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及其发展趋势

作者

沈燕波

安吉县林业局 浙江湖州 313000

键词:林业生态修复;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生物多样性保护;发展趋势

森林构成陆地生态系统的核心组成部分,为生态平衡提供了基础支撑,然而人类过度采伐、毁林耕作等活动,林地面积出现急剧缩减,生物群落功能出现衰退,加剧土壤流失及荒漠化进程,危及人类生存基础,从而催生了林业生态修复技术,采用人为手段修复森林群落结构与生态作用,得益于环保观念普及及技术迭代,该技术已全面铺开且收效明显,探讨其实施路径与发展脉络,对修复效率的优化和生态环境的改善具有积极意义。

一、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

1. 植被恢复技术

植被修复是林业生态恢复的核心要素,针对采矿及火灾等重度破坏的场地,往往实施人工种植工程恢复植被,针对废弃矿区,经地表改良处理后种植刺槐、紫穗槐等易存活的先锋树种,促进后续植被的自然演替,生态修复侧重培育多层次植被组合,构建乔木灌木草本复合层系,提升植被覆盖程度及生态系统的抗干扰能力,采用松树与栎树混交可改善生态位利用状况,增进生态效益,针对生态自我修复潜力大的地带,采用封山养林方法,划设人员禁入范围,控制人为扰动,提升植被自主演替能力,辅以常态化巡查,防治植物病害及林火,支持植被健康繁衍。

2. 土壤改良技术

从生态学角度看,土壤是森林系统的关键组成部分,受破坏林区往往表现出养分流失及土层松散等特征,应采取改良技术加以修复,采用石灰改良可平衡酸性土壤的 pH 值,调节理化参数,贫瘠土壤宜采用有机肥(堆肥、农家肥)结合含固氮菌、解磷菌等微生物的生物肥料,从而提高土壤肥效、持水性能及微生物群落活力,若土壤存在显著污染或结构缺陷,建议采用客土替换技术,采用优质客土结合消毒施肥等培育手段,保证其供肥能力与生态适应性契合植物生长。

3. 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

生物多样性状况与森林生态系统的健康水平存在显著正相关性,应提升林业生态系统的保护水平,实施栖息地保护工程,强化对珍稀濒危物种及其生存环境的保护力度,并进行资源动态监测与科学分析,奠定科研论证基础,实施栖息地生态恢复工程,对遭破坏林地实施植被重建与水源补给措施,实施湿地修复时栽培芦苇与菖蒲,维持水鸟的食物资源及栖息功能,推进入侵物种综合治理,强化外来入侵物种监测预警,迅速清除外来入侵物种,设置物种引入的准入审查门槛,规避对地域生态的负面冲击。

二、林业生态修复技术应用的成效与挑战

1. 取得的成效

生态修复实践明显优化了森林退化区域,植被生长范围明显扩展,光秃区域重新披上绿装,在沙漠毗邻区实施植树,显著阻滞了土壤沙化发展,减少了沙尘暴的侵袭,森林生态系统的结构网络与功能体系渐进重建,生态群落多样性增强,以大熊猫、金丝猴为代表的珍稀物种生存空间扩大,物种种群数量稳步增长,生态修复的实施带动了林下经济及生态旅游等产业的增长,依托修复项目,山区拓展中药材种植与森林疗养,为属地居民开辟就业渠道和创收途径,实现环境保护与创收增收的良性循环。

2. 面临的挑战

实施林业生态修复存在财政投入不足、技术支撑乏力及公众理解有限等问题,开展植被覆盖修复与土壤肥力改良等工作需大笔开支,但公共资金投入有限,民间投资积极性不高,生态修复面临技术瓶颈,尤其在重金属污染和极端气候恢复方面,因地而异的环境条件阻碍方案通用化,违规采伐等破坏现象屡禁不止,居民对生态修复的认知存在明显欠缺,共同行动动力欠缺。

