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路径研究
黄洪发
赣州市赣县区红金实验学校
一、问题的提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指出,7-12 岁儿童处于具体运算阶段,其思维发展需要借助具体事物的支持。但实际教学中,笔者通过跟踪 12 个班级发现,45 分钟课时内学生平均动手操作时间不足 5 分钟, 72% 的概念教学以"教师演示+学生观看"为主。这种教学模式导致学生对抽象概念的理解停留在表面,如在"角的认识"单元测试中,能准确画出不同角度的学生仅占 53% ,多数学生难以建立"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的认知。
数学课程标准强调"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因此,探索符合低年级学生认知特点的动手实践教学策略,对破解"理解难、运用难"的教学困境具有重要意义。
二、动手实践对数学学习的促进作用
(一)搭建从具象到抽象的认知桥梁
数学概念的抽象性与儿童思维的具体性之间存在天然矛盾,动手操作能化解这一矛盾。教学"平均分"时,让学生用小棒分糖果:先把 8 根小棒分给 2 人,再分给 4 人,通过多次操作发现"每份同样多"的规律。这种从"分物"到"均分"的体验,比单纯讲解定义更易被学生接受,操作过程成为抽象概念的"具象依托"。
(二)培养问题解决的多元思维
动手实践中,学生往往会发现课本之外的问题。在"认识图形"课上,让学生用七巧板拼正方形,有学生提出:"为什么用两个三角形能拼出正方形?"这一问题引发讨论,最终发现"等腰直角三角形"的特殊性。操作中的意外发现,能激发探究欲望,培养"做中学、思中学"的习惯。
(三)提升学习参与的主动性
低年级学生注意力集中时间短,动手操作能保持学习投入。在 "20 以内进位加法"教学中,用计数器拨珠:计算 9+4 时,先拨 9 颗珠子,再拨 1 颗凑成 10,剩下 3 颗,得出 13 。学生在拨珠过程中主动发现"凑十法",课堂参与度比传统教学提升 60% ,课后计算正确率提高 25% 。
三、动手实践能力的培养策略
(一)教具操作:让概念"看得见、摸得着"
1. 基础教具的创新使用
直尺不仅是测量工具,可在"线段认识"中让学生用直尺比着画线段,感受"直的、有两个端点"的特征;用不同长度的直尺拼摆,发现"线段长度与直尺无关"。小棒除了计数,还能搭建几何图形,理解"三角形稳定性"和"四边形易变形"的特性。
2. 自制学具的个性化体验
教学"钟表认识"前,让学生用硬纸板制作钟面:标数字、画刻度、做指针。制作中,有学生问:"为什么 12 到 1 之间是 5 小格?"这种疑问推动对"时分关系"的提前探究。自制学具过程本身就是深度学习,学生对知识的理解更深刻。
(二)游戏活动:在玩中深化数学理解
1. 操作类游戏的设计
"图形分类"课上设计"图形寻宝"游戏:学生分组从教室中找出长方体、正方体物品,比较"牙膏盒和魔方有什么不同",在分类中强化立体图形特征。"口算接龙"时用卡片操作:每人手持数字卡片,根据前一人的结果摆出正确算式,在互动中提升计算速度。
2. 合作性实践的组织
"测量长度"单元开展"课桌有多长"活动:小组合作,用铅笔、橡皮、课本等不同工具测量,发现"工具不同,结果不同",由此理解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合作中,学生既要分工操作,又要交流方法,培养团队协作与表达能力。
(三)生活实践:将操作延伸到真实场景
1. 家庭中的数学操作
布置"厨房数学家"任务:让学生用勺子分米饭,理解"平均分";观察切西瓜,发现"同样大的西瓜分的块数越多,每块越小",渗透分数思想。这些源于生活的操作,让数学从课堂延伸到家庭。
2. 校园里的测量探究
组织"校园测量员"活动:用步长测量操场长度,用手臂展长测量黑板宽度。学生发现"每个人的步长不一样,测量结果也不一样",进而思考"如何让结果更准确",为后续学习"精确测量"埋下伏笔。
四、教学案例:《100 以内数的认识》实践课在教学二年级"100 以内数的认识"时,采用动手实践模式:
感知环节:让学生数 100 粒豆子,有的一粒一粒数,有的十粒十粒数,体验"数数方法不同,效率不同"。
操作环节:用小棒摆数:先摆 35(3 捆加 5 根),再摆 53(5 捆加 3 根),比较发现"数字位置不同,大小不同",理解数位意义。
应用环节:"猜数字"游戏:一人用小棒摆出数字,其他人提问"比 50大吗?""是整十数吗?",在互动中巩固数的大小和特征。
课后测试显示,学生对"数位""数的组成"的掌握率从传统教学的 62% 提升至 91% , 85% 的学生能自主用小棒解决"37 添上 3 是多少"这类问题,实践效果显著。
五、结语
动手实践不是课堂的"点缀",而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核心环节"。教师应把握"操作有目标、探究有问题、活动有思维"的原则,让学生在摆、拼、测、数中理解数学本质。需注意的是,操作后要引导学生"说过程、找规律",实现从"做"到"思"的提升,避免沦为单纯的"玩教具"。
未来教学中,可结合信息技术,将实物操作与虚拟工具结合,如用平板电脑模拟立体图形拼接,拓展实践的广度。但无论形式如何变化,让学生"在做中学数学"的理念,始终是低年级数学教学的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