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
张雅楠
西安交通工程学院 陕西省西安市 710300
摘要:民用建筑工程造价受建筑设计与功能需求、材料工艺差异、外部环境与政策约束等多因素影响。设计复杂度决定结构成本,材料技术差异直接影响施工投入,而地质条件、环保标准等外部变量加剧成本波动。降低造价需系统性对策:通过设计优化减少冗余,强化供应链管理降低成本风险,推广工业化建造提升效率,完善合同机制控制变更风险,并协同政策资源实现经济性平衡。核心在于贯穿全生命周期的动态管控,整合技术、管理与政策工具,实现质量、成本与效益的有机统一。基于此,本文章对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进行探讨,以供相关从业人员参考。
关键词:民用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降低对策
引言
在民用建筑领域造价管理贯穿项目全周期,直接影响工程经济性与市场竞争力。随着绿色建筑、智能建造等新趋势的发展,成本构成日趋复杂,传统粗放式管理模式难以应对材料价格波动、技术标准升级等挑战。深入剖析设计决策、资源调配与外部约束的关联性,探索系统性降本路径,成为提升行业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关键。从技术优化到管理创新,需建立多维度协同机制,为成本控制提供理论与实践支撑。
一、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的组成因素
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主要由直接成本、间接成本及其他附加费用构成。直接成本涵盖人工、材料、机械等施工实体支出及措施项目费;间接成本包括企业管理费、规费及税金等组织管理性开支。其他费用涉及前期勘察设计、工程监理、环境评估等专项服务,以及不可预见费与风险预备金。材料品质、结构形式及施工工艺差异直接影响直接成本占比,而政策要求的节能环保措施或特殊地质处理则会增加技术措施费用。各组成部分通过设计优化与资源整合可实现动态平衡,最终形成工程全生命周期的综合经济投入。
二、民用建筑工程造价主要的影响因素
(一)建筑设计与功能需求
建筑设计的复杂程度是影响造价的核心因素之一,结构形式、平面布局的合理性以及功能分区的精细化均直接影响成本。异形建筑或大跨度空间需要更高标准的结构设计,导致材料用量和施工难度增加;复杂的机电系统需配套专业设备与管线布置,成本显著上升。特殊功能空间对防火、隔音、抗震等技术要求严苛,需采用高性能建材及工艺,进一步推高造价。设计阶段的方案选择直接决定了后续施工的经济性与可行性。
(二)建筑材料与施工技术
材料品质与施工工艺的差异对造价影响显著,基础建材的价格波动直接关联工程总成本;装饰材料的选择则因美观度、耐久性需求不同导致价格跨度极大。特殊施工技术需投入专业设备及技术团队,增加人工与机械费用。复杂地质条件下的地基处理需采用定制化工艺,工期延长且资源消耗量增大。材料运输、储存及环保要求也会间接影响综合成本,形成造价差异。
(三)外部环境与政策约束
工程所在地的自然条件与政策法规对造价具有不可控影响,地质条件决定地基处理成本;气候特征要求建材具备抗冻、防潮性能,增加采购成本。政策层面环保标准强制使用节能材料及可再生能源系统;消防、人防等规范升级需调整设计方案,产生额外投入。区域劳动力市场供需失衡、运输条件受限会大幅提高人工与物流成本。这些外部因素往往难以通过技术手段完全规避,成为造价波动的重要变量。
三、民用建筑工程降低工程造价的有效对策
(一)优化设计方案与功能整合
降低工程造价的核心在于设计阶段的科学决策。通过推行标准化、模块化设计理念,减少建筑形态复杂性,可显著节约材料和施工成本。采用规整平面布局和统一柱网尺寸,既能降低结构构件规格种类,又能提升模板周转效率;运用BIM技术实现多专业协同设计,提前发现管线碰撞问题,避免施工返工。功能整合策略可压缩无效面积,降低单位体积的机电投入。对于非必要的高标准功能需求,应通过价值工程分析进行取舍,优先满足核心使用需求,避免“过度设计”导致的隐性成本增加。
(二)加强材料供应链管理与技术创新
通过集中采购、战略合作等方式锁定优质供应商,可降低建材价格波动风险。优先选用本地化材料减少运输损耗,利用工业副产品替代传统建材,兼顾成本与环保效益。在施工工艺上,推广高精度模板体系减少混凝土超耗,采用钢筋优化排布软件降低下料损耗率。对装饰工程,可通过简化面层构造、使用预制成品构件缩短工期。推广建筑垃圾现场分类回收与循环利用技术,减少废弃物外运费用,形成全生命周期的材料成本管控体系。建立数字化供应链管理平台,实时追踪材料库存与消耗动态,结合物联网技术监控施工损耗节点,精准优化采购计划。推动产学研合作开发新型低碳建材,通过技术迭代降低替代材料应用成本,形成可持续的降本路径。
(三)推进工业化建造与施工组织优化
装配式建筑技术通过工厂预制、现场拼装可大幅降低人工依赖和现场湿作业量。预制叠合楼板减少支模时间,整体卫浴实现管线与结构一体化安装,缩短工期约20%-30%。施工组织方面,采用永临结合策略,减少临时设施重复投入;运用智慧工地系统优化机械调度与劳动力配置,避免设备闲置和窝工。对深基坑、高大支模等高风险工程,采用逆作法、滑模工艺等技术可同步提升安全性与经济性。通过BIM+进度模拟优化工序穿插,实现土建、安装、装饰多工种无缝衔接,压缩项目管理间接成本。
(四)完善合同管理与风险预控机制
建立总承包模式下的全过程造价管控体系,明确设计、施工、供应商的界面责任,减少变更索赔风险。采用固定单价合同与限额设计联动机制,将成本控制压力传导至设计端。对市场价格波动较大的材料,在招标文件中约定调价公式,分散供需风险。建立动态成本预警平台,实时监控设计变更、签证增量对总造价的影响,设定5%的不可预见费红线。通过购买工程保险转移自然灾害、政策调整等不可抗力风险,避免成本超支转化为企业亏损。
(五)强化政策引导与资源协同利用
充分利用地方政府对绿色建筑、装配式项目的容积率奖励、税费减免等政策,对冲增量成本。三星级绿色建筑可获得市政配套费减免,光伏一体化设计可享受电价补贴。整合区域资源,与周边项目共享混凝土搅拌站、钢筋加工中心等临时设施,降低单体工程摊销成本。挖掘地下空间开发价值,通过车库、商业与主体工程同步设计实现土方平衡,减少弃土费用。参与行业集中采购平台或产业联盟,联合中小房企规模化采购电梯、门窗等通用设备,提升议价能力,形成供应链成本优势。通过政策红利与资源整合,实现社会效益与工程经济的双重优化。
结束语
总之,民用建筑工程造价管控是技术能力与管理智慧的综合体现。通过设计创新压缩隐性成本,依托工业化手段提升资源效能,借助政策工具对冲外部风险,形成从微观工艺到宏观体系的降本闭环。未来,随着数字化技术的深度应用,动态成本预警、智能供应链等工具将进一步推动精细化管理。将成本控制融入工程价值创造的每个环节,能实现社会效益、环境友好与经济效益的共赢,为建筑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叶美英.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与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J].四川建材,2022,48(08):193-194.
[2]何海燕.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居舍,2021,(05):122-123+131.
[3]陈雪梅.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J].房地产世界,2021,(01):46-48.
[4]刘小红.建筑工程造价的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的对策研究[J].工程建设与设计,2020,(22):195-196.
[5]赵江南.建筑工程造价影响因素及降低工程造价对策[J].居舍,2020,(14):1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