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基于生态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技术研究

作者

刘敏 熊毅

身份证号:4209841990****0759 身份证号:4222281978****4714

引言

中小河流作为水资源的重要载体和生态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在防洪、灌溉、供水、生态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长期以来,由于人类活动的影响,如过度开发、污水排放、河道侵占等,导致中小河流生态功能退化、水质恶化、生物多样性减少等问题日益突出。因此,引入生态修复理念,采用科学合理的工程技术对中小河流进行治理,恢复其生态功能,已成为当前中小河流治理的迫切需求和发展趋势。

一、生态修复在中小河流治理中的重要性

1. 改善生态环境

中小河流生态系统的健康与否直接关系到周边地区的生态平衡。生态修复能够通过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增加水生植物和动物的栖息地,改善水质,减少水土流失,提高生态系统的稳定性和生物多样性。例如,在一些受到污染的中小河流中,通过种植水生植物,利用其吸收和降解污染物的能力,能够有效降低水中的氮、磷等营养物质含量,改善水质。为鱼类、鸟类等生物提供适宜的生存环境,促进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

2. 提升防洪能力

生态修复可以增强河道的行洪能力和调蓄能力。通过恢复河道的自然形态,拓宽河道断面,清除河道内的障碍物,能够提高河道的过水能力,减少洪水对周边地区的威胁。生态修复还可以增加河岸带的植被覆盖,增强土壤的抗侵蚀能力,减少水土流失,降低泥沙淤积对河道行洪的影响。在一些山区的中小河流中,通过建设生态护岸和植树造林等措施,有效地减少了山体滑坡和泥石流等灾害的发生,保障了下游地区的防洪安全。

3. 促进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良好的中小河流生态环境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基础。生态修复后的中小河流不仅能够提供清洁的水资源,保障居民的生活用水和农业灌溉用水需求,还能够发展生态旅游、渔业养殖等产业,促进地方经济的发展。一些地区通过对中小河流进行生态修复,打造了美丽的滨水景观,吸引了大量游客前来观光旅游,带动了当地餐饮、住宿等服务业的发展,实现了生态效益和经济效益的双赢。

二、基于生态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技术

1. 河道生态护岸技术

生态护岸技术是一种既能满足河岸防护要求,又能恢复和保护河流生态环境的新型护岸技术。常见的生态护岸形式包括植物护岸、石笼护岸、生态混凝土护岸等。植物护岸是利用植物的根系固土护坡,同时植物的茎叶还能够减缓水流速度,减少水流对河岸的冲刷。石笼护岸则是将石块装入金属笼中,形成柔性的护岸结构,既能够抵抗水流的冲刷,又具有一定的透水性,有利于河岸生态系统的恢复。生态混凝土护岸是在普通混凝土中添加了特殊的材料,使其具有良好的透气性和透水性,能够为植物生长提供条件,实现了工程防护与生态修复的有机结合。

2. 水生生物恢复技术

水生生物是河流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恢复水生生物的多样性对于改善河流生态环境至关重要。水生生物恢复技术主要包括鱼类增殖放流、水生植物种植和底栖动物投放等。鱼类增殖放流是向河流中投放适宜的鱼类品种,增加鱼类的种群数量,改善鱼类的群落结构。水生植物种植则是在河道中种植沉水植物、浮水植物和挺水植物等,为水生生物提供食物和栖息地,同时吸收水中的营养物质,改善水质。底栖动物投放是向河流中投放螺蛳、河蚌等底栖动物,它们能够分解有机物质,净化水质,促进河流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

3. 生态流量保障技术

生态流量是维持河流生态系统健康的关键因素之一。保障中小河流的生态流量,能够满足水生生物的生存和繁衍需求,维持河流的自净能力和生态功能。生态流量保障技术主要包括水利工程调度、水资源合理配置和生态补水等。水利工程调度是通过对水库、水闸等水利设施的合理调度,调节河流的流量和水位,保障生态流量的稳定供应。水资源合理配置是根据河流的生态需求和用水需求,科学合理地分配水资源,确保生态用水不被挤占。生态补水是在枯水期或干旱季节,通过从其他水源地调水等方式,向河流补充水量,维持河流的生态基流。

三、工程技术应用案例分析

1. 某中小河流生态修复工程概况

某中小河流位于我国南方某地区,全长约 85 公里,流域面积约 1200平方公里。该河流由于长期受到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河道采砂等人类活动的影响,水质降至劣Ⅴ类,水生生物多样性锐减,生态功能严重退化,河岸侵蚀坍塌频繁,防洪能力下降。为改善该河流的生态环境,恢复其自然生态功能,当地政府实施了基于生态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采取截污控源、生态护岸建设、湿地恢复、水生植被重建等综合措施,逐步提升水质,修复河道生态,增强岸线稳定性,推动流域人与自然和谐共生。

2. 工程技术应用情况

在该工程中,采用了多种基于生态修复的治理工程技术。在河道护岸方面,采用了植物护岸和石笼护岸相结合的方式,在河岸种植了大量的柳树、菖蒲等植物,同时在水流湍急的地段设置了石笼护岸,有效地保护了河岸。在水生生物恢复方面,进行了鱼类增殖放流和水生植物种植,投放了草鱼、鲫鱼等鱼类品种,种植了苦草、睡莲等水生植物,改善了水生生物的生存环境。在生态流量保障方面,通过对上游水库的调度,合理调节河流的流量,保障了河流的生态基流。

3. 工程效果评估

经过一段时间的系统治理,该中小河流的生态环境得到显著改善。通过截污纳管、清淤疏浚、生态护岸建设等综合措施,水质持续提升,主要指标达到地表水Ⅲ类标准。水生生物种类由治理前的不足 10 种增至 30 余种,鱼类、底栖动物逐步回归,河岸植被覆盖率提升至 85% 以上,形成了连续的生态廊道。河流调蓄能力增强,防洪标准提升至十年一遇,滨水步道、亲水平台等景观设施完善,显著提升了沿岸人居环境。

结语

基于生态修复的中小河流治理工程技术是解决当前中小河流生态环境问题的有效途径。通过采用河道生态护岸技术、水生生物恢复技术和生态流量保障技术等,不仅可有效控制水土流失、提升河岸稳定性,还能重建水陆交错带生态功能,促进鱼类、底栖生物及湿地植物的自然恢复。科学配置植被缓冲带、推广多孔透水材料护岸,有助于增强河流自净能力与生物多样性。在实际应用中,应根据不同中小河流的地理条件、水文特征和生态本底,因地制宜选择适宜技术,注重系统集成与多目标协同。

参考文献:

[1]庄严.基于生态修复技术的河道治理与边坡防护措施研究[J].珠江水运,2025,(03):154-156.

[2]庄新贺.探讨基于生态工程的河流污染治理与生态修复[J].皮革制作与环保科技,2024,5(22):58-59+62.

[3]张良磊.基于生态水利技术的水利工程河道治理研究[J].现代工程科技,2024,3(22):64-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