鞍本地区南缘活龙寨铁矿地质特征与地质演化模型构建
李刚 王嘉欣
辽宁省第十地质大队有限责任公司 辽宁抚顺 113000; 抚顺辰星土地规划勘测有限公司 辽宁抚顺 113000
引言
“鞍山式”铁矿是前寒武纪硅铁建造(BIFs)中的沉积变质岩型铁矿,储量大、分布广,为全球钢铁产业主要铁矿石来源,在我国探明储量占全国铁矿总量的 50% 以上,其中鞍山-本溪地区占全国同类型资源量的 40% 。
20 世纪 50-60 年代,研究集中于矿床类型及富矿成因;70-80 年代扩展至矿区构造、地球物理化学特征、成岩成矿年龄及含铁岩系原始地层恢复;90 年代后转向矿体深部特征、成矿模型、三维建模及岩石流变学等领域。
活龙寨铁矿位于鞍本矿集区鞍山矿集区南缘,前人曾推测其为大型矿床但缺乏详述。作者经多年勘查,将其资源量从近 4000 万吨提升至近 2 亿吨,确认为大型矿床,亦是大峪沟岩组首个大型铁矿床。本文从地质特征入手,结合区域成矿背景构建地质演化模型。
1 区域成矿背景
活龙寨铁矿地处鞍本矿集区鞍山矿集区南缘,北部有东鞍山-西鞍山、大孤山等大型-特大型铁矿床。构造上位于鞍山太古宙古陆核内部,北接绥中-北镇隆起(新太古代陆缘岩浆弧),分界为北北东向郯庐断裂北延部分——二界沟活动断裂带和浑河活动断裂带;北缘与辽吉古元古代断裂谷相交,接触带被北东向寒岭-偏岭断裂、北东向马蹄形辽阳断裂及近东西向太子河盆地南缘断裂分割。
地层包括太古界鞍山群大峪沟岩组(Ar3d)、樱桃园岩组(Ar3y),下元古界辽河群浪子山岩组(Pt1l)、里尔峪岩组(Pt1lr),青白口系钓鱼台组(Pt31d)、南芬组(Pt31n)、桥头组(Pt32q),及少量震旦系康家组。岩浆岩按时代分为太古代和中生代花岗侵入岩,太古代花岗侵入岩分布最广。
2 矿床地质特征
2.1 地层
出露地层以太古界鞍山群大峪沟岩组(Ar3d)为主,岩石组合为绿泥石英片岩、斜长角闪岩、变粒岩、磁铁石英岩(磁铁贫矿)及少量石英岩。
绿泥石英片岩呈灰绿色,片状粒状变晶结构,片状构造,含绿泥石( 20% )、石英 65% )、斜长石 (15%) ),分布于矿区南北两侧;斜长角闪岩为灰绿色-灰黑色,半自形粒状结构,块状构造,由角闪石( 55% )、黑云母( 8% )、斜长石( 35% )及不透明矿物( 3% )组成,原岩为基性火山岩-玄武岩,分布于矿床中部;变粒岩呈黑色-浅灰白色,中细粒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含黑云母( 5% )、角闪石 (5%)% )、普通辉石( 15% )、石英 (15%) )、斜长石( 60% ),可细分黑云透闪斜长变粒岩等,分布于矿区西侧;磁铁石英岩(磁铁贫矿)为含矿体层,层状或透镜状,灰色-灰黑色,粒状变晶结构,条带状-块状构造,含角闪石 (8% )、辉石 25% )、石英( 8% )、磁铁矿( 59% ),及少量半假象赤铁矿和赤铁矿;石英岩为乳白色,粒状变晶结构,块状构造,含石英 99% )及少量不透明矿物(1% ),分布于矿区南侧,被第四系覆盖,厚 3-15m ,底部与花岗岩接触,顶部与绿泥石英片岩呈断层接触。
2.2 构造
矿床主构造受寒岭-偏岭断裂南部和辽阳断裂影响,南西部 F10 断层为主要断裂,另有北北东向 F16 和北西向 F1 次级断裂,共同控制矿体呈近东西走向,西部略南弯、东部略北弯,呈平躺反“S”型。
