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中的关键因素分析

作者

孙诚彬

身份证号:3728241969****0016

一、引言

公路工程施工具有周期长、工序复杂、涉及面广的特点,其质量形成过程受多重因素动态影响。随着交通网络不断扩展与技术标准持续提升,传统质量控制模式已难以适应复杂施工场景的需求。明确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因素,是实现精准管控、减少质量隐患的前提。本文通过梳理公路施工全流程的质量影响要素,从多维度解析关键因素的作用路径,旨在为构建科学、高效的质量控制体系提供思路,助力公路工程质量管控的系统性优化。

二、技术与工艺因素

2.1 技术方案的科学性与适配性

技术方案是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的蓝图,其科学性根植于对工程本质规律的把握。方案制定需以地质勘察数据为基础,结合设计标准与材料特性形成系统框架,如软基处理需通过土层承载力分析选择注浆或换填方式,路面结构设计需匹配交通荷载等级与气候特征。适配性则体现在对施工场景动态变化的响应,山区路段需考虑地形坡度对摊铺作业的影响,多雨地区需强化排水系统与路基稳定性设计的协同。科学的方案既能规避技术盲区,又能预留调整空间,当施工条件出现偏差时,可通过预设的技术预案减少质量波动。脱离实际的方案易导致工序冲突,如过度追求工期压缩而忽视混凝土养护周期,反而会引发结构强度不足的问题。

2.2 工艺执行的规范性与一致性

工艺执行是技术方案落地的关键环节,规范性意味着每道工序都需锚定标准阈值。沥青混合料摊铺温度需控制在合理区间,过高易引发路面推移,过低则影响压实度;钢筋绑扎的间距误差需限定在允许范围内,否则会削弱结构受力均衡性。一致性则关乎全流程质量稳定,同一标段不同施工班组的操作手法需保持统一,避免因振捣频率差异导致混凝土密实度不均,或因摊铺速度不同造成路面平整度波动。规范执行需依托实时监控,如通过红外测温仪把控沥青施工温度,利用全站仪校准路基高程。执行过程中的反馈机制同样重要,下道工序对前道工序的质量核验,能及时纠正偏差,形成闭环管控。缺乏规范与一致的工艺执行,再完善的技术方案也难以转化为实际质量成果。

三、环境因素

3.1 自然环境的适应性调控

自然环境对公路施工质量的影响具有突发性与持续性双重特征,适应性调控需立足动态监测与预案前置。气候因素中,高温易导致沥青混合料黏度下降,需调整拌合温度与运输时间,通过覆盖保温措施减少温度损耗;低温环境下混凝土凝结速度减缓,需采用冬季施工配合比,辅以保温养护确保强度达标。降水天气可能引发路基积水,需提前规划排水明沟与集水井布局,在雨期来临前完成路基碾压密实,减少雨水渗透造成的沉降风险。地质条件的影响更具隐蔽性,软土区域需通过预压排水或复合地基处理增强地基承载力,岩溶发育区则需对溶洞填充注浆,避免施工后期出现不均匀沉降。适应性调控的核心在于建立环境参数与施工措施的联动机制,根据实时监测数据动态调整工艺参数,将自然环境的负面影响控制在最小范围。

3.2 施工环境的协调性管理

施工环境的协调与否直接影响工序衔接效率与质量稳定性,管理重点在于空间规划与工序协同。场地布局需遵循作业逻辑,材料堆放区与搅拌站的距离应缩短运输路径,避免二次搬运造成的材料损耗;作业区与办公区的隔离设置可减少非施工人员对工序的干扰,降低安全与质量交叉风险。交叉作业的协调需明确界面责任,土建施工与机电安装的衔接应设定验收节点,如路基成型后需经机电团队确认管线预埋位置再进行路面施工,避免后期返工破坏结构层。外部环境的协调同样关键,临近居民区的施工需合理规划作业时间,通过降噪围挡、洒水降尘减少扰民;穿越现有交通路段的施工应设置临时导流设施,确保施工区域与通行区域的物理隔离,避免交通荷载对路基稳定性的冲击。协调管理的成效体现在各要素的有序互动,使施工流程在可控环境中高效推进。

四、管理与监管因素

4.1 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

质量管理体系的完整性是质量控制落地的基础,其核心在于构建覆盖施工全流程的闭环管理框架。体系需明确质量目标的层级分解,将工程总体质量要求细化为分部分项工程的具体标准,如路基压实度、路面平整度等指标需对应到各工序的操作规范中,形成可量化、可追溯的控制节点。文件化的管理流程是体系运行的载体,包括作业指导书的编制(明确各工序技术参数)、质量记录的规范(如施工日志、材料检验报告)、不合格项的处理程序等,确保每个环节都有章可循。责任机制的健全是体系有效性的保障,需建立从项目经理到施工班组的质量责任链,结合质量终身责任制明确各主体的权责范围,避免出现管理真空。完整的体系还应包含持续改进机制,通过定期质量评审、工序复盘总结经验教训,动态优化管理流程,使体系始终适配施工复杂度的提升。缺乏完整性的体系易导致管理碎片化,出现质量标准不统一、责任划分模糊等问题,难以形成质量控制的合力。

4.2 监管机制的实效性

监管机制的实效性直接决定质量隐患的发现与纠偏效率,其核心在于构建多层次、全周期的监督网络。过程监督需聚焦关键工序,对隐蔽工程验收、材料进场检验等环节实施旁站监督,通过实时核查操作规范性与指标达标情况,防止不合格工序进入下一流转。问题整改的闭环管理是实效的关键,对检查发现的质量缺陷需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整改时限与标准,整改完成后需经复核验收,确保隐患彻底消除而非形式化处理。第三方检测的引入可增强监管客观性,独立检测机构对工程实体质量的随机抽检(如钻芯取样检测路面厚度)能规避自检自验的局限性,为监管提供中立数据支撑。监管实效还体现在惩戒机制的严肃性,对违规操作、数据造假等行为的追责力度,可倒逼参建方强化质量意识,避免监管流于表面。缺乏实效性的监管机制会使质量控制防线形同虚设,导致小隐患累积成大问题。

五、结论

公路工程施工质量控制是多因素协同作用的结果,人员的专业性、材料设备的可靠性、技术工艺的规范性、环境的适配性及管理监管的有效性,共同构成了质量控制的核心维度。各因素并非孤立存在,而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 —— 例如,先进的技术方案需依赖专业人员执行,优质材料需通过严格监管确保合理使用。未来,需进一步强化各因素的协同管控,通过动态化、精细化管理提升质量控制效能,为公路工程高质量建设提供支撑。

参考文献:

[1]李斌.公路工程中业主施工质量控制[J].散装水泥,2025,(03):203-205.

[2]张琳政.公路工程路基施工质量控制的关键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5,(03):40-42.

[3]王嘉峥.公路工程沥青路面施工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J].运输经理世界,2024,(35):25-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