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从“教本”到“学本”: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学材化”路径与策略

作者

刘芯妍

延边大学 吉林省延边朝鲜族自治州 133002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与意义

1.1.1 新课标驱动下的教材功能转型

《义务教育英语课程标准(2022 年版)》明确将英语课程目标从“语言知识传授”转向“核心素养培养”,要求教材服务于学生语言能力、文化意识、思维品质和学习能力的协同发展。然而,传统“教本”存在内容固化、活动形式单一、评价体系僵化等问题,难以满足学生自主学习与差异化发展需求。在此背景下,教材“学材化”转型成为必然——即从“教师教学工具”转变为“学生学习资源”,突出实践性、互动性与开放性。

1.1.2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实践价值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作为全国主流教材,2024 年修订版在“学材化”转型中具有代表性:内容选择上,新增科学、医疗等领域词汇,融入“中国面条文化”“故宫建筑”等本土元素;活动设计上,以“SectionA(听说)-Section B(读写)-Project(综合实践)”串联技能训练,通过“单元大问题”引导批判性思考;评价体系上,新增“Self-check”与“Reflection”模块支持学生自评。研究其转型特征,可为其他版本教材修订提供参考,推动新课标理念落地。

1.1.3 研究意义

理论层面,本研究整合多学科理论,构建教材“学材化”分析框架,验证“学材化”设计对核心素养的支持作用,填补国内相关系统性研究空白;实践层面,为教师提供“任务链优化”“评价量表重构”等可操作策略,帮助解决教学中活动形式化、评价单一等问题,同时通过强化教材真实语境与跨学科设计,助力“双减”政策下学生学习兴趣与自主能力培养;政策与社会层面,呼应新课标要求,为教材修订与教师发展政策衔接提供依据,推动“五育并举”落地。

1.2 概念界定

1.2.1 “学材化”的内涵

“学材化”是教材从“以教为中心”向“以学为中心”的转型,核心是将教材转化为支持学生自主学习、协作探究与素养发展的综合性资源,具体体现为五个维度:内容选择贴近生活,融入真实语境与跨学科主题;活动设计强调主动参与,通过任务链与项目式学习实现“做中学”;评价体系兼顾形成性与差异化,助力学生监测学习过程;技术融合数字资源,丰富学习体验并支持个性化发展;教育目标聚焦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形成正确价值观与全球视野。

1.2.2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版本特征

该教材以“学生为中心”为核心,采用“Section A-B-Project”三段式架构,整合语言知识、文化意识与技能训练;活动设计注重高阶思维培养,通过角色扮演、信息差任务等促进批判性思考;配套AI助学系统与VR技术,增强学习沉浸感;评价体系融合自评量表与分层任务,形成“教材-技术-社区”协同的动态学习资源体系,推动核心素养落地。

二、理论基础与文献综述

2.1 理论基础

2.1.1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

皮亚杰与维果茨基提出的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是教材“学材化”设计的核心支撑。该理论认为学习是学习者基于已有经验,在真实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与社会互动建构知识的过程,要求教材体现情境性、协作性与意义建构原则。人教版教材通过“购物”“健康饮食”等主题单元,将语言学习融入真实任务;借助“Pair work”“Group work”构建互动空间,通过“单元大问题”(如“How can we protect theenvironment?”)引导深度思考,实现从机械记忆到素养提升的跨越。

2.1.2 二语习得理论

二语习得理论为教材“学材化”设计提供了语言学习规律层面的科学依据,其中Krashen(1985)的输入假说与Long(1983)的互动假说构成了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活动设计的核心理论支撑。输入假说强调,语言习得的关键在于接触大量略高于学习者当前水平(i+1)的可理解性输入。人教版教材通过“分层递进”的任务链设计,将语言输入从Section A的对话文本逐步过渡到Section B的篇章阅读。

2.2 国内外研究述评

现有研究存在三方面不足:一是评价体系研究薄弱,对“Self-check”等工具的有效性缺乏实证;二是技术融合研究“重描述轻实证”,未验证AI、VR对学习效果的实际影响;三是人教版教材特色挖掘不深,未充分结合新课标分析其在高阶思维培养中的创新,制约了“理念-实践”转化效率。

三、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学材化”特征文本分析

3.1 教材结构分析

3.1.1 单元模块设计的“学材化”逻

教材以主题统领单元,“Section A-B-Project”三段式模块体现渐进性原则:Section A通过对话与支架活动激活经验,符合“i+1”输入理论;Section B以结构化语篇为核心,构建“输入-加工-输出”链条,语法学习采用“隐性植入”;Project模块要求小组完成跨学科项目,整合多技能与 21 世纪能力,实现教材功能转型。

