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研究
徐红霞
正学中学 浙江 宁海 315600
引言
在我国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大背景下,社会整体生活方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是随之而来的作息紊乱、频繁熬夜、缺乏体育锻炼等现象也日益普遍。高强度的工作压力和快节奏的城市生活进一步压缩了人们的运动时间,这种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带来了多种潜在的健康风险。世界卫生组织研究表明,体育锻炼活动不足已成为全球范围内导致慢性疾病发生的主要因素之一。因此,在学生阶段系统性地加强体育能力培养,养成良好的体育运动习惯,形成终身体育意识显得尤为重要。通过科学、系统的体育教育,帮助学生树立健康体育意识、掌握运动技能,以强健的体魄和积极的心态来面对学业压力及未来职业生涯上的挑战,为终身健康奠定坚实基础。
一、学生体育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学生时期是培养个体创新精神、开拓能力、智力发展、思维训练、全面提升综合素质与体魄的黄金阶段,也是体育能力与体育精神培养的关键窗口期。在这个阶段,科学系统的体育教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已全面提升为国家级教育战略,体育作为其中的核心组成部分,正受到越来越多关注。学校在开展体育教育的过程中,应始终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理念,一切教学实践服务于学生的全面发展,注重体育能力与体育精神协同培养,不仅要传授基础运动技能和相关知识,还应有意识地将心理素质、团队协作、意志品质等内容融入教学过程中。
国内外多项实践研究表明,在学生阶段积极参与体育活动、养成锻炼习惯、有终身体育意识的学生,在进入社会后通常能更持久地保持运动习惯,从而以健康的身心面对高强度的工作环境。而目前仍有大量学生尚未真正理解体育教育的核心价值,只把体育课当成“副科”或是放松时间。这一现象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学生不能从运动中获得参与感和成就感,也缺乏科学引导来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项目。因此,如何帮助学生根据自身兴趣、体质特点选择适宜的运动,是提升体育教学效果的关键。体育教学应高度重视学生的个性化发展与身心体验,通过增强参与感来激发其主动了解运动知识、掌握科学方法的意愿,进一步帮助其养成终身锻炼的习惯,为长远身心健康与社会适应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二、提升学生体育能力的途径
2.1 强化体育理论知识的系统传授
现代体育教学不应局限于教师对技术动作的示范与讲解,也应系统地融入体育学科的理论,包括但不仅限于运动生理学、体育心理学、运动训练方法及体育文化发展史等知识。教师应结合自身对体育的深刻理解,在传统教学中拓展理论模块的广度与深度,帮助学生建立对体育的系统性认知。例如,在篮球教学中,除了传授运球、投篮、三步上篮等基本技能外,还可以引入篮球运动的起源、发展以及战术演进历程;在田径类课程中,可结合运动生物力学讲解跑跳技术原理。通过理论铺垫,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为什么要这样运动”,从而在认知层面提升对体育学习的认同感和兴趣。每一项体育运动都有其理论支撑和科学依据,理论教育的作用在于引导学生从“被动模仿”转变为“主动理解”,进一步提高体育能力培养的效率。
2.2 增强学生自主锻炼的意愿与能力
学生是教育的主体,在体育教学中应突出其主动性与主导性。然而在现实教学场景中,教师往往仍占据课堂绝对主导地位,学生长期处于被动接受状态,限制了其体育兴趣和能力的发展。体育教师应主动转变角色,从“灌输者”变为“引导者”,把更多课堂时间交给学生自主练习和探索,鼓励其提出问题、思考问题、解决问题。例如,可采用分组合作、项目制学习等方式,让学生在团队中互相指导、共同进步,逐步培养其自学、自练、自我管理的意识和能力。
体育学习需要长期坚持,仅仅依靠课堂时间是远远不够的。因此,教师可以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内在驱动力,帮助其在课堂中扎实掌握运动技能,并在课外持续锻炼。学生可根据个人作息和喜好,选择晨跑、晚锻炼或周末小组活动等形式,逐步摸索出适合自身的锻炼方案,最终形成稳定、可持续的体育锻炼习惯。
2.3 发展学生的自我评估与反思机制
体育学习不仅关乎技能习得和理论积累,还应包括自我认知能力的提升。通过系统性的自我评价,学生能够全面了解自身对体育知识技能的掌握程度、体能状态以及发展潜力,从而更合理地制定每一阶段的学习与锻炼目标。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借助运动手环、体能测试数据、锻炼日记等工具开展定期自评,逐步建立“设定目标—实施计划—检查效果—调整行为”的良性循环。
自我评价不仅能够提升学生的认知能力,还可以通过实现小目标不断强化其成就感和体育认同感。此外,学生可将自评结果以结构化反馈形式提交给老师,从而为教师优化教学内容与方法提供参考,实现“以评促教、以评促学”的双向提升。
2.4 积极组织学生参与体育竞赛与交流活动
参加体育比赛是对学生体育学习成果的有效检验,同时也是实践能力、心理素质和团队精神的重要锻炼机会。虽然竞技体育可能带来一定功利性倾向,但适度参与比赛仍然利大于弊。学校可组织形式多样、分层分类的赛事,如校级运动会、班级联赛、专项技能擂台等,让不同兴趣和水平的学生都能找到展示平台。
通过比赛,学生能够更直观地检验锻炼效果、增强自信、培养抗挫折能力和增强集体荣誉感。例如,不少学生正是因为参加校际篮球赛或田径比赛而真正爱上体育,并将其转化为长期爱好。因此,不能因回避竞争的负面可能就放弃竞赛的积极维度,而应该在组织过程中强调参与和进步,弱化名次导向,让体育比赛真正成为激励学生持续锻炼的有效途径之一。
三、结语
体育教育是培养学生体育能力的核心环节,系统、科学的教学设计能够帮助学生不仅在学生阶段受益,更为长远人生提供健康保障。良好的体育能力,能够使学生在今后的工作与生活中保持身体健康、心态积极,更好地适应社会对人才的多层次需求。学校体育应坚持理论与实践并重,在夯实学生体育基础的同时,还要培养其自主学习、自主锻炼和自我管理的能力,引导学生结合所学知识,科学、合理、持续地参与运动,在其一生中保持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保持健康,实现真正意义上的终身受益。
参考文献:
[1]林焕荣.浅谈中职体育教育对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作用[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2017(6):93-94.
[2]张旭生.中学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研究[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0,7(8):137-138.
[3]沈军.浅谈大专院校基础体育教育对学生能力的培养[J].教育现代化,2018,5(5):29-31.
[4]刘飞. 体育教育对学生体育能力的培养与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 2019,(11):91+9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