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论“双减”之下,初中英语作业的落实

作者

杜轶琼

安远县濂江中学

“双减”政策的出台,旨在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回归教育本质。作为初中英语教学的重要环节,作业是连接课堂教学与课后巩固的桥梁,其设计与落实直接影响教学效果和学生学习兴趣。在“双减”背景下,如何实现英语作业的“减量、提质、增效”,成为当前初中英语教学亟待解决的课题。

一、“双减”对初中英语作业的核心要求

“双减”政策并非简单否定作业的价值,而是对作业的功能、形式和总量提出了更高要求。对于初中英语学科而言,其核心要求体现在三个方面:

总量控制,拒绝“题海”:政策明确规定初中书面作业平均完成时间不超过 90 分钟,英语作业需与其他学科协调,避免因单科作业过量挤占学生休息时间。这要求英语作业摒弃“多练就能提分”的传统观念,精选内容,突出重点。

功能转型,聚焦应用:英语作为语言学科,作业应从“知识记忆”转向“能力运用”,减少机械抄写、语法题海等重复性任务,增加听说读写的综合实践,让学生在作业中感受语言的工具性。

分层设计,尊重差异:初中生英语基础差异较大,统一化作业易导致“优等生吃不饱、后进生跟不上”。“双减”要求作业兼顾不同层次学生需求,通过分层任务实现“因材施教”。

二、初中英语作业落实的实践路径

在“双减”要求下,初中英语作业需从设计、实施到评价进行系统性优化,确保“减量”与“提质”并行。

(一)优化作业形式,实现“减量增效”

传统英语作业以书面练习为主,形式单一且缺乏实践性。落实“双减”需丰富作业形式,让学生在多样任务中主动学习:

精简书面作业,突出针对性:书面作业聚焦课堂核心知识点,如将单元重点词汇融入短文填空、句式转换等情境题,替代单纯的单词抄写;语法练习以“典型错题 + 情境应用”为主,避免重复训练。

增加实践性作业,强化语言运用:设计与生活关联的任务,如让学生用英语记录家庭日常对话、制作“我的周末”英文 Vlog、为社区英文标识纠错等,使作业成为语言实践的载体,而非机械任务。

引入项目式作业,培养综合能力:结合单元主题设计长期项目,如学习“环境保护”单元后,让学生小组合作完成“校园环保倡议书”(英文),涵盖信息搜集、文案撰写、成果展示等环节,在完成项目的过程中提升综合语言运用能力。

(二)实施分层作业,兼顾个体差异

“双减”背景下,作业需摆脱“一刀切”模式,根据学生英语水平设计分层任务,让每个学生都能在能力范围内获得成就感:

基础层:针对英语薄弱学生,作业以巩固基础为主,如简单对话填空、核心词汇配图默写、课本短文朗读录音等,降低难度,增强信心。

提升层:面向中等水平学生,作业侧重知识迁移,如用所学句型编写对话、阅读简易英文故事并总结大意、为课文插图配英文解说等。

拓展层:针对优等生,设计挑战性任务,如阅读英文新闻并撰写评论、与外国网友进行主题交流、改编英文短剧等,拓展语言视野。

(三)创新评价方式,激发学习动力

作业评价是落实效果的关键。传统“对错打分”模式易使学生产生焦虑,“双减”背景下需构建多元评价体系:

过程性评价:关注学生完成作业的态度和过程,如对分层作业的选择、实践任务中的参与度、项目合作中的贡献等,通过评语肯定进步,指出改进方向。

学生互评与自评:在小组作业中引入互评机制,如让学生为同伴的英文 Vlog 打分并提出建议;鼓励学生自评,反思作业中的收获与不足,培养自主学习意识。

趣味性反馈:采用“星级奖励”“语言小达人”等方式替代分数评价,对优秀作业进行班级展示或校园广播分享,让学生在认可中提升学习兴趣。

三、作业落实中的挑战与应对

“双减”下英语作业的落实并非易事,实践中需应对以下挑战:

教师能力要求提升:分层作业设计、多元评价等需要教师投入更多精力研究学情,学校应通过集体备课、专题培训等方式,提升教师的作业设计能力。

家校协同不足:部分家长仍存在“作业少 ⋅= 学习松”的误区,需通过家长会、作业成果展等形式,向家长解读“双减”下作业的育人价值,争取家庭支持。

资源整合难度大:优质实践性作业资源匮乏,可由教研组牵头,整合教材内容与生活场景,建立校本作业资源库,实现资源共享

“双减”政策为初中英语作业改革提供了契机,其核心是让作业回归“巩固知识、培养能力、激发兴趣”的本质。通过优化形式、分层设计、创新评价,英语作业既能减轻学生负担,又能提升学习效果。教师需在实践中不断探索,让作业成为学生乐于接受的“课后伙伴”,真正实现“减量不减质”的育人目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