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高中数学概念教学中情境创设的实效性研究

作者

蔡剑

湖南省醴陵市第二中学 412200

引言

高中数学概念具有高度抽象性与逻辑严密性,如函数、向量、概率等核心概念的教学常面临"教师难讲清、学生难理解"的困境。传统讲授式教学往往陷入"定义-例题-练习"的机械循环,导致学生仅能机械记忆概念表述,却无法把握其内涵与外延。情境创设作为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重要实践路径,通过将抽象概念与具体情境相结合,为学生搭建从已知到未知的认知桥梁。

一、情境创设的理论基础与教学价值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在于强调学习者并非被动接受知识,而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主动探索与意义建构实现认知发展。弗赖登塔尔的"数学化"思想进一步揭示了数学学习的本质路径:学习者需先经历"水平数学化"——从现实问题中抽象出数学对象,再完成"垂直数学化"——在数学体系内进行逻辑推演与概念深化。以"集合"概念教学为例,传统讲授常直接给出集合的定义与符号表示,学生易将集合简化为"花括号包裹的元素",而忽视其本质特征。若创设"班级图书角分类整理"情境,教师可准备文学类、科普类、艺术类三类书籍,分别用红、蓝、绿三色标签标注。引导学生观察:每类标签对应哪些书籍?同一本书是否可能被贴两种标签?标签的排列顺序是否影响分类结果?通过这些具体操作,学生能直观感知集合中元素的"确定性"(标签明确对应书籍)、"互异性"(一本书仅属一类)与"无序性"(标签排列顺序不影响集合本质)。这种从生活经验出发的情境设计,将抽象概念转化为可触摸、可操作的认知对象,帮助学生跨越从具体到抽象的思维鸿沟,真正理解集合作为"确定对象整体"的数学内涵。

二、生活化情境:让抽象概念"落地生根"

人教 A 版教材始终倡导将数学知识镶嵌于生活情境之中,这为概率教学提供了鲜活的实践土壤。在"概率初步"单元中,教师可巧妙设计"校园美食节摊位选择"的动态情境:初始阶段设置奶茶、煎饼、关东煮三个摊位,通过前期调研呈现真实的选择比例数据—— 30% 的学生倾向奶茶, 50% 选择煎饼, 20% 青睐关东煮。此时引导学生思考:"若随机选择一位同学,他选中煎饼摊位的可能性有多大?"学生通过观察数据分布,能直观感受到概率是对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量化描述,而非抽象的数学符号。

当学生初步掌握概率计算后,情境可升级为动态调整模式:新增蛋糕摊位并告知其吸引 15% 的学生,同时保持总选择比例为 100‰ 。此时教师抛出关键问题:"其他摊位的比例应如何重新分配?"学生通过小组讨论会发现,原摊位的比例需按比例缩减以腾出 15% 的空间,这一过程恰好印证了概率的归一性特征——所有可能事件的概率之和恒为 1。这种从静态到动态的情境延伸,不仅帮助学生理解概率的基本性质,更培养了他们根据条件变化灵活调整认知框架的能力,使概率概念从课本定义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思维工具,真正实现"数学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的教育理念。

三、问题化情境:在认知冲突中深化理解

人教 A 版教材注重通过问题驱动引导学生经历数学概念的生成过程,在"对数函数"教学中,"细胞分裂问题"的情境设计正是这一理念的生动体现。教师可先呈现真实情境:某种生物细胞每 24 小时分裂一次,初始数量为 1 个,每次分裂后数量翻倍。随后抛出第一个问题:"经过 x 天后细胞总数 y 如何表示?"学生通过观察分裂规律( ),能自主归纳出指数函数关系 y=2∧x ,初步感知指数增长的特征。

当学生沉浸于成功建立模型的喜悦时,教师突然抛出第二个问题:"若已知细胞总数为 1024 个,需要分裂多少天?"此时学生尝试用逆向思维求解:1024 是2 的几次方?虽然能通过连续乘法或记忆 2 的幂次得出 x=10 ,但当数据变为更大的数(如 32768)时,传统方法便显得低效甚至不可行。这种"认知冲突"恰好击中学生思维痛点,使其深刻体会到"已知底数和幂值求指数"的运算需求,从而自然萌发"是否有更便捷的运算工具"的探究欲望。

这种"情境-问题-冲突-需求"的链式设计,不仅将抽象的对数概念转化为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在需要,更通过"指数函数与对数函数的互逆关系"的隐性渗透,帮助学生构建完整的函数认知体系,完美契合人教 A 版教材"从具体到抽象、从特殊到一般"的探究式编写逻辑。

四、跨学科情境:构建数学认知的立体网络

人教 A 版教材强调学科间的内在联系,在"向量"概念教学中,物理学科的"力的合成"情境为数学抽象提供了生动载体。教师可设计实验情境:准备两个弹簧测力计,让学生分别沿不同方向拉扯固定在黑板上的橡皮筋,记录两个分力的大小(如 3N、4N)与方向(如东偏北 30 、西偏南 45 ),用带箭头的线段直观表示这两个分力。随后引导学生运用平行四边形法则,通过尺规作图求出合力的大小与方向,并与直接测量结果对比验证。

当学生观察到"两个分力与合力构成闭合三角形"的规律时,教师可追问:"若改变分力方向,合力如何变化?"学生通过动态调整分力角度,发现合力大小在两分力同向时最大、反向时最小,方向始终介于两分力之间。这一过程不仅揭示了向量加法的几何意义,更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工具(向量)对物理现象(力的合成)的精准描述能力。

进一步延伸情境:若将分力方向用角度坐标表示,如何用数学语言刻画向量?此时引入坐标系,将向量的几何表示转化为代数形式(如分力可表示为(3cos30°, ,3sin30 )),自然过渡到向量坐标运算的教学。这种跨学科情境设计,使学生在解决物理问题的过程中主动建构向量概念,深刻理解数学作为"描述自然规律的语言"的本质,实现从"物理现象"到"数学模型"的思维跨越。

五、技术赋能情境:打造沉浸式学习体验

现代教育技术为数学概念教学带来新活力,在“空间几何体”单元中,3D 建模软件让几何探究从静态走向动态交互。以“圆柱侧面积”教学为例,传统教具视角固定,学生难全面感知圆柱结构。3D 软件可实时旋转圆柱体,助学生理解其立体特征;还能剖切展开,动态呈现侧面从曲面到平面的转化,让学生自然领悟“化曲为直”思想。这种技术赋能的情境创设,突破二维与三维认知壁垒,与人教 A 版教材探究路径高度契合。学生可自主调整参数,观察变化、提炼猜想、逻辑推导,形成严谨结论,使几何学习变被动为主动,实现“做数学”的教育目标。

结束语:情境创设不是教学形式的简单装饰,而是深化概念理解、培养数学素养的重要路径。通过生活化情境的亲切感、问题化情境的挑战性、跨学科情境的拓展性以及技术赋能情境的交互性,抽象的数学概念能真正"活"起来。教师在实践中需注意:情境设计要紧扣概念本质,避免"为情境而情境";要关注学生的认知起点,确保情境难度适中;要注重情境的延续性,形成"情境链"支撑整个单元学习。唯有如此,情境创设才能从教学技巧升华为教育智慧,为学生的数学认知发展注入持久动力。

参考文献:

[1]吕秀玲.高中数学教学中的情境创设及运用[J].问答与导学,2022(23):44-47.

[2]郭丽.高中数学概念教学情景的创设探究实践[J].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教育科学,20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