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急诊科普

作者

王利

山西省大同市第五人民医院 037000

突发急症往往毫无预兆,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正确的急救措施可能成为扭转局面的唯一希望。急救不仅是专业医疗人员的职责,更是每个人都应掌握的基本生存技能。从心脏骤停到气道梗阻,从严重过敏到意外创伤,急救的每一步操作都与时间赛跑,任何错误或延误都可能造成不可逆的后果。

一、心脏骤停的急救方法

心脏骤停是危及生命的紧急情况,其抢救核心在于快速识别、立即施救与合理使用急救设备。当发现有人突然倒地且无反应时,首先需保证环境安全,例如远离火源或触电区域,随后轻拍患者双肩并呼喊以判断意识。若患者无应答且无正常呼吸,仅出现濒死喘息或无胸廓起伏,应立即拨打急救电话并启动心肺复苏。施救者需把双手掌根重叠置于患者胸骨中下段,具体位置为两乳连线中点,(胸骨中下 1/3 处)以每分钟 100 至 120 次的频率垂直向下按压,深度需达 5 到 6 厘米,按压后保证胸廓充分回弹。非专业人员可仅持续胸外按压,接受过培训者需在每 30 次按压后采用压额抬颌法开放气道,同时捏住患者鼻部采取 2 次人工呼吸,保证在吹气时抬起胸廓。抢救过程中应尽快获取自动体外除颤器,开启后严格遵循语音提示贴放电极片,并在分析心律后按指示实施电击。需持续进行心肺复苏,直至患者恢复自主呼吸心跳或专业医护人员接管。需特别注意按压中断时间控制在10 秒以内,避免过度通气,且不可因检查脉搏或呼吸频繁停止施救。即使患者看似无生还可能,仍需坚持规范操作,为后续专业治疗争取宝贵机会。

二、气道异物梗阻的急救方法

气道异物梗阻是危及生命的急症,多因食物、玩具等异物卡住气道导致呼吸困难,抢救关键在于快速识别与规范操作。当患者突然无法发声、咳嗽或呼吸,面部发绀并双手掐住喉咙时,需立即确认梗阻情况。对于成人及一岁以上儿童,施救者应迅速站于患者身后,用前腿抵住其身体防摔倒,一手握拳对准肚脐上方约两指处,另一手包住拳头向内上方快速冲击腹部五次,反复操作直至异物排出或患者失去意识。若患者昏迷倒地,需立即开始心肺复苏并呼叫急救。一岁以下婴儿需采用特殊手法,把婴儿面朝下俯卧于前臂,头部低于胸部,用手托住下颌后快速拍击肩胛骨之间五次,随后翻转仰卧,用两指在胸骨下半段乳头连线下方快速按压五次,交替拍背与胸压直至异物排出或婴儿失去反应,必要时启动婴儿心肺复苏。需特别注意,清醒患者禁止盲目用手指掏挖异物,防止加重阻塞;肥胖者或孕妇应改为胸部冲击,按压胸骨下半段;即使异物排出后仍存在呛咳或呼吸困难,需送医检查气道损伤。日常应警惕婴幼儿接触小颗粒物品,进食时避免嬉笑跑动,掌握正确急救手法可显著提高抢救成功率,为生命争取黄金时间。

三、大出血的急救方法

发现伤口大量出血时,施救者需首先保证自身安全,例如佩戴手套避免接触血液,随后立即用干净纱布、衣物或布料直接覆盖伤口并持续用力按压至少 10 分钟,同时抬高出血部位至心脏水平以上以减少血液流失。若直接加压后出血仍未控制,且伤口位于四肢,需考虑使用止血带,选择宽布条或专用止血带绑扎在伤口近心端,绑扎力度以停止出血为宜,并记录使用时间,每隔 1 小时松开 1-2 分钟防止肢体坏死。需注意禁止向伤口撒面粉、牙膏等异物,避免污染或增加感染风险;包扎后不可随意移除已浸透血液的敷料,应叠加新布料继续加压。所有大出血患者均需在初步止血后立即送医,途中保持伤肢固定,密切观察意识与生命体征。日常需警惕尖锐物品使用安全,掌握止血技能可最大限度为患者争取抢救时间。

四、烧伤的急救方法

烧伤是因热力、化学物质以及电流或辐射等因素导致皮肤及深层组织损伤的急症,当遭遇烧伤时,施救者需第一时间帮助患者脱离危险环境,例如扑灭衣物火焰时可用厚毯包裹滚动灭火,电击伤需立即切断电源并用绝缘物移开带电体,化学烧伤则需迅速脱去污染衣物并避免直接接触残留液体。脱离致伤源后,立即用 15 至 25℃的流动冷水持续冲洗创面 20 分钟以上,此操作不仅能降低皮肤温度、减少热力对深部组织的持续损伤,还可缓解疼痛、减轻水肿。需注意水流压力不宜过大,避免冲击导致破损皮肤脱落,若创面覆盖衣物,需用剪刀沿边缘小心剪开,不可强行撕扯以免加重损伤。冷水冲洗后,用无菌纱布或清洁保鲜膜轻轻覆盖创面以隔绝污染,禁止涂抹酱油、牙膏、紫药水等物质,此类物品可能掩盖伤情或引发感染,也不可自行挑破水泡,以免破坏皮肤屏障。对于面积超过患者单侧手掌、深度累及真皮层或涉及头面部、关节、手足等关键部位的烧伤,或出现皮肤焦黑、苍白、无痛感等严重表现时,需立即送医治疗。

五、骨折的急救方法

骨折是骨骼完整性和连续性中断的急症,当患者发生骨折时,需立即观察伤处是否出现畸形、肿胀、异常活动或骨擦音,同时询问疼痛位置与受伤机制。施救者应首先保证环境安全,例如在交通事故中需移开危险物品,随后避免随意移动患者,尤其是脊柱或骨盆骨折可能导致神经血管损伤。若为四肢闭合性骨折,可用夹板、硬质板材甚至折叠杂志固定伤肢上下两端关节,固定前用软布包裹肢体减少压迫;开放性骨折需用无菌纱布或清洁布料覆盖伤口,直接按压止血但禁止冲洗或塞回外露骨端。脊柱损伤者必须保持头颈与躯干呈直线,需三人以上平托患者至硬质担架,避免扭曲或弯曲身体。搬运过程中需持续稳定伤肢,观察患者意识、脉搏及皮肤颜色,若出现肢体麻木、苍白或脉搏消失,需松解固定物调整压力。需特别注意禁止尝试复位骨折端、禁止热敷或按摩伤处,以免加重出血或神经损伤。所有骨折患者均需尽快送医,途中减少颠簸震动,向医护人员详细说明受伤过程与急救措施。日常需警惕高空坠落、运动碰撞等高危场景,掌握规范固定技术可为患者争取最佳愈后条件。

面对突发急症,冷静判断与规范操作是守护生命的关键,从心脏骤停的黄金四分钟到气道梗阻的生死瞬间,每一次施救都在与时间赛跑。掌握急救技能并非苛求专业,而是赋予普通人扭转危机的能力。建议定期参加专业培训强化应变能力,备齐家庭急救物资并熟悉AED位置。施救者的善意受法律保护,科学的急救流程是对生命的敬畏。愿更多人敢于伸手、精于施救,用行动织就守护生命的温暖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