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与实施策略

作者

刘继萍

江苏省徐州市丰县凤城实验学校 221700

引言

名著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丰富的语言资源与人文内涵,是初中语文教学中提升学生综合素养的重要依托。新课改背景下,对学生阅读能力和人文素养的要求不断提高,但名著阅读教学仍面临挑战。受碎片化阅读习惯影响,学生对名著兴趣不足,教学中目标模糊、方法陈旧等问题突出。

一、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重要价值

1.1 提升学生语言积累与表达能力

名著历经时间检验,语言规范且富有表现力,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语言学习样本。学生在阅读过程中,能接触到大量精准的词汇、多样的句式以及生动的表达技巧,这些内容会潜移默化地融入其语言储备中。通过长期阅读,学生可积累不同场景下的表达范式,在写作时能更准确地运用词汇、组织语句,在口语表达中也能更清晰地传达观点。

1.2 培育学生人文情怀与价值认知

名著往往蕴含着对人性、社会、道德等问题的深刻思考,承载着人类共同的情感与价值追求。学生在阅读中跟随主人公的经历,感受不同时代的社会风貌,理解亲情、友情、责任等情感的内涵。例如,从经典名著中人物的抉择与坚守中,学生能体会到正义、善良、勇敢等品质的意义。这些情感体验和价值感悟会逐渐内化为学生的精神素养,帮助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学会尊重他人、理解社会,培养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类文明的敬畏之心。

1.3 增强学生批判性思维与审美素养

名著的内涵往往具有多维度解读的可能,并非单一的结论或观点。学生在阅读时需要对情节发展、人物行为、主题思想进行分析和思考,这个过程能有效锻炼其批判性思维能力。他们会学会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辨别作品中的矛盾与冲突,形成自己的判断。同时,名著在语言、意境、结构等方面展现出的艺术魅力,能让学生感受文字之美、情感之美与思想之美。

二、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实施现状

2.1 阅读目标与学生认知需求匹配度不足

当前部分初中语文教学中,名著阅读目标设定过于统一,未能充分考虑初中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差异。低年级学生认知水平有限,却被要求理解深奥的主题思想;高年级学生已有一定阅读基础,目标仍停留在简单的情节梳理上。这种目标错位导致学生要么因难度过大而失去兴趣,要么因内容浅显而缺乏挑战。教学中常以 “完成阅读任务” 为目标,忽视学生的个体兴趣和阅读能力发展阶段,使得阅读过程难以真正贴合学生的认知需求。

2.2 教学方式与名著内涵挖掘深度不够

在名著阅读教学中,不少教师仍采用传统的串讲分析模式,将名著拆解为知识点进行讲解,缺乏引导学生深入探究的环节。课堂上多以教师讲解情节、分析人物为主,学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很少有机会主动思考和讨论作品的深层内涵。对名著中的文化背景、艺术特色、思想价值等挖掘不足,学生只能停留在对情节的表面了解,无法体会作品的精髓。

2.3 阅读评价与过程性引导结合不紧密

当前名著阅读评价多侧重于结果性评价,以学生是否完成读后感写作、是否能背诵相关知识点作为评价标准,忽视了对阅读过程的关注。评价内容单一,难以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体验和能力提升。同时,评价反馈滞后,教师未能在学生阅读过程中及时给予方法指导和情感支持,学生在阅读中遇到的困惑得不到有效解决。这种重结果轻过程的评价方式,无法有效激励学生持续深入阅读,也难以准确把握学生的阅读成效。

三、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优化实施策略

3.1 构建分学段的名著阅读目标体系

根据初中生不同学段的认知特点和能力发展需求,制定层次分明的阅读目标体系。初一年级侧重培养阅读兴趣,目标设定为通过有趣的情节激发阅读热情,掌握基本的阅读方法;初二年级注重理解能力提升,引导学生梳理情节脉络、分析人物形象,理解作品基本主题;初三年级强化鉴赏与思考,要求学生探究作品的艺术特色和思想内涵,形成个性化解读。各学段目标相互衔接,既符合学生成长规律,又能确保名著阅读教学循序渐进,让不同年级的学生都能在适合自己的目标引导下开展阅读。

3.2 创新情境化的名著阅读教学模式

改变传统讲授模式,创设多样化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参与度。可通过角色扮演让学生体验名著中的经典场景,加深对人物情感的理解;设置探究问题引导学生围绕主题展开讨论,如分析人物行为的动机与影响;结合生活实际设计拓展活动,将名著内容与现实问题关联,让学生感受名著的现实意义。同时,利用多媒体资源展示与名著相关的影像、音频资料,营造沉浸式阅读氛围。通过情境化教学,让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主动参与,在体验和探究中深入理解名著内涵。

3.3 完善多元化的名著阅读评价机制

建立兼顾过程与结果的多元化评价体系,全面反映学生的阅读成效。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的阅读笔记、课堂讨论表现、阅读进度等,及时反馈阅读中的优点与不足,给予针对性指导;结果性评价可采用多样化形式,如名著主题创作、读书分享会、思维导图展示等,鼓励学生用不同方式呈现阅读收获。评价主体除教师外,引入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让学生在评价过程中反思阅读方法、提升参与意识。通过多元化评价,既关注学生的阅读成果,也重视阅读过程中的成长与体验。

四、结论

名著阅读在初中语文教学中对提升学生语言能力、培育人文素养、增强思维与审美能力具有重要价值。但当前存在目标适配不足、教学方式单一、评价片面等问题,影响其育人功能发挥。通过构建分学段目标体系、创新情境化教学模式、完善多元化评价机制等策略,可优化名著阅读教学实施。

参考文献

[1]田小将.名著导读评一体化在初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探讨[J].中学语文,2025,(18):63-65.

[2]周明.初中语文名著整本书阅读教学策略[J].知识窗(教师版),2025,(0 4):120-122.

[3]李婷平.初中语文名著深度阅读教学策略探究[J].作家天地,2025,(12): 99-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