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建筑电气节能系统设计与效能分析
程昱
中铁时代建筑设计院有限公司 安徽省芜湖市 241000
引言:
近年来,国内外学者围绕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电气集成与节能优化开展了大量研究,但现有研究多聚焦于光伏发电效率,而对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与建筑电气负荷的动态耦合机制研究不足,特别是在不同气候区、不同建筑类型下的长期运行效能缺乏系统性评估。针对上述问题,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动态仿真的光伏建筑一体化电气节能系统设计方法,旨在为光伏建筑一体化技术的工程应用提供实践指导。
一、建筑电气节能系统设计的核心要素
(一)系统架构设计
光伏建筑一体化电气节能系统的架构设计应优先满足建筑一体化要求,结合建筑立面和顶面的形态特征,合理选用光伏材料、确定铺装位置及铺装方式,以实现光伏发电、建筑用电与电网交互的三重协同,构建“发电-储电-配电-用电”闭环体系,最终实现能源的高效利用与动态平衡。
1 能量输入端设计:系统以建筑表皮光伏组件为主要能量输入端,应积极引入钙钛矿、异质结等新型高效光伏材料及光伏玻璃、彩色组件等建筑集成化产品。在满足建筑采光、隔热与美观需求的基础上,优化组件布置方式与倾角设计,最大化光伏受光效率,提升整体发电性能。
2 电气侧设计:电气侧采用模块化设计,包含直流汇流箱、智能逆变器、储能装置及配电管理单元,其中逆变器选型要兼顾建筑电气负载特性与光伏阵列的输出曲线匹配;优先选择具备多路MPPT(最大功率点跟踪)输入的组串式逆变器,以应对建筑立面和屋顶因遮挡、朝向不一导致的发电失配问题。
3 配电系统设计:配电系统应构建具备并网/离网切换能力的双向潮流架构,支持光伏电力、建筑负载与公共电网之间的灵活能量交互。通过部署智能电表与能源管理系统(EMS),实时监测发电与用电数据,并依据策略动态调度电能,如优先就地消纳光伏电力、余电存储或馈入电网。
4 高层建筑专项设计:针对高层建筑,宜采用分区母线结构,将光伏阵列按立面或屋面区域划分,分别接入相应楼层的垂直配电子系统,以降低线路传输损耗。同时,应在适当位置配置电压调节与稳定装置,解决因输电距离较长而引起的电压下降问题,确保末端负荷的供电质量与系统稳定性。
(二)电气安全与规范要求
光伏建筑一体化电气系统安全设计要同时遵循《光伏发电站设计规范》(GB50797)与《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GB51348)的标准,重点解决高电压直流侧的安全隐患与建筑防火冲突。一是直流侧安全防护要求在组件串接处配置直流电弧故障断路器,在汇流箱内设置极性反接保护与防反放电模块,避免因阴影热斑效应导致的线路过热风险。二是防火设计中,光伏组件与建筑屋面/墙体的空腔必须设置温度传感器与烟雾报警联动装置,当检测到异常温升时自动切断对应电路并启动喷淋系统;电缆敷设路径要避开建筑防火分区隔墙,必须穿越时须采用耐火等级不低于 B1 级的阻燃套管。三是对于人员密集场所,要在逆变器室设置紧急断电按钮与可视化故障指示系统,其安装位置应符合《建筑电气防火检测技术规程》(XF/T1463)的疏散通道可视性要求。
(三)节能控制策略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节能控制本质上是多目标动态优化问题,可以基于建筑用能特性进行分级控制,负载划分为基础负荷、可调负荷及可中断负荷三类。
在发电侧,采用改进型 MPPT 算法应对建筑局部阴影导致的功率曲线多峰问题,提升低辐照条件下的电能转化效率;在用电侧,部署基于深度强化学习的负荷预测模型,通过分析历史用电数据与建筑占用感测器的实时信号,提前 15分钟预判各区域能耗需求。储能系统的控制采用“峰谷电价导向 + 容量衰减均衡”策略,在电价谷段优先充电并保留 20% 容量应对突发断电,同时通过电池健康度监测动态调整充放电深度以延长寿命。系统级优化上,要建立以单位电能成本最小化为目标的混合整数规划模型,协调市电购电、光伏发电与储能放电的比例。