3.1.2 任务链的递进性

教材通过“预习→输入→练习→输出”的螺旋式任务链,契合认知规律与二语习得机制。以七年级Unit 6 为例:预习阶段“插图排序”激活知识;输入阶段“听对话填空”提供结构化语言;练习阶段“同伴饮食调查”促进互动修正;输出阶段“调查报告撰写”推动创造性表达,实现从语言技能到高阶思维的提升。

3.2 内容选择特征

3.2.1 话题真实性

教材话题涵盖“个人兴趣”“校园生活”“社会热点”:“个人兴趣”维度结合青春期健康需求,提升学习动机;“校园生活”维度通过“班级公约设计”培养语用能力;“社会热点”维度引入“智能豆浆机使用”等语料,呼应课标要求。

3.2.2 语言输入

教材通过多模态语料与跨学科整合构建认知支架:多模态方面,融合文本、图表、音频(如七年级Unit 5 用电视节目表教授条件句);跨学科方面,将英语与STEM结合(如七年级Unit 3“垃圾分类系统设计”,需阅读英文说明、绘制图纸、计算效率),实现知识联动。

3.2.3 文化意识

教材构建“中国文化+全球视野”培养模型:中国文化通过“隐性植入”与“显性表达”(如“中国面条文化”专栏)渗透;全球视野培养通过对比任务,引导学生理解文化背后的价值观差异,培养跨文化素养。

3.3 活动设计特征

3.3.1 互动性活动

教材通过小组任务与角色扮演构建协作生态:小组任务要求分工合作,将语言训练嵌入社交场景;角色扮演从“剧本跟读”转向“观点交锋”,促进语用能力与批判性思维发展,符合社会文化理论中的“意义协商”理念。

3.3.2 批判性思维任务

教材以“大问题-问题链-项目式学习”培养高阶思维:单元大问题统领学习;问题链从基础层到创造层逐层递进;项目式学习需结合科学实验、数学计算与英语写作,实现思维能力提升。

3.3.3 自主学习支持

教材通过“策略提示+数字资源”助力自主学习:“Study Tips”板块渗透学习策略;二维码链接音频、APP分级阅读与互动练习,形成“听读结合、学练一体”的智能化学习闭环,突破传统教材局限。

四、教材“学材化”的现有问题

4.1 活动形式化

部分任务因课时压缩与教师能力不足被降维:如“饮食偏好调查”简化为“齐读对话”,“健康饮品指南”项目由教师替代核心环节;任务指令限制创造性(如强制使用固定句型),导致学生“表演性学习”,违背建构主义理念。

4.2 评价单一性

形成性评价工具使用率低,教师依赖单元测试;评价标准模糊(如“优秀/良好”缺乏具体指标),且受中考影响,聚焦“可量化指标”,忽视“学习策略”“文化意识”等素养,导致“高分低能”。

4.3 技术融合不足

数字资源使用率低,教师缺乏技术整合培训;资源与教材任务脱节,且城乡使用率差异大,加剧教育不均衡。

五、教材“学材化”的优化路径

5.1 增强任务真实性

以“逆向设计”升级任务链,将碎片化活动整合为系统性项目,如将“饮食调查”升级为“校园食堂改进调研”,涵盖问卷、分析、方案撰写;用开放性问题替代固定句型任务,配套“问题分解表”降低认知负荷。

构建“语境浸润—问题驱动”的任务生态系统,任务设计需突破“语言操练”的局限,通过“真实语境嵌入”与“高阶问题驱动”,培养学生在复杂情境中的语言运用能力。

5.1.1.任务链升级:以“逆向设计”理论为指导,从“预期成果”倒推任务设计,从“碎片化活动”到“系统性项目”

5.1.2 开放性问题

从“句型模仿”到“批判性思考”。例如用“How can we...?”类问题替代固定句型任务。并提供“问题分解表”,帮助学生将宏观问题拆解为“现状分析—目标设定—行动计划”等子任务,降低认知负荷。

5.2 完善评价机制

为落实“以评促学”理念,教材通过评价工具创新与差异化设计实现评价的育人功能。在形成性评价工具优化方面,Self-check自评量表突破传统“语言知识”单一维度,新增“创意表达”与“文化意识”双重指标:前者通过“能否用比喻描述食物口感?”等问题引导学生关注语言艺术性,后者借助“能否对比中西饮食礼仪?”等任务深化文化认知,配套的“优秀范例库”为自评提供可视化标杆。档案袋评价则完整记录学生Project任务的全过程,包括初稿、修改稿、终稿的迭代轨迹,同伴互评记录与教师指导,最终生成“能力发展轨迹图”,使评价成为反思学习的镜子。

