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磁魂” 育人办学特色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实践路径探究
曾金昌
福建省晋江市磁灶中学 362212
一、“浸润陶意”:基于学段特征的阶梯式语文教学实践
“浸润陶意” 借鉴陶瓷烧制的六阶过程,将中学六年划分为六个育人阶段,实现语文教学与学生身心发展的同频共振。
初一年级以 “砂石破碎,寻找自我” 为主题,侧重唤醒教育。刚步入中学的学生处于自我认知迷茫期,统编版语文教材中的《散步》成为唤醒自我意识的载体。教学中,教师组织 “家庭角色探寻” 小组讨论,引导学生结合文中祖孙三代场景,分享自身家庭责任瞬间。同时开展 “我的梦想” 主题演讲,要求学生结合《走一步,再走一步》中 “分解目标” 的智慧,梳理个人兴趣与方向,促进自我意识觉醒。
初二年级聚焦 “化沙成浆,坚定自信”,实施浸润式教育。学生开始渴望表达,《背影》中深沉的父爱为情感表达提供范本。教师设计 “情景再现” 表演,让学生演绎车站送别场景,体会文字背后的情感张力。同步开展班级写作比赛,以 “被忽略的亲情”为主题,鼓励学生将感悟转化为文字,在表达中获得自信。
初三年级围绕 “喷浆成灰,量化质变”,推进塑造教育。面对升学压力与价值观形成关键期,《出师表》中诸葛亮的忠诚担当成为思想教育素材。教师组织 “传统忠诚观的现代转化” 辩论会,促进学生将文本思想与现实学习相联系,塑造积极价值观。结合中考复习开展 “语文知识树” 竞赛,助力知识系统化整合与质变。
高一年级以 “集粉成砖,收获自我” 为目标,深化内化教育。《沁园春·长沙》教学中,教师组织 “红色足迹” 研学活动,带领学生参观革命纪念馆,使文本精神内化为精神力量。学习《立在地球边上放号》时,开展 “平凡中的创造” 分享会,引导学生将创造精神转化为对生活的观察与思考,实现知识向素养的内化。
高二年级紧扣 “定色上釉,坚定目标”,实施润心教育。《祝福》中祥林嫂的悲剧引发学生对社会问题的关注,教师引导开展 “校园周边弱势群体生存状况” 调查,使学生在关注社会中明确人生方向。学习《赤壁赋》时,围绕 “得与失” 主题开展读书分享会,让学生结合苏轼豁达与《平凡的世界》中孙少平奋斗精神,坚定理想信念。
高三年级聚焦 “上灶烧制,奔赴未来”,强化赋能教育。针对冲刺需求,教师整合核心知识点,开展 “《蜀道难》艺术手法迁移” 专题课,提升知识综合运用能力。引入时事热点,让学生进行议论文写作训练,并播放高校学长学姐分享视频,引导学生制定备考计划,为未来发展赋能。
二、“以学铸魂”:依托文本内涵的价值观培育策略
统编版语文教材蕴含丰富精神养分,“以学铸魂” 通过深度挖掘文本思想内涵,引导学生塑造健全人格,培育正确价值观。
古代诗歌教学中的家国情怀培育是重要载体。杜甫《春望》教学采用 “三维解读法”:梳理创作背景,结合历史纪录片感受战乱场景;分析移情手法,体会诗人情感与国家命运的融合;开展 “诗句中的家国心” 讨论,深化对爱国精神的理解。拓展阅读阶段,学生制作 “家国情怀诗鉴” 手抄报,积累中强化认知。
现代散文教学中的精神传承是另一路径。《纪念白求恩》通过 “影像 + 文本” 教学,让学生观看纪录片后讨论当代志愿服务精神。教师组织 “校园小白求恩” 活动,使学生在实践中践行所学精神,让文本价值观获得现实生命力。
文学名著教学中的人格塑造体现 “以学铸魂” 深度。《红楼梦》选读中,开展 “理想人格构建” 研讨会,促进学生从文学形象到自我反思,完善人格。《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教学中,组织 “保尔精神与当代青少年” 辩论会,在思维碰撞中形成对 “有意义的人生” 的多元理解。
跨学科融合教学提供广阔空间。“诗歌与科学” 主题活动中,学生结合《观沧海》与地理知识,撰写研究报告,培育科学精神。“文学与道德” 研讨会上,结合《论语》与生物学科知识,讨论人际关系,使传统道德准则获现代诠释。
三、“百淬成才”:通过长期磨砺的语文素养提升路径
语文素养的形成非一日之功,“百淬成才” 强调通过持续实践锻炼,实现语文能力与综合素养的全面提升。
常态化阅读活动构建基础工程。班级图书角实行 “三三制” 更新原则,涵盖经典名著、当代读物和学生推荐书籍。“阅读打卡” 采用 “双轨记录法”,学生每日记录阅读页数并写下 “三个一”。每周阅读分享课采用 “思维导图 + 情景剧” 形式,深化阅读理解。
多样化写作训练构成核心环节。除教材任务外,“校园微叙事” 征文鼓励捕捉日常瞬间,“时事评论” 专栏引导关注社会热点。教师采用 “三色批注法” 进行个性化指导,助力学生写作能力阶梯式提升。
文化探究活动拓展实践维度。“传统节日溯源” 中,学生分组研究节日,形成完整报告,体现文化传承中的地域特色。“文学流派寻踪” 让学生追踪流派发展脉络,以多种形式呈现成果,锻炼综合能力,使语文素养在实践中全面淬炼。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22 年版)[S].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余映潮。中学语文教学设计技法 [M]. 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19.
[3] 王宁。语文核心素养与语文课程 [J]. 课程·教材·教法,2016 (03):51-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