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旅融合视域下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旅电商创新发展模式与路径研究
胡籍尹
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
一、绪论
1.1 研究背景
自 2018 年文化和旅游部正式组建以来,文旅融合已上升至国家战略层面,进入快速发展新阶段。这一深度融合不仅是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提升文化软实力的关键路径,也顺应了新时代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具有显著的社会与经济意义[1]。在此背景下,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作为国家区域协调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明确提出共建“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致力于打造兼具国际水准、中国气质与巴蜀特色的世界级文旅目的地,为区域文旅产业带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2]。
伴随后疫情时代数字经济的蓬勃兴起,数字文旅电商迅速崛起,逐步突破传统“票务+酒店”电商模式的局限,转向以内容为核心、体验为导向的新型业态,全面覆盖“吃住行游购娱”消费链条[3]。5G、大数据、人工智能、虚拟现实等新一代信息技术的广泛应用,为数字文旅电商提供了强大支撑,极大丰富了其表现形式与功能维度[4]。与此同时,消费者行为也发生显著变化,线上预订、直播“种草”、云端体验等新习惯逐渐形成,体现出对“体验先行、线上下单”模式的高度认同,进一步推动了数字文旅电商在成渝地区的创新与实践。本研究旨在探索数字文旅电商推动成渝双城经济圈发展的创新路径,在理论层面可丰富产业融合与区域协同理论,提供重要实证依据[5];在实践层面,则为区域文旅高质量发展提供可操作的商业模式与政策参考,助力“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建设与双城经济圈国际影响力提升[6]。
二、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旅电商发展现状分析
成渝双城经济圈坐拥得天独厚的文旅资源,为数字文旅电商发展奠定坚实基础。区域内集聚三星堆遗址、金沙遗址、大足石刻等世界级文化遗产,承载深厚历史艺术价值;长江三峡、武隆喀斯特等自然奇观展现壮丽风光,加之熊猫、川菜、火锅、川剧等高知名度文化 IP,共同构成数字内容创作与文创电商开发的丰富素材库[7]。
作为核心城市,成都与重庆文旅产业成果显著,2024 年上半年,重庆接待游客 1.5 亿人次、创收超 1800 亿元,成都接待游客 1.2 亿人次、收入逾 500 亿元,庞大客源与活跃消费市场,为数字文旅电商提供稳定流量与变现支撑[8]。目前,区域已形成覆盖景区运营、旅行社、酒店、演艺及文创开发的完整文旅产业链,且成都、重庆作为国家级中心城市,数字基建水平居西部前列,为产业发展提供技术与人才保障[9]。
从发展条件看,区域兼具多重优势:政策层面,依托“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双重国家战略,获财政、土地、人才等政策倾斜[2];市场层面,超 1 亿人口构成西部最大消费市场,市民对数字消费接受度高[10];产业层面,成都游戏动漫、软件产业与重庆物联网、智能制造产业协同,提供技术人才支撑。同时,发展机遇凸显:元宇宙、AR/VR 等新技术推动文旅体验革新[11],后疫情时代消费升级催生个性化需求[12],叠加国家文旅数字化转型政策支持,为数字文旅电商创新发展创造良好环境。
三、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旅电商创新发展模式构建与分析
3.1 内容引流与体验转化模式
