成本转嫁,让核算结果真正成为养护决策的依据[2]。
3.2 强化预防性养护策略
预防性养护的核心在于将养护干预节点前移。需基于公路全生命周期理念,结合路面抗滑性能、结构强度等指标建立健康档案,根据档案数据预判病害发展趋势。制定分级养护计划,对轻度磨损路段优先采用密封层施工,对桥梁支座轻微锈蚀及时进行防腐处理,通过早期干预延缓病害升级。养护时机的选择需结合交通流量变化,避开高峰时段开展小规模作业,减少因施工导致的间接成本。同时要建立效果评估机制,对比预防性养护前后的病害发生率,动态调整养护频率与技术方案,让有限投入发挥最大防护作用[3]。
3.3 优化资源配置模式
资源配置的关键在于打破分散管理的壁垒。可按地理区域整合现有养护力量,建立区域性养护中心,集中调配机械设备与专业队伍,避免同一区域内设备重复购置与人员闲置。针对不同路段的养护需求,通过数据分析生成资源需求清单,将铣刨机、摊铺机等大型设备按作业半径轮换使用,技术人员按专长分组支援不同项目。推行养护资源共享机制,闲置设备可通过内部调配平台流转至需求单位,临时用工实行跨区域统筹,减少资源闲置损耗。资源配置方案需定期评估调整,结合养护任务变化优化储备规模,确保人力物力与实际需求动态平衡。
3.4 深化市场化与社会化改革
市场化改革能通过竞争机制倒逼成本优化。应破除区域保护壁垒,建立统一的养护市场准入标准,允许具备资质的企业跨区域参与投标,通过公开竞标形成合理价格区间。完善招投标评价体系,将养护质量承诺与成本控制方案作为核心评审指标,避免单纯以价格定标的短期行为。引入社会资本参与养护项目,探索特许经营模式,由企业承担特定路段的长期养护责任,政府通过绩效评估支付服务费用。同时需规范市场监管,建立企业信用档案,对履约不力的单位实施准入限制,保障市场竞争的有序性。
3.5 推动技术创新与成本协同
技术创新需与成本控制形成良性互动。应聚焦低成本养护技术研发,再生沥青混合料、环保型养护剂等材料的应用需兼顾性能提升与成本降低,智能监测设备的选型要考虑后期维护费用。技术应用前需开展全周期成本测算,对比新型工艺与传统方法的长期支出差异,避免为追求技术先进而忽视经济性。借助大数据分析优化技术方案,通过路况监测数据确定最经济的养护时机,利用物联网实现设备远程调度以减少空驶成本。建立技术推广评估机制,对已应用技术的成本节约效果进行跟踪,为后续技术选型提供参考。
四、结论
综上所述,公路养护管理中的成本控制与优化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以成本的构成特点为基础,精准把握当前存在的核算不健全、预防不足等问题。通过完善核算监管体系、强化预防性养护、优化资源配置、深化市场化改革以及推动技术与成本协同等多方面举措,能够有效降低养护成本,提升资源利用效率。未来,结合全生命周期理念和技术创新的进一步发展,公路养护成本控制将更具科学性和实效性,为公路事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参考文献:
[1]马鑫.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的桥梁伸缩缝维护研究[J].价值工程,2025,44(21):20-23.
[2]马鑫.国省干线公路养护管理中的问题及对策研究[J]. 中国储运,2025,(07):119-120.
[3] 李华. 公路 养护管 理成 本的 标准化 控制 要点[J]. 大 众标准化,2025,(11):94-95+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