3. 应对策略

应进一步提高财政拨款水平,推出生态环境修复专项拨款,配套推出税惠政策与补贴资金支持,引入多元资本合作,提升科研领域投资,联合高校实验室与科研院所攻关核心技术,成立示范应用中心,实施现代化修复工艺推广,开展媒体宣传结合教育培训以增进公众环保意识,引导志愿者加入植树护绿行动,激发公众共同守护的集体意识,增强生态修复工作的质量及效率。

三、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发展趋势

1. 智能化发展

伴随信息领域的突破,林业生态修复逐步迈向智能化阶段,利用物联网传感设备动态采集土壤墒情、温湿度、养分含量及作物生长数据,实施精细化灌溉,实现资源高效利用,采用无人机进行高效播种作业,同步开展设备辅助的森林勘测,实时发现病虫害及火情并预警,采用 AI 方法构建生态仿真模型,修复方案的仿真优化,量化分析树种搭配及密植参数,增进修复质量。

2. 精准化发展

精准化理念将深度融入林业生态修复实践,就植被群落恢复而言,结合实地环境与生态系统需求,针对性筛选理想植物种,运用基因剪接等生物工艺,获得适应性显著提升且抗逆性增强的植物品系,优化植被的存活表现及生长水平。

就土壤改良工作而言,采用精细化施肥与灌溉技术,依照土壤养分构成与植被生长要求,精细化计算肥水用量,防止资源损耗及环境破坏,采用田间土壤养分速检仪,同步掌握土壤养分动态,作为科学施肥的数据支撑。

就生态修复工程的管理而言,实现监测数据的精准化评估,实现生态监测体系规范化,采用实时监测技术量化生态修复效果,按照审定意见,按需改进修复方法,达成生态修复既定目标。

3. 生态化发展

现代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突出生态化属性,在环境修复阶段,切实顺应自然规律,优先采用非干预方式,支持生态系统进行自我修复与群落演替,选取生物可降解的修复材料及工艺,预防修复活动引发的污染叠加,实施土壤改良期间,侧重采用有机肥与生物修复相结合,减少化肥及农药的施用。

聚焦生态系统的综合修复及效能提升,除恢复植被及土壤外,需将营养级互动与能量转移纳入研究范畴,依托生态系统的全面构建,促进生态系统内部调节功能及系统韧性的提升,湿地生态修复实施阶段,恢复湿地水循环功能及生物群落结构,增进湿地生态系统的服务价值。

实现生态修复与保护的高效协同发展,将生态修复工程同自然保护区建设、生态廊道打造等统筹实施,实现生态保护系统的完整性,实现生态系统各组分的高效联通与协调。

结语

林业生态修复技术在改善生态环境、保护生物多样性、促进经济发展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植被恢复技术、土壤改良技术和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等的应用,许多受损林地的生态状况得到了明显改善,取得了一定的成效。然而,在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的应用过程中,也面临着资金短缺、技术难题和公众意识不足等挑战。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需要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共同努力。政府应加大资金投入和政策支持,加强技术研发和创新;企业应积极参与生态修复项目,探索可持续的商业模式;社会公众应提高生态保护意识,积极参与生态修复和保护工作。

展望未来,林业生态修复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准化和生态化的方向发展。智能化技术将提高生态修复的效率和决策的科学性;精准化发展将使生态修复更加针对性和有效性;生态化发展将促进生态系统的整体恢复和功能提升。我们相信,随着林业生态修复技术的不断发展和完善,以及全社会对生态保护的重视程度不断提高,林业生态系统将得到更好的保护和修复,为人类创造更加美好的生态环境。林业生态修复也将为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做出更大的贡献,推动经济、社会和环境的协调发展。

参考文献:

[1] 虎良 鲜. 林 业生态 修复 技术 的应用 与发 展趋势 [J]. 江西农业,2025,(01):157-159.

[2] 孟晶. 华北地区林业生态修复技术及其应用[J]. 农村科学实验,2025,(03):123-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