F10 断层为压扭性逆断层,走向近东西,倾向北,倾角约 60∘ ,断面上有擦痕和阶步,向西延伸入花岗岩并造成强烈破坏,控制主矿体东西延伸及向南展布;F16 为左旋压扭性断层,倾向北北东,倾角约 60∘ °,错断岩体和矿体,切穿 F10 断层,形成时间晚于周围地质体,南侧断裂带内有断层泥,两侧多剪节理,部分呈“X”型组合;F1 为顺层挤压逆断层,分布于矿床东侧,倾向北西,倾角约 65∘ ,是花岗岩、绿泥石英片岩与太古界花岗岩的分界,控制矿体向东延伸。
2.3 岩浆岩
花岗岩按侵入时代分为太古代和中生代两期。太古代黑云母花岗岩( $\texttt { \forall } 1 2$ )为深成岩,呈岩基状大面积分布,捕虏太古界大峪沟岩组地层,片麻理发育且与区域地层 Sl 片理一致,岩石呈浅肉红色-灰白色,细粒、不等粒结构,片麻状、条带状构造,主要矿物为长石(钾长石、奥长石)、石英、黑云母( 10% ,片状定向排列),副矿物为磷灰石、磁铁矿,石英具拉长特征。
中生代花岗岩(γ5)为黑云钾长花岗岩类,显肉红色,主要矿物为条纹长石、石英,次为斜长石、黑云母,副矿物有锆石、磷灰石等,呈岩株产出,与太古宇鞍山群变质岩系呈侵入接触。区内另有少量灰黑色闪长岩脉,侵入于花岗岩及各类变质岩中,规模小且产状不一。
2.4 矿体地质特征
全区含 4 个矿带及少量依附主矿带的小矿体,整体东西向延伸约 3km,西部略南弯、东部略北弯呈平躺反“S”型,南北宽约 2km,倾向北,倾角 45- 70∘ ,沿倾向延伸约 1200m, 。
矿体呈似层状赋存于大峪沟岩组,该地层形成时代早于齐大山等特大型铁矿的富矿层位樱桃园岩组,属硅铁质岩石沉积早期岩层,岩石组合由外向内为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与矿体关系密切,弱磁时多指示周边有矿体(矿化体)。
赋矿岩石为条带状磁铁石英岩,条带清晰,以灰黑色为主,偶见黑绿色,品位 20-45% ,无伴生矿物,围岩主要为斜长角闪岩,局部与绿泥石英片岩和花岗岩呈不整合接触。矿体产出稳定,局部受揉皱、断层影响。
依据 1Fe 矿带数据,矿体真厚度有多个高值区,300-630m 处具代表性,集中于-200 至-400m 标高,呈近东西向和近垂直向高值走向;高品位集中区位于 530-830m 区间,分布标高-400 至-200m 左右,东西两侧亦有零星分布但不成规模,总体品位集中区由西向东赋存标高逐渐升高。
2.5 地磁异常特征
磁法测量以 ±1000nT 为异常下限,圈定①- ⑥ 号 6 个近东西向磁异常区,磁场值多在-2000-10000nT,最大值超 20000nT,最小值-8516nT,其中⑥为负异常。
① 号为正异常,由 3 个小型异常组成,扁豆状东西延伸,长约 340m ,宽约 178m ,面积约 0.05km²,极高值 25000nT,对应 1Fe 矿带; ② 号为正异常,扁豆状东西延伸,长约 187m ,宽约 117m,面积约 0.04km2 ,极高值 11165nT,对应 2Fe 矿带; ③ 号为正异常,含两个小型异常,扁豆状东西延伸,长约 242m,宽约 160m,面积约 0.09km2 ,极高值 2000lnT ,对应 3Fe
带; ④ 号为正异常,扁豆状东西延伸,长约 508m,宽约 163m ,面积约 0.08km2 ,极高值 18794nT ,对应 4Fe 矿带; ⑤ 号为正异常,扁豆状东西延伸,长约 639m,宽约 90m,面积约 0.11km2 ,极高值 20100nT,对应 1Fe 矿带; ⑥ 号为负异常,形态复杂,分布于矿区北东侧,长约 210m,宽约 180m,面积约 0.06km2 ,极高值-3000nT,由零散小矿体和居民建筑物引起。
2.6 地球化学特征
