钛合金热处理工艺优化与组织性能调控研究
王朋伟
西部钛业有限责任公司 陕西省西安市 710201
引言
钛合金凭借其卓越的比强度、优异的耐腐蚀性和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已成为现代航空航天飞行器关键承力结构件、先进航空发动机压气机部件以及高端生物医用植入体的首选材料。然而,钛合金属于同素异构体,其最终服役性能高度依赖于加工过程中形成的微观组织结构。热处理作为钛合金构件制造流程中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是调控其内部相组成、晶粒形态、析出相特征等微观组织参数最直接且有效的手段。通过精确设计并优化热处理工艺参数(主要包括加热温度、保温持续时间、冷却介质与速率以及可能的后续时效处理),能够实现对钛合金显微组织的定制化设计与性能的精准剪裁,从而满足不同极端服役环境(如高低温交变、高应力循环、腐蚀磨损等)对材料提出的苛刻性能要求。因此,深入研究钛合金热处理过程中的固态相变行为、组织演化动力学及其与宏观性能的映射关系,对于突破现有材料性能瓶颈、开发新一代高性能钛合金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与广阔的工程应用前景。
一、热处理原理与钛合金相变行为基础
钛合金热处理的核心物理基础在于其丰富的固态相变行为。纯钛在 882∘C 发生 α (密排六方)向 β (体心立方)的同素异构转变。合金元素的加入显著改变相变温度( β 转变点)并拓宽相变区间,同时影响各相的稳定性、形貌及亚结构。热处理通过控制合金在相变点附近的加热、保温和冷却过程,驱动 ∝ 、 β 相的溶解、析出、长大及形态转变。关键的相变包括:从β相区快冷抑制扩散型相变形成亚稳β相或非扩散切变形成针状马氏体∝ ’相;在 α+β 两相区加热保温实现 ∝ 相的球化与粗化;时效处理促使亚稳 β 相分解析出细小的次生 α 相。深刻理解特定合金体系的相图特征、相变热力学与动力学是工艺设计与优化的先决条件,决定了最终能否获得目标组织架构。
二、温度参数对显微组织演化的决定性影响
热处理温度是调控钛合金显微组织形态与相组成的关键变量。加热温度的选择主要基于目标组织的设计需求:在β单相区以上进行固溶处理(β退火),旨在获得原始的 β 晶粒轮廓,其晶粒尺寸对后续冷却相变产物具有遗传性影响,粗大的 β 晶粒往往导致粗大的魏氏组织集束,损害韧性;在 α+β 两相区上部进行固溶处理,主要目的在于控制初生 ∝ 相的含量、尺寸及形态(等轴状或片层状),同时保留足够量的亚稳 β 相用于后续分解;而在 α+β 两相区下部较低温度保温则主要用于促进等轴 ∝ 相的球化与粗化行为。保温时间则需匹配温度选择,以确保温度场均匀及相变达到准平衡态。温度窗口的精确设定是实现组织精细调控的首要步骤与核心环节。
三、冷却速率在组织形态调控中的核心作用
冷却速率作为热处理工艺链中最为活跃的变量,对亚稳相形成及组织形貌具有极其显著的调控作用。从 β 相区冷却时,不同的冷速路径可引导组织走向迥异的演化方向:如极为缓慢的炉冷速率通常诱发 ∝ 相沿原始β晶界以连续或网篮状形核并向晶内生长,形成粗大的片层魏氏组织;相对适中的空冷速率则有利于形成交织的网篮状结构或细小的集束;而强烈的淬火(水淬、油淬)则强力抑制 ∝ 相扩散析出,倾向于通过切变机制形成非平衡的马氏体 ∝ ’相或保留为过饱和的亚稳 β 相。在 α+β 两相区处理后冷却时,冷速主要影响次生 ∝ 相的析出尺度、分布密度与界面特性。因此,冷却介质(炉内惰性气体、静态空气、强制风冷、油、水)及方式的选择是实现特定组织形态(粗片层、细片层、网篮状、双态、近片层或全片层)
的核心工艺杠杆。
四、循环热处理诱导组织超细化新途径
突破传统连续冷却的局限,循环热处理作为一种非平衡态组织调控的新兴技术手段展现出独特优势。其典型工艺路径是在 α+β 两相区设定温度区间内进行多次快速反复加热与冷却循环。每一次热循环均驱动相界面发生局部重熔与再析出过程,通过反复的形核竞争机制,促使粗大的片层状∝ 相显著碎化,并诱导晶内形成极高密度的亚晶界及位错缠结结构。这种高度重复的相变-再结晶耦合作用,能够有效突破扩散控制的组织粗化限制,最终可获得显著细化的等轴 ∝ 晶粒与弥散分布的次生 α 相,为同时提升钛合金强韧性提供了极具潜力的工艺解决方案,尤其适用于难以通过常规热机械处理实现细化的近 ∝ 型及部分 α+β 型合金体系。
五、复合热处理与表面改性协同效应
为满足极端复杂服役工况对材料表面与心部性能提出的差异化、一体化要求,热处理工艺常与先进的表面工程技术相结合构成复合处理策略。例如,在优化的整体热处理赋予基体强韧匹配的组织基础之上,叠加渗氮、渗氧、激光表面合金化、物理气相沉积耐磨涂层等表面改性技术,可在近表面区域形成梯度硬化层或功能性涂层。此过程必须审慎考量表面处理所引入的高温热输入或化学环境对基体已形成的精细亚稳组织结构(如时效析出状态、亚稳β相稳定性)可能产生的回火软化、过时效或相组成改变等退化效应。因此,协同优化整体热处理与后续表面处理的工艺参数序列,对于实现钛合金构件“韧心硬表”的理想性能配置、同步提升其整体承载能力与表面耐磨耐蚀耐疲劳特性至关重要。
结论
钛合金的综合性能表现从根本上由其微观组织结构决定,而热处理工艺是实现组织精确设计与性能剪裁的核心技术途径。本研究表明,通过深入把握钛合金相变的内在规律,精准协调固溶温度窗口、保温持续时间及冷却速率梯度等核心工艺参数,能够有效调控初生 ∝ 相、次生 ∝ 相及 β 转变组织的形态特征(等轴、片层、网篮)、尺寸分布及相对比例。特别是循环热处理技术为突破传统组织细化瓶颈提供了新思路,而热处理与表面改性技术的协同优化则是实现构件性能一体化提升的关键策略。随着计算材料学、原位表征技术及人工智能在工艺设计中的应用深化,钛合金热处理工艺将向着数字化、智能化、定制化方向持续发展,为其在高端装备制造领域的更广泛应用奠定坚实的科学与技术基础。
参考文献:
[1]杨柳,于辉,王占瑞,等.热处理工艺对Ti-555 装甲钛合金微观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24,45(11):93-100.
[2]孙鹏,孙瑞琦,王伟龙,等.热处理工艺对近 ∝ 钛合金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与冶金学报,2021,20(03):217-222.
[3]冉兴,王哲,吕志刚,等.热处理工艺对 ZTC4 钛合金显微组织及性能的影响研究[J].钢铁钒钛,2022,43(01):48-52.
[4]李周波,刘云,刘翔,等.热处理工艺对钛合金油管组织与力学性能的影响[J].热加工工艺,2022,51(16):127-130+134.
[5]张旻,帅美荣,李海斌,等.热处理对不同形变工艺钛合金棒材显微组织与性能的影响[J].材料热处理学报,2022,43(03):35-42.
[6]王浩,胡怡宁,王涛.不同热处理工艺下增材制造 TC17 钛合金组织与摩擦学性能研究[J].中国激光,2024,51(12):127-1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