二、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效能分析方法
(一)能效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光伏建筑一体化系统的能效评价要建立涵盖能源、建筑、经济三维度的综合评价体系:一是能源维度聚焦系统自身效率,包括光伏组件转换效率、系统综合效率、单位建筑面积年发电量等指标,其中系统综合效率要重点分析建筑遮挡、倾角偏差、温度升高等特有因素的影响权重;二是建筑维度强调光伏系统与建筑本体的协同性能,引入光伏建材的传热系数、可见光透射比等建筑物理参数,以及光伏组件对建筑空调负荷的调节贡献率;三是经济维度关注投资回报特性,设置静态投资回收期、内部收益率及平准化度电成本等常规指标外,要增加建筑功能性收益折算项,如光伏幕墙替代传统幕墙的建材成本节约值、建筑绿色评级带来的租金溢价系数等。
指标体系的应用要结合气候分区差异化处理,如夏热冬冷地区应加大空调负荷调节贡献率的权重,而高辐照地区则侧重发电量指标的考核。最终,通过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形成可横向对比的光伏建筑一体化能效指数。
(二)技术经济性分析
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经济性评估本质是全生命周期成本与多源收益的博弈分析,其特殊性在于光伏系统与建筑本体的成本边界模糊化。
成本端分析:成本端要识别增量成本构成,光伏组件作为建筑围护结构产生的附加成本(如兼具发电与围护功能的双玻组件成本)、建筑结构加固成本(适配光伏系统重量需求)、智能控制系统专属成本(如能源管理系统、并网 / 离网切换装置成本),这些成本项要按 25 年使用寿命进行动态分摊,其中光伏组件衰减率(如每年 0.5%-1% 的发电效率下降)直接影响后期发电收益折现。
收益端分析:收益端除常规的电费节约(即光伏发电替代电网供电产生的电费支出减少)外,要量化建筑本体的隐性收益,包括光伏屋顶替代防水层带来的维护成本节约、建筑立面光伏构件减少的遮阳设施投资、绿色建筑认证(如LEED、国内绿建星级)获得的税费减免等政策红利。
实践表明,在现行补贴政策下,光伏建筑一体化项目的动态回收期通常较传统分布式光伏长 2-3 年,主要因建筑关联的增量成本较高;但全生命周期净现值因建筑协同效应可提高 10%-15% ,长期收益优势显著。此特性使其更适宜在新建高端商业建筑中规模化应用。
(三)智能化运行效能评估
1 数据层评估
数据层评估依托物联网传感网络的完备性,通过硬指标衡量数据基础质量:包括组串级电流电压监测覆盖率、建筑微环境参数采样频率、用电负荷分项计量精度等硬指标,这些数据通过边缘计算网关进行实时清洗后,形成评估系统效能的数字孪生体。
2 决策层评估
决策层效能体现在控制算法的适应性上:典型场景如多云天气下 MPPT 跟踪响应时间、储能系统充放电策略的日自优化成功率、建筑负荷预测模型 72 小时滚动预测的平均绝对百分比误差。这些指标要通过历史运行数据的机器学习不断迭代优化,提升算法决策的精准度与适应性。
3 执行层评估
执行层评估关注指令落地效果,重点监测逆变器切换动作的同步性、故障保护系统的误动率、需求响应指令的执行偏差度等可靠性指标,减少操作失误与偏差。
三、结语:
在我国建筑领域碳中和的压力下,光伏建筑一体化已升维为重塑建筑能源生态的战略支点。当前光伏建筑一体化的发展仍处于破壁期,但这也为跨学科创新提供了难得契机。未来的研究突破点或将出现在钙钛矿光伏玻璃的建材化应用、建筑电气系统的直流化改造、以及基于区块链的分布式能源交易等前沿领域,其本质是通过技术融合重新定义建筑的能源属性。
参考文献:
[1]索疆舜.结合空气源热泵能耗分析及光伏辅助的建筑供热设计方法[J].城市建筑,2025,(2):177-180.
[2]王波.光伏新能源技术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研究[J].新材料·新装饰,2024,(8):122-125.
[3]杨宝才.绿色建筑中光伏发电系统设计与性能分析[J].中国地名,2024(4):202-2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