该模式以优质数字内容为核心驱动力,通过多渠道传播吸引用户关注,依托沉浸式体验强化用户感知,最终实现流量向消费的转化[13]。内容创作阶段,充分结合短视频、直播、图文等形式挖掘成渝文旅特色:短视频凭借简洁生动的特质快速吸引用户目光,直播以实时互动性营造“身临其境”感,小红书等平台的图文内容则有效激发用户探索欲。体验互动环节是转化关键,VR/AR 技术的应用打造了“云游览”“云看展”等沉浸式场景[14],直播实时互动既增强用户临场感,也为其提供准确信息以提振出行信心。电商转化环节通过在内容页面或直播中嵌入购物链接,实现“所见即所购”,缩短消费决策周期,转化产品涵盖文创、土特产、酒店预订、旅游线路等多元品类。“8D 魔幻重庆”的抖音走红是典型案例。创作者聚焦轻轨穿楼、立体立交桥等独特城市风貌,相关短视频播放量数以亿计, a8D 魔幻重庆”话题累计播放超 100 亿次[15]。数据显示,短视频引流带动重庆旅游人数同比增长 50%以上,相关文创线上销售额增长 3 倍。
3.2 文化 IP 赋能与文创电商模式
此模式以挖掘成渝文化 IP 为核心,通过 IP 萃取、产品设计、品牌营销及全渠道销售,实现文化价值向商业价值的转化[16]。IP 挖掘阶段,深度提炼巴蜀文化、三国文化、熊猫文化等资源中的符号与故事,为文创开发奠定内核;产品设计环节注重文化元素与现代审美、实用功能结合,如太阳神鸟图案笔记本、川剧脸谱服饰,乃至 NFT 数字艺术品,兼顾实用性与收藏价值。品牌故事营销为产品注入情感内核,通过电商详情页、社交媒体传递产品背后的文化故事,提升文化溢价[17];销售端则依托博物馆天猫旗舰店、自有小程序、跨境电商等渠道,既借助天猫流量触达大众,也通过小程序增强用户粘性,更推动文创产品走向国际。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文创”天猫店颇具代表性,以“太阳神鸟”为核心 IP 开发上千款产品[18]。其中,“双耳面具杯”融合青铜面具造型,“太阳神鸟首饰”以精湛工艺还原文化符号,依托天猫平台年销售额逾千万,成为博物馆文创标杆。
3.3 智慧平台与一站式服务模式
该模式以区域性智慧文旅平台为载体,整合文旅资源、提供智能服务并实现交易闭环[19]。平台搭建可采用“政府主导”或“巨头合作”双路径:政府主导的“巴蜀通”平台能统筹资源、统一政策,与携程、飞猪合作的“成渝文旅旗舰馆”则可借助成熟技术与用户基础快速破圈。资源整合层面,全面接入两地景区、酒店、交通等资源,实现数据一体化与产品标准化;智能服务依托大数据与 AI 技术,通过分析用户行为提供行程规划、个性化推荐、AI 导游等服务;交易闭环则覆盖预订、支付、售后全流程,保障用户体验。“巴蜀通”文旅平台已落地实践,接入两地知名景区、酒店及特色餐厅,用户可查询景区信息、预订门票与住宿,还能通过平台预订交通票务,真正实现“一站式”文旅服务[20]。
3.4 区域协同与主题廊道模式
作为适配成渝“双核”特征的高级模式,该模式打破行政区划限制,以主题文旅廊道为纽带,推动线上线下资源深度协同[2]。主题设计上,规划“长江三峡生态廊道”“巴蜀石窟艺术走廊”“长征红色记忆走廊”“川渝美食寻味之旅”等线路,串联跨区域特色资源。产品开发围绕廊道打造“一程多站”线路与联票套餐,如整合成都锦里、重庆磁器口的文旅产品;品牌营销则以“成渝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统一形象,通过联合推介会、社交媒体推广提升影响力。川渝“高铁游”系列产品成效显著,依托成渝高铁“一小时经济圈”,推出“萌宠美食之旅”等线路,将成都看熊猫与重庆品火锅结合,实现两地资源互补,游客量逐年递增。
四、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旅电商发展存在的问题
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旅电商发展面临三重核心问题。其一,区域协同机制不畅,“双核”联动不足。因分属不同行政区域,两地缺乏统一协调机构与顶层设计[2],规划制定侧重自身利益,导致资源配置失衡;文旅数据分散于多主体,无统一共享平台与标准,联合营销缺机制、少资金,跨区域项目利益分配不均易引发纠纷。其二,产品同质化严重,文化与创新双欠缺。多数数字文旅产品停留在“资源数字化”浅层,对文化 IP 深度挖掘不足[16],线上展馆仅展示基础信息,未解读文化背景;文创产品因资源相似性盲目跟风,形式单一且缺乏差异;VR/AR 等技术应用多为观赏层面,互动与沉浸感薄弱。其三,复合型人才缺口制约升级。数字文旅电商需“懂文化、通技术、会运营”的复合型人才[9],但高校培养与市场脱节,侧重理论轻实践,企业培训投入不足、晋升机制缺失,难引留优秀人才。
