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委工作人员思想道德修养对履职尽责的促进作用
王书军
河北省石家庄市新乐市 050700
引言
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加强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的战略部署,将干部道德修养提升到关乎执政根基的高度。在反腐败斗争取得压倒性胜利并全面巩固的当下,纪委工作人员面临"围猎"与"腐蚀"的双重考验,其思想道德水准直接影响监督执纪的公信力。省纪委监委 2024 年内部调研显示,在查处的纪检监察干部违纪案件中, 76% 存在"人情干扰""利益输送"等道德失范问题。这一数据警示我们: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长效机制,必须从筑牢思想道德防线入手。本文通过实证分析与理论建构,揭示思想道德修养对履职尽责的促进作用机制,为打造忠诚干净担当的纪检监察铁军提供学理支撑。
一、思想道德修养的内涵重构:从传统认知到现代治理
(一)忠诚品格的时代演绎
忠诚不再局限于对党组织的绝对服从,而是演变为对政治责任的主动担当。市纪委监委在查处开发区管委会某副主任违纪案时,专案组组长面对说情干扰,连续三个月驻点办案,“闭门修炼”,最终突破"零口供"定案。这种"政治忠诚"表现为对监督使命的坚守,而非简单的组织服从。
(二)为民情怀的实践转化
为民服务从理念倡导转化为具体工作方法。县纪委监委创新"群众点题+ 部门答题"监督模式,通过"扫码举报""田间接访"等方式收集问题线索,2024 年推动解决农村饮水安全、高标准农田建设、惠民补贴发放等民生问题多件。这种转变印证了"民心是最大的政治"的深刻内涵。
(三)担当精神的机制创新
担当意识催生监督方式变革。纪委监委建立"室组地"联动机制,将派驻机构、乡镇纪委、巡察组力量整合,2024 年查处案件效率提升 40% 。这种制度创新源于纪检监察干部"敢碰硬、善斗争"的道德自觉。
(四)清廉为本筑牢思想防线
清廉为本筑牢思想防线,是思想道德修养内涵重构的关键一环。从传统认知迈向现代治理的进程中,清廉是不可或缺的基石。秉持清廉,能让人在纷繁复杂的社会中保持清醒,抵御各种诱惑,不越道德与法律红线,从而为个人成长和社会发展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思想堡垒。
(五)律己修身涵养清风正气
修身涵养清风正气,于思想道德修养内涵重构意义深远。在传统向现代治理转型时,修身是自我提升的核心路径。通过不断反思、学习,提升道德境界,能让人内心纯净,行事磊落。清风正气随之而生,既净化个人心灵,又以良好形象影响他人,为营造风清气正的社会环境贡献力量。
二、思想道德修养的赋能路径:从个体修为到系统效应
(一)政治定力:抵御腐蚀的"免疫系统"
政治定力作为抵御腐蚀的"免疫系统",其构建依赖于理论武装与党性锤炼的双重支撑。市纪委监委通过"青年干部淬火工程",以"晨读党章强信念、夜学案例明戒尺"的沉浸式培训,推动新入职干部在三个月内实现从业务操作者到政治监督者的角色蜕变,干部群体主动拒收礼金的行为已成为常态。省纪委监委创新建立的"政治体检"制度,要求干部定期重温入党誓词,提交《党性分析报告》,通过自我剖析、群众座谈、组织诊断的三维排查机制,精准识别廉政风险。某干部在报告中主动申报配偶违规经商问题,经组织介入及时完成股权转让,这种"自我革命"的勇气,正是政治定
力转化为行动自觉的生动写照。
(二)监督效能:破解难题的"方法论升级"
监督效能的提升源于方法论的迭代升级,既需要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也离不开技术创新的赋能增效。在查处某医院党委书记受贿案中,调查组以"钉钉子精神"梳理 200 余份会议记录,通过票据交叉比对抽丝剥茧,用 3个月时间构建完整证据链,这种"让事实发声"的务实作风,确保了案件定性的精准性。某市纪委监委打造的"智慧监督"平台则展现了技术制胜的力量,通过大数据比对,实现资金流动异常的实时预警,使监督从"人工筛查"转向"智能捕捉",问题线索发现效率呈几何级增长,彰显了"制度+科技"的叠加效应。
(三)团队建设:凝聚合力的"文化场域"
团队建设作为凝聚纪检监察合力的"文化场域",正通过家风浸润与制度激励形成双重驱动。省纪委监委以"廉洁齐家"活动为纽带,组织干部家属参观廉政教育基地、签订助廉承诺书,将监督触角延伸至八小时之外,某干部妻子"愿做廉洁守门员"的承诺,使家庭成为拒腐防变的温馨港湾。市纪委监委则构建"荣誉激励 + 职务晋升"的双轨机制,通过设立"办案能手""监督标兵"等专项表彰,将道德修养纳入干部考核体系,3 名在重大案件中展现政治担当的干部获破格提拔,这种"以德为先"的用人导向,正持续激发纪检监察队伍的内生动力。
三、实践检验:思想道德修养的效能释放
思想道德修养的实践效能,在群众信任积累与制度刚性执行中得到生动诠释。县纪委监委以"阳光信访"制度为突破口,通过"三个一"标准重塑接访文化:干部以笑脸化解怨气、用热水传递温情、以承诺兑现责任,将信访窗口转变为党群连心桥。这种"把群众当亲人"的道德情怀,使群众从"信访不信法"转向"信纪更信党",主动反映问题的积极性显著提升,为精准监督提供了更多线索来源。与此同时,制度执行的刚性约束力持续增强,市纪委监委在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精神时,坚持"新老问题一起查、大小案件同等办"的原则,对违规发放津补贴等"顽疾"动真碰硬,通过调取财务档案、比对工资发放系统等方式,彻底清理历史遗留问题。这种"制度面前无例外"的执纪理念,源于干部对纪律权威的敬畏之心,更源于"打铁必须自身硬"的道德自觉,最终实现从"破窗效应"到"铁规发力"的转变,为政治生态净化提供了坚实保障。
结束语
新时代纪检监察工作的高质量发展,既需要制度体系的"硬约束",更离不开思想道德的"软支撑"。本文研究表明,纪委工作人员的思想道德修养通过强化政治忠诚、优化监督方法、创新团队文化等路径,能够显著提升履职尽责的效能。这种提升不仅体现在案件查办数量等量化指标上,更彰显在政治生态净化、群众信任增强等质性变革中。未来研究可进一步探讨不同地区、层级纪检监察干部道德修养的差异化表现,为构建更具针对性的培养体系提供参考。
参考文献:
[1]卞波.中国共产党人精神谱系与职校生思政教育结合的路径探讨[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24,37(12):112-114.
[2]李迪.初中道德与法治课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研究[D].鞍山师范学院,20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