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素养视域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策略研究
张迎迎
山东省临沂市平邑县铜石镇中心校 273307
引言
当前,基础教育改革持续深化,核心素养逐渐成为学科教学目标的重要指向。小学数学不仅承载着基础知识与技能的传授,更承担着逻辑思维、问题解决、创新意识等综合能力的启蒙。传统的知识灌输和习题训练模式已难以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和社会对人才素养的高要求。核心素养导向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强调以学生为主体,通过科学设计教学内容和活动,促进学生理解数学本质、发展数学思维、提升综合素养。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理念、优化策略,使课堂真正成为学生能力成长和素养提升的主阵地。本文立足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的现实需求,系统分析影响课堂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探讨策略创新与实践优化路径,以期为一线教师和教育管理者提供可操作性强的理论参考和实践指导。
一、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内涵与育人价值
小学数学核心素养的提出标志着我国数学教育进入了以能力发展和素养提升为主线的新阶段。从本质上说,核心素养是指个体适应终身发展和社会发展所必需的关键能力与品格。在小学数学领域,核心素养不仅包含数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还涵盖了数学抽象、逻辑推理、建模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数学交流能力、数据分析能力等多维要素。小学数学课程通过启蒙性、趣味性、生活化的教学内容,为学生搭建通向理性思维和科学探究的平台。核心素养的培育有助于促进学生形成规范的数学思维、严谨的推理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培养其开放、合作、创新、交流等综合素质,为今后进一步学习和社会生活打下坚实基础。教师要深刻认识核心素养的价值内涵,转变传统的知识本位观念,突出素养本位,将数学学习变成思维成长、个性发展的重要途径。
二、核心素养导向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现状分析
在核心素养理念的引领下,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发生了诸多变化。一方面,教学内容逐步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注重现实问题导入与情境创设,知识与能力、思维与习惯、价值与情感融合推进。教师更加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努力创设探究空间,开展开放性活动、实验操作、小组合作、数学游戏等多元化学习形式。另一方面,现实课堂依然存在诸多问题。部分教师对核心素养内涵理解不深,教学目标设定与课堂活动设计仍以知识点传授和题海战术为主,学生在学习中缺乏自主探究、表达交流与个性发展的机会。部分学校在教学资源、课程结构、评价机制等方面未能完全落实素养理念,形成了理念与实践“两张皮”的尴尬局面。评价方式依然重分数、轻能力,忽视学生过程性成长和综合素质提升。在此背景下,亟需从课程设计、教学方法、评价体系等多维度着手,推进课堂教学向素养本位的根本转型。
三、基于核心素养的小学数学课堂内容重构与活动设计
小学数学课堂内容重构,要求教学目标从单一的知识掌握向知识、能力、素养融合转变。教学内容应从教材知识出发,结合实际生活、科学前沿和社会热点进行延展,强化数学与现实世界的联系。教学环节中既要有基础知识训练,也要有探究性、创新性任务,注重任务的层级设计,促进学生多角度思考和个性发展。核心素养的培养离不开真实情境的创设。教师应善于从学生熟悉的生活经验、校园文化、时事热点等中发掘数学问题,设计具有探究性和挑战性的学习任务,如结合天气、交通、购物等主题设计数据分析、图表制作、数量比较等活动,让学生在真实情境中体验数学的魅力与价值,促进知识向能力、能力向素养的转化。任务设计应当关注“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反思提升”全过程,引导学生经历完整的思维训练链条。课堂教学要打破单一讲解、机械训练的模式,融入操作实践、动手实验、信息技术等多元活动。利用数学实验器材、生活物品、数字化工具等辅助学生动手操作,通过观察、建模、推理、表达等环节,提升思维品质。可开展模拟购物、班级统计调查、数学小报制作等主题活动,提升学生的实际应用能力与创新能力,助力核心素养的全面发展。
四、探究与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培养中的作用
数学探究活动是核心素养培养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引入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问题,激发学生自主学习欲望,促进其自主提出问题、动手操作、分析假设、寻求解决方案。在探究过程中,要允许学生犯错,鼓励反思和尝试,培养其独立思考、持续改进和创新意识。教师则需发挥引导、支持、点拨和评价的多重角色,为学生搭建层层递进的思维阶梯。合作学习有助于学生之间的思想碰撞、资源共享和集体智慧的凝聚。教师要合理分组、科学设置分工和合作目标,创设有利于对话与讨论的课堂氛围。合作过程中应加强任务驱动、目标导向和过程监督,激发每个成员的参与动力和责任感。可通过小组竞赛、成果展示、同伴互评等方式调动学习热情,提高合作学习质量。将探究性学习与合作学习有机结合,能够充分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创造力。在集体探究中,学生不仅能获得知识的理解与技能的提升,还能培养团队协作、沟通表达、冲突解决等核心素养,为适应未来社会的复杂挑战积累经验。教师要及时总结、梳理和归纳,帮助学生形成科学、系统的数学知识网络和思维模型。
五、小学数学课堂评价机制的创新与实践
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评价体系要全面反映学生的知识、能力、思维、情感、价值观等多维发展。教师应突破单一的纸笔测试,建立形成性评价、表现性评价、过程性评价和自我评价等多元并举的评价模式。关注学生的问题解决、创新表达、团队合作、反思改进等素养指标,科学记录和反馈成长过程。现代教育技术为课堂评价提供了丰富手段。教师可利用学习档案袋、数学成长记录册、在线学习平台等载体,收集和整理学生的学习成果、活动表现、探究过程等多样数据,形成全过程、全维度的成长档案。结合人工智能、大数据分析等工具,实现动态评价和精准反馈,提高评价效率和科学性。评价的最终目的是促进学生成长与教学改进。教师应将评价结果用于调整教学策略、优化内容设计、个性化指导学生发展。
结论
核心素养视域下的小学数学课堂教学,需要教师转变教育理念,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注重学生主体地位,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思维活力。以内容重构、探究合作、实践操作、创新评价等多维策略,促进知识、能力与素养的有机融合,全面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和综合素质。未来,应加强教师专业发展,完善教学资源建设,深化课程与评价一体化改革,不断推进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质量和育人价值的提升,为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新时代小学生打下坚实基础。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管理者也应加大政策和资源投入,为一线教师提供理论引领、专业培训和实践平台,推动素养本位的数学课堂改革持续深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和社会进步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刘志勇,赵雅雯.小学数学核心素养导向下的课堂教学优化路径[J].课程教育研究,2022(13):33-35.
[2]王雪.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创新与核心素养培育研究[J].基础教育研究,2023(5):44-48.
[3]许瑶.小学数学课堂评价体系的优化与核心素养提升[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17):52-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