五、研究结论与未来展望
本研究表明,成渝双城经济圈数字文旅电商发展基础坚实且机遇显著:依托世界级文旅资源、庞大产业规模,叠加“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巴蜀文化旅游走廊”双重战略[2],借数字技术与消费变革之力,市场前景广阔。其发展呈“优势与挑战并存”态势,政策、市场、基建构成突出优势,但文旅融合浅、产品同质化、协同不足、人才短缺等问题亟待解决。研究提炼出内容引流、IP 赋能、智慧平台、区域协同四种创新模式[16][17],经实践验证具备可行性,且明确需政府、企业、行业协同突破核心瓶颈。
未来可从四方面深化研究:一是引入定量方法,通过问卷与平台数据分析评估模式效益;二是探索元宇宙、AIGC、区块链等技术应用[11],推动体验升级;三是细化跨区域协同,明确利益分配与数据产权;四是细分用户需求,为 Z 世代、银发族开发个性化产品,兼顾创新与普惠。
参考文献
[1]文化和旅游部.关于推动数字文化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Z].2020.
[2]国家发展改革委.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规划纲要[Z].2021.
[3]李明.后疫情时代数字文旅消费新模式研究[J].旅游学刊,2021,36(4):10-22.
[4]张小红.5G 技术在智慧旅游中的应用研究[J].电子商务,2022,23(1):45-58.
[5]王磊.区域协同视角下文旅产业融合发展机制研究[J].地理研究,2022,41(3):78-91.
[6]赵刚.数字经济时代文旅企业数字化转型路径研究[J].管理世界,2021,37(5):112-125.
[7]陈华.巴蜀文化旅游走廊资源禀赋与开发策略[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3,44(2):67-79.
[8]成都市文化广电旅游局.2024 年上半年成都市旅游业发展报告[R].2024.
[9]重庆市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重庆市数字文旅发展报告(2023)[R].2023.
[10]刘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消费市场特征研究[J].商业经济研究,2022,41(15):145-148.
[11]张晓宇.元宇宙技术在文旅产业中的应用前景分析[J].出版广角,2023,39(3):89-92.
[12]王晓鹏.后疫情时代旅游消费行为变化研究[J].旅游科学,2021,35(2):15-28.
[13]杨光.短视频平台文旅内容传播效果研究[J].新闻与传播研究,2022,29(4):78-94.
[14]李文秀.VR/AR 技术在博物馆中的应用研究[J].中国博物馆,2023,40(1):45-57.
[15]李娜.抖音平台城市形象传播研究——以重庆为例[J].当代传播,2022,38(6):89-92.
[16]陈晓东.文化遗产 IP 的创新转化与价值实现[J].中国文化研究,2023,30(1):112-125.
[17]黄静.文创产品品牌故事营销策略研究[J].包装工程,2022,43(14):267-271.
[18]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文创产品开发与营销模式研究[R].2023.
[19]刘颖.智慧旅游平台用户体验评价体系研究[J].旅游论坛,2021,14(3):56-68.[20]四川省文化和旅游厅."巴蜀通"文旅平台建设与运营报告[R].2024.RW202352 胡籍尹,电子商务专业服务成渝双城经济圈经济,社会发展的研究与实践,人文社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