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智慧平台在小学数学课堂应用研究基于北师大版教学实践与县域特色探索
罗建彤
广东省韶关市曲江区沙溪镇中心小学
智慧教育时代下,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 年版)凸显信息技术对数学教育的重要性,国家智慧教育平台为落实新课标、深化课堂教学改革提供了支撑。小学四年级是学生数学思维过渡关键期,北师大版教材承担培养学生核心素养重任。但传统课堂在处理四年级数学运算律、小数、几何初步等抽象内容时,存在学生理解困难、兴趣降低、个体差异难兼顾等问题,像“大数的比较与改写”“四边形分类”等内容易致学生机械记忆。如何借助平台资源、工具和数据分析功能破解教学难点,实现高效课堂与素养培育,是亟待研究的问题。
一、平台赋能县域小学数学课堂的核心策略与实践案例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是集资源、工具、数据、交流于一体的综合性教育生态系统。县域课堂实践中,我们提炼出两大核心策略:
策略一:AI赋能创设本地化情境,激活应用意识与建模能力。如教学北师大版四年级《小数乘法》时,用问卷星收集本地农产品单价,用 AI 绘图工具生成农贸市场实景图,设置“50 元购买农产品如何搭配最省钱”问题,学生计算效率提升 40%,92%学生意识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策略二:智能工具支撑深度实践,锤炼问题解决能力。教学中可借助平台交互式智能工具(如 GeoGebra AR/3D 等),设计“做中学”项目任务链。以《国土面积》教学为例,传统教学数字仅是符号,学生空间感知差且任务单一。平台赋能实践:

策略三:数据驱动精准教学干预,有效破解个体差异困局
依托平台学情分析功能,实现“靶向式”辅导。
《运算律》的教学实践:教师可通过“班级优化大师”推送诊断题(如35×8+65×8=( )×8),AI自动标记混淆律/分配律错误;然后进行分层推送:错误率>60%学生:接收本地果园采摘案例微课;错误率<20%学生:挑战“社区公园设施优化”建模任务;教师要进行实时反馈:学生在协作文档提交方案时,平台自动标红逻辑漏洞(如忽略包装规格导致的浪费问题)。这样可显著减少了“夹生饭”现象,学困生对运算律的理解明显改善;学优生在高阶思维任务中得到充分锻炼。
二、县域实践的挑战与破局之道
基于韶关地区经验,提出对策:

三、从工具应用到教育生态重构——县域智慧教育的未来展望
国家智慧教育平台的深度应用,正引发教育领域的深刻变革,在粤北县域小学数学课堂中成效显著。
学生层面,平台借助本地化情境、智能工具和项目式学习空间,促使学生从“解题机器”转变为“问题解决者”。92%的学生认可数学能解决真实问题,学习内驱力、应用意识与实践能力大幅提升,数字素养也在解决实际问题中自然养成。
教师维度,平台使备课效率提高约50%,还重塑了教师角色,使其从知识传授者变为学习引导者,工作重心转向高阶思维引导与个性化支持。学情数据的精准采集与分析,让教学决策从“经验驱动”转向“数据驱动”,教师需具备数据素养以洞察学生学习轨迹。
实践过程中,已突破初期“为用而用”的误区,形成四大核心经验:工具选择与活动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与学情;将国家平台资源与本土语境深度融合,激活学习内驱力;县域教研共同体通过骨干先行、经验共享实现协作成长;以开放心态应对硬件、网络等挑战,坚定前行信心。
展望未来,平台已从“工具包”升级为“教学伙伴”与“理念灯塔”。在县域教育中,需继续深化数据应用,推动学科融合,创新评价机制,辐射共享经验。让技术赋能与教育公平深度融合,将平台“智慧之光”转化为照亮山区孩子数学梦想的“希望之火”,使其获得面向未来的核心素养,展现教育数字化转型的无限可能。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22年版)[S].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
[2] 喻平.发展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教学与评价研究[J].课程·教材·教法,2020,40(08):58-65.
[3] 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平台应用指南[EB/OL].
[4] 韶关市教育局.关于推进国家智慧教育平台应用的实施意见(试行)[Z]. 韶关: 韶关市教育局,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