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中药止痛膏联合口服镇痛阶梯治疗对实体瘤晚期患者癌痛缓解及生活质量的影响研究

作者

贾敏 冯坤

重庆市江津区中医院 重庆市 402260

肿瘤相关疼痛是晚期患者最突出的症状之一,影响睡眠、营养与治疗依从性。WHO 阶梯镇痛以口服、按时、个体化为核心,但部分患者存在残余痛与不良反应限制。局部镇痛作为辅助手段可作用于外周敏化与肌筋膜触发点,潜在降低系统性镇痛药需求[1]。中药止痛膏含挥发性与透皮促进成分(如薄荷脑、樟脑、冰片等外用基质),具有局部镇痛与舒凉感受,或协同口服方案[2]。本研究在统一路径与随访下,比较联合方案与单纯口服阶梯镇痛的短期效应与安全性。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连续纳入今年本院实体瘤晚期合并中度及以上癌痛的成人患者 120 例,年龄 18—85 岁,预期生存期≥3 个月,基线 NRS≥4 分;排除皮肤破损或贴药过敏、近期接受神经阻滞或强阿片剂量不稳定者。采用随机数字表分为两组各 60 例;两组在年龄、性别、肿瘤部位与转移情况、ECOG 评分及基线NRS 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按 WHO 阶梯镇痛:Ⅰ级(NSAIDs 或对乙酰氨基酚),不足时加用Ⅱ级弱阿片(曲马多等),再不足时转Ⅲ级强阿片(吗啡、羟考酮等),辅以抑郁/抗惊厥药、泻药与胃黏膜保护,严格“按时给药、突破痛救援”。观察组在同等口服策略上联合外用中药止痛膏:疼痛部位皮肤清洁后贴敷,单次 8--12h ,每日一次,连续14 d;二组均执行规范宣教、评估与不良反应管理,护士每日评估贴敷耐受与皮损,医师根据评估调整口服剂量与是否升阶。

1.3 观察指标

主要指标:第 7 与 14 天NRS 变化与应答率(NRS 下降≥30%与≥50%)。次要指标:救援用药频次(次/日)、PSQI(14 d)、QLQ-C30 总分(0—100,越高越好)、14 d 内镇痛升阶比例及不良事件(恶心、便秘、嗜睡、皮肤刺激等)。

1.4 统计学处理

采用 SPSS 26.0。计量资料以xത ±s 表示,组间比较用独立样本t 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 χ2 检验;双侧 P<0.05 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缺失<5%按末次观察前移进行敏感性分析。

2 结 果

2.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

两组人口学、疾病学与基线疼痛强度均衡可比。

在表 1 前简述:下表为基线主要特征。

表 1 两组基线资料比较(n 120)

2.2 疗效与睡眠结局

观察组 NRS 下降幅度与应答率优于对照组,救援用药更少,PSQI 更低。

在表 2 前简述:下表为第 7 与 14 天疗效与睡眠比较。观察组 QLQ-C30 总分更高,皮肤刺激轻度增加,其余不良事件相当,镇痛升阶比例更低。

在表 3 前简述:下表为生活质量与安全性比较。

表 2 两组疼痛缓解与睡眠结局比较

2.3 生活质量与安全性

表 3 两组生活质量与不良事件比较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中药止痛膏在标准口服阶梯镇痛基础上可进一步降低疼痛强度、提高应答率并减少救援用药,同时改善睡眠与生活质量;其可能机制包括局部镇痛与舒凉感觉降低外周敏化、改善肌筋膜紧张,从而协同系统镇痛。皮肤刺激虽增加但多为轻度、可处理,未见其他不良反应上升[3]。临床提示:对仍有残余痛或因不良反应限制加量的患者,可考虑在护理主导下引入规范贴敷与皮肤管理,以实现“全身 镇痛 局部辅助”。局限性为单中心、样本量有限、随访仅 14 天且未进行不同肿瘤部位分层;后续需多中心长随访并结合成本—效果,明确最佳贴敷时长与人群选择标准。

参 考 文 献

[1]肖诤. 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老年晚期重症癌痛患者的镇痛效果及生活质量的影响评价[J].基层医学论坛,2025,29(20):48-50+71.

[2] 简艳 , 何勤思 , 陈 瑞 , 等 . 中药熏蒸联 合针灸治疗顽固性癌 痛的临床疗效 [J]. 实用癌症杂志,2025,40(07):1188-1191.

[3]朱向阳,王美华,季红燕,等. 多模式镇痛护理联合耳穴压豆对晚期肺癌患者癌痛程度及癌因性疲乏症状的影响[J].中华养生保健,2024,42(18):105-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