在差异化评价设计层面,教材构建“分层任务+弹性作业”双轨机制:分层任务严格遵循“最近发展区”理论,设置三级任务阶梯——基础层聚焦语言模仿,进阶层强调情境迁移,挑战层激发创新表达;弹性作业则通过线上平台智能推送,为发音薄弱者定向发送跟读测评任务,实现“千人千面”的个性化学习路径。这种“评价-反馈-改进”的闭环设计,使评价从“判断对错的标尺”转变为“促进成长的阶梯”。

5.3 拓展学材资源

5.3.1 数字资源整合

AI助学系统升级,增加“语音识别纠音”功能,实时标注发音问题;开发“即时写作反馈”模块,运用NLP技术分析语法错误并给出修改建议。

VR应用场景,模拟“超市购物”“机场问路”等情景,通过沉浸式体验提升语用能力。

5.3.2 社区资源联动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通过深化社区资源联动,构建了“校企合作-家校共育”的立体化实践网络。在家校共育层面,教材配套“家庭任务包”,包含活动安排,家长通过专属APP实时反馈任务执行情况,形成“课堂学习-家庭实践-社区应用”的完整闭环,使教材真正成为连接校园知识与社会生活的纽带。

5.4 提升教师“学材化”实施能力

为破解教师实施“学材化”转型的能力瓶颈,教材体系通过“系统性赋能”与“政策激励”双轮驱动教师专业发展。在培训体系层面,构建从“知识灌输”到“能力建构”的进阶模式。同时,建立跨校教研共同体,定期开展“学材化”案例研讨,形成“设计-实践-反思”的闭环成长机制。

在政策支持层面,通过制度创新激发教师内驱力。将“学材化”实施能力纳入教师考核体系,使教师从“教材执行者”转向“课程开发者”;设立“教材二次开发”专项基金,资助教师编写校本学材;建立“学材化教学”示范校评选机制,通过区域公开课、教学成果展等活动,将优秀实践辐射至全省,形成“先行校引领-普通校跟进-薄弱校帮扶”的梯队发展格局。这种“培训-评价-激励”一体化设计,有效推动了教师教学能力的结构性提升。

六、结论与展望

教材在“学材化”转型过程中已取得显著成效,但其深化实施仍面临多重挑战。优化教材“学材化”实践需构建“教材-教学-评价”一体化生态。任务设计层面,需通过“问题链升级”强化开放性,并融入STEM元素提升跨学科性。评价体系层面,需细化形成性工具的操作标准,同时推广分层任务与弹性作业,实现“评价即学习”。生态构建层面,需打通教材、技术、社区资源壁垒,例如通过校企合作开发“职业体验”单元,或设计“家庭任务链”,形成“教-学-评”的闭环系统。唯有如此,教材方能真正从“知识载体”转型为“素养发展支架”。

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的“学材化”转型需在动态优化、技术赋能、教师成长与课程融合四大维度持续突破,以构建适应智能时代的教育新生态。首先,教材修订机制亟需从“静态文本”转向“动态进化”,通过嵌入学习行为追踪代码,实时采集学生互动数据,结合自然语言处理技术分析口语输出复杂度,形成“使用-反馈-修订”闭环。其次,AI技术为破解“统一教材”与“个性化需求”矛盾提供可能,通过构建学习者模型,可生成自适应学习路径。教师“学材化”素养提升需超越碎片化培训,建立“能力标准-实践平台-反思工具”一体化体系。最后,跨学科主题学习深化需突破“学科拼盘”困境,以“真实问题”为锚点构建案例库,整合其它学科知识,并配套跨学科评价量表,推动核心素养从“理念宣言”转化为“课堂实践”。这一转型不仅关乎教材形态革新,更将重塑“教”与“学”的关系,使教材成为连接知识、技术与人发展的“动态生命体”。

参考文献:

[1]曹宗清,谢兰兰,张小宇,等. 初中英语新旧教材语言复杂度对比分析——以人教版七年级上册为例[J].北京教育学院学报,2025,39(03):53-59.

[2]郭宝仙. 英语教材“学材化”特征及其教学转化[J].课程.教材.教法,2025,45(02):48-54.

[3]刘倩,周祁林. 义务教育英语教材编写现状的分析与思考——以人教版英语教材为例[J].海外英语,2022,(07):161-162.

[4]李会芹. 关于人教版初中英语教材中的文化因素分析[J].英语广场,2021,(15):130-133.

[5]段城. 英语教科书“学材化”研究综述[J].国际公关,2019,(09):257+259.

[6]张书献. 学本教育应致力培养核心素养[J].基础教育参考,2018,(14):44-46.

【作者简介】姓名:刘芯妍,性别:女,籍贯:辽宁省绥中县,出生年月:2002 年 5 月,学历:在读硕士,职称:无,专业或研究方向:教育学,单位全称:,单位所在省市邮编:,课题基金: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