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课堂:人文教育赋能的深度审视
姚佳
靖江市斜桥中学 214500
语文本来是培养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渠道,但现状是语文教学就是为了增加分数。于是出现了这样的怪现象,学生做过的题目,再做,全对。但讲的什么内容却吞吞吐吐地说不清楚,这样的语文教育,积累不了词汇,也培养不了人文情愫。因此,教师要秉持全面教育的理念,在提升学生语文基本知识的基础之上也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这能深化他们对文本主题的理解,也能促进他们精神层面的生长,更好地面对生活与学习。
一、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学习的方式
关注学生是人文教育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如果语文教育不能将关怀的视角传递给学生,整个课堂就是一个冰冷的集体。教师讲教师的,学生听学生的,没有沟通与交流,教与学成了一个没有灵魂的两个零件,本来教与学应该能相互渗透,相互成长。所以,教师要关注学生的学习方式。首先,观察他们听课的表情,如果学生总是一脸的疑虑,很明显他们没能听懂,教师所要表达的内容,教师就可以放慢他们自己的教学进度。如果学生总是有恹恹欲睡的感觉,说明教师的教学方式出现了问题。一方面可能由于他们讲得内容比较枯燥,这时候可以适当补充一些好笑的语料,给学生以笑声;另外一方面,要采取小组合作的方式,让学生在课堂动起来。其次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生成方式,即教师要尊重学习的规律,以及认知规律,有序地推进教学。不能对学生进行灌输式的教学,要给学生更多思考的空间,让知识真正变成他们的能力。[1]以文言文阅读《方山子传》为例,教师在在分析方山子听完苏轼谪居于黄州的回答之后“俯而不答,仰而笑”的情感内涵时,可以向学生设置这样的问题,给学生一个深度思考的机会。即,请学生设计一下方山子此时内心的台词,他如果回答,可能会对苏轼说什么。学生的学习动机一下子就被激活,他们就有了追求更多生长的愿望。这样的问题,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兴趣,让他们积极思考,而且也能很快地就让他们理解方山子以及苏轼当时的情感。对于人文教育而言,教师要能引导学生利用好教材文本中的人物资源,让他们能理解人物,学习他们的品行,塑造自己的品格,促进综合素养的提升。
二、人文教育关注学生学习的情感
教师一直喜欢拿着这样的口头禅去要求学生,就是为你好。这就是单方面对学生施展情感教育。当教师真心为学生好的时候,一定要站在学生的角度去思考问题。同时教师也要对接到学生的情感领域,了解他们内心的真实需要,让他们的情感需求在学习语文之后有一个正面的增长。以文言文阅读《项脊轩志》为例,这是一篇传统的必修的一篇古文。作者归有光在文章中表现出对已逝亲人的眷恋之情,总是让学生也包括教师有一种泪流满面的感觉。作者用的笔墨并不多,就寥寥几笔,就让归有光母亲的形象鲜活起来。教师先让学生用文中的语言,将作者的母亲进行一次生动地描述。有学生竟然能使另外一些文言句式加以表达,这其实就是在创造性地解决文本,是将情感与文本的运用对接起来。接着教师让学生描述自己的母亲,这就直接切换到学生自己的情感领域,给学生一个表达情感的机会。也让学生体会到自己母亲的伟大,进而能更好地理解文本。在表述中,学生也可使用一些基本的文言文句式,即,将原先的教材的文言文进行简单的改装,这其实为了更好地进行情感的对接,教师可以呈现另外一篇所幸归有光专门为母亲而写的《先妣事略》。[2]好的情感是悟出来的,教师采取多样的读,让学生跟着教师读,让他们默读、在自由地译读、最后小组分角色朗读。学生的情感真的发生了变化,他们被感动了,感动于这位质朴而不辞劳苦的母亲;同时,也悲伤于这位慈母短暂的一生。学生也在与自己的描写做比较,因而叹服于作者絮絮道来的、能够扣动人心笔触。学生的情感在其中酝酿、发展、生成。
三、人文教育注重学生合作的态度
人文教育关注的是一群学生的生长,而不是某一个学生的生长。人文要给所有学生以温暖的抚慰,而不是只给个别学生成长的机会,试想一下,如果教师在讲台上只是面对部分学生,只要部分学生会,就把教学内容转到下一个章节,这是文人教育吗。这是优生教育,这是对大多数学生不负责任的教育。人文教育不只存在于语文教学的文本中,也存在于教师对学生采取的教学方式上,学生自己学习的过程中。
因此就人文教育而言,要给学生一起生长的可能,要给学生彼此合作的机会,要让他们感知彼此带来的温暖。比如说教师想让学生写一篇有关母亲的文章,于是就让学生进行小组合作,让他们去寻找有关写作母亲的一些名篇。一个人的力量与认知总是有限,大家一起去找寻,就能收集更多的资源。合作可以让学习资源最大化,也可以让学生的学习激情最大化。学生你一个,我一个,接连不断地找到史铁生《我与地坛》写母亲的片段,老舍、胡适等人写的《我的母亲》。学生在阅读的过程就是一个素材输入的过程。在铺垫之后,再让他们谈谈自己的母亲,这一切就水到渠成。比如学生可写母亲陪读的一些感人的瞬间,可些母亲与自己一起旅游的场景,可写考试失败后母亲对自己的态度。无论学生的文章写得怎样,教师都可将他们写作的内容张贴起来,让他们感受到成功的喜悦,也能理解别人对母亲的情感,在不知不觉中教师就开展一次有效的人文教育。教师还可让学生自己去做评价,要说出作品的优点在哪儿,需要提升的地方在哪儿,这其实也能让学生以自己的方式理解人文教育。[3]
结束语:人文的教育能够培养学生对语言的敏感度,产生相应的语感;也能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激发他们学习语文的积极性;最重要的是能培养他们的感受、理解、欣赏和评价能力。在今后的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秉持全面教育的理念,不断提升学生的人文素养,让他们享受高中的生活。
参考文献:
[1]张燕.看见教育:高品质课堂项目化学习背景下高中语文人文教育路径研究作文,2025(25):37-38.
[2]裴茹.聚焦人文素养,优化高中语文阅读教学语文世界,2025(11):56-57.
[3]彭晶晶,邓慧爱.人文教育视角下高中语文教材图文编排创新研究 学周刊,2023(34):1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