采集 14 件化学全分析样品(12 件矿体、2 件矿化体),显示铁矿石主要成分为 FezO3 和 SiOz ,二者之和 67.0485.16% ,平均 73.78% ,呈此消彼长趋势;FeO 平均含量 17.27% ,表明存在赤铁贫 ①2 ;其他成分含量低。
该区铁矿石 Fe2O3 、 SiOz 、FeO 含量高,MgO、CaO、 TiOz 、 Al2O3 含量低,Al/( Al+Fe+Mn )比值极低,与岩浆成因内生铁矿和陆缘沉积铁矿有本质区别,推测为热水成因,与任立国等提出的太古宙条带状硅铁建造与现代海底扩张带(或洋中脊)火山喷气或热水成因矿床特征一致。
2.7 富铁矿体问题讨论
国际认为富矿体形成与表生风化淋滤有关;国内认为“鞍山式”铁矿富矿与深成流体相关,主要为混合岩化热液交代及重结晶,少量为火山矿浆变质、海底喷流富 ∣⇑∗ -变质等。
活龙寨铁矿富矿体早期被提及,作者经多年工作,在全区约 7000 件样品中,品位 >45% 的占 1% ,>50% 的不足 0.5% ,最高 58.61% ,此类样品多分布于中生代酸性岩浆侵入的小型断裂面附近,与刘陆山等“中生代花岗岩可能参与部分矿区富铁矿形成”观点一致。矿石呈钢灰偏黑色,含少量细脉石英条纹且不规则穿插矿体,推断富铁矿与热液交代及重结晶有关,区内有成富矿体潜力,但规模有限。
3 地质演化模型构建
鞍本地区太古代含铁岩系形成前经历漫长复杂地质演化,含铁岩系不整合于早期陆壳基底之上。古-中太古代,硅铝质古陆核形成,大陆地壳进入分异增生阶段,海底火山活动强烈,堆积巨厚基性、中酸性火山岩夹硅铁质岩和泥质沉积岩,奠定活龙寨铁矿雏形。
新太古代中晚期,古陆核发生活化重熔,中酸性岩浆大规模上侵,火山喷发堆积物质破碎,含铁建造岩系以大小不等包体状和孤岛状赋存于花岗质岩石中。此时活龙寨铁矿床中酸性花岗质岩大面积侵入并溢出地表,搅动早期捕虏地块使之反转、变形,在高温和动力作用下形成角闪岩、变粒岩、片岩(片麻岩)及少量石英岩为主的变质岩系。
新太古代末期,受鞍山运动影响,矿床中酸性花岗质岩持续溢出,
区北侧浅部向南与南侧深部向北的力持续作用,变质区域扩大、程度加强,形成以东西走向为主、北北东和北西向断层为辅的构造格局,矿床主格架基本形成。
随后进入漫长下降及再沉积阶段,燕山期受构造运动影响,局部花岗岩再次侵入,以高钾钾长石花岗岩为主,对矿床起轻微破坏作用。
4 总结
活龙寨铁矿位于鞍本矿集区鞍山矿集区南缘,为典型“鞍山式”铁矿床,地层沉积于古-中太古代,后期中酸性花岗质岩大面积侵入,搅动早期捕虏地块使之反转、变形,至新太古代末期形成现有格架。
矿体赋存于太古界鞍山群大峪沟岩组,受寒岭-偏岭断裂和辽阳断裂影响,呈近东西向延伸,北倾,倾角 45-70∘ ,岩石组合由外向内为绿泥石英片岩+变粒岩+斜长角闪岩+磁铁石英岩,斜长角闪岩与矿体关系密切。地磁异常以正异常为主,与矿体分布一致;化学特征上,主要成分为 Fe2O3 和 SiOz ,呈此消彼长趋势。区内有成富矿体潜力,但规模较小。
参考文献
[1]辽宁省地质勘查院。辽宁省区域地质志[R].北京:地质出版社,2017.
[2]任立国,王希军,徐丽丽,等。地区太古宙条带状硅铁建造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J].地质与资源,2014,23(01):62-67.
[3]施继锡,李本超。根据鞍本地区包裹体研究试论弓长岭磁铁富矿的成因[J].地球化学,1980(1):43-53.
[4]刘陆山,付海涛,刘忠元,等。鞍山-本溪地区富铁矿分布规律及成因探讨[J].地质与资源,2015,24(04):341-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