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地铁隧道掘进中地层沉降控制措施
杨巍
中煤天津设计工程有限责任公司 天津市 300000
随着我国城市轨道交通建设的快速发展,地铁隧道施工面临的地层沉降控制问题日益突出。盾构法作为地铁隧道建设的主要施工方法,其掘进过程中不可避免地会引起周边地层位移和地表沉降,严重时可能危及地面建筑物和地下管线的安全。本文基于国内外最新研究成果,系统分析地铁隧道掘进中地层沉降的形成机理,探讨有效的控制措施,为工程实践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参考,以期为提升我国地铁隧道建设水平提供有益借鉴。
一、地层沉降机理分析
1.盾构掘进引起地层沉降的主要因素
盾构掘进过程中引起地层沉降的主要因素包括:开挖面应力释放导致的前方土体松动、盾构外壳与地层间摩擦造成的周边土体扰动、盾尾空隙形成引发的地层损失等。其中,开挖面失稳是最直接的因素,当支护压力不足时会导致前方土体塌落;盾构推进产生的摩擦力会扰动周边土体结构;盾尾空隙若未及时填充将造成地层持续下沉。此外,地下水位变化、土层性质差异以及施工参数设置不当等因素都会加剧沉降程度。这些因素相互作用,共同决定了最终的地表沉降量。
2.不同地质条件下的沉降特征
不同地质条件下沉降特征存在显著差异:在软弱黏土层中,沉降主要表现为即时沉降和固结沉降,且影响范围较大;砂性土层中易出现突发性沉降,沉降槽较窄但沉降速率快;复合地层中沉降呈现不均匀性,可能出现局部突变。岩层中沉降量通常较小,但节理发育区域可能出现岩体松动。地下水位高的地层易产生渗流固结沉降,而膨胀性土体可能出现后期回弹。掌握这些特征对制定针对性控制措施至关重要。
3.沉降的时空分布规律
沉降时空分布呈现明显的规律性:在时间维度上,沉降可分为先行沉降(掘进前)、即时沉降(掘进时)和后续固结沉降(掘进后);在空间维度上,沿隧道轴线形成沉降槽,最大沉降通常位于隧道中心线上方,向两侧逐渐减小。沉降影响范围一般为 1-2 倍隧道直径,但在软弱地层中可能达到 3-5 倍。沉降速率在盾构通过时最快,之后逐渐减缓,全过程可能持续数月。理解这些规律有助于预测沉降发展趋势。
二、施工过程中的沉降控制技术
1.盾构掘进参数优化控制
掘进参数优化是控制沉降的关键,主要包括推力、推进速度、刀盘转速和土舱压力等参数的协调控制。推力过大易造成地表隆起,过小则导致开挖面失稳;推进速度需与出土量匹配,避免超挖或欠挖;刀盘转速影响切削效率,需根据地层硬度调整;土舱压力应略大于静止土压力以平衡开挖面应力。通过建立参数优化模型,实现动态调整,可将沉降控制在允许范围内。现代智能控制系统可实时优化这些参数。
2.同步注浆与二次补浆技术
同步注浆是在盾构推进时立即向盾尾空隙注入浆液,要求浆液具有良好的流动性、充填性和早强性。注浆量通常为理论空隙量的 120%-150% ,压力控制在 0.2-0.4MPa⨀ 。二次补浆用于弥补同步注浆不足,多在管片脱出盾尾 3-5 环后进行。采用双液浆可加快凝固速度,惰性浆液则有利于长期稳定性。注浆工艺的优化能有效填充空隙,减少地层损失,是控制后期沉降的重要手段。
3.土压平衡与泥水压力调控
土压平衡盾构通过调节螺旋输送机转速和推进速度来控制土舱压力,保持开挖面稳定。泥水平衡盾构则通过泥浆压力和流量控制来实现平衡。压力设定需考虑地层特性,一般软土取静止土压力的 1.1-1.2 倍,砂层取
1.2-1.3 倍。实时监测压力变化,及时调整推进参数,可有效防止开挖面坍塌或地表隆起。先进的自动控制系统能实现压力的精确调控,大大提高了施工安全性。
三、监测与预警技术
1.地表及深层沉降监测方法
地表沉降监测主要采用水准仪、全站仪和静力水准系统,测量精度需达毫米级。深层沉降监测通过分层沉降标、测斜管和光纤传感技术实现,可获取不同深度土体的位移情况。自动化监测系统能实现连续观测,数据采集频率可达每小时 1 次。监测点布置应覆盖预计沉降槽范围,重点区域加密布设。结合多种监测手段,可全面掌握沉降发展态势,为及时采取控制措施提供依据。
2.实时数据采集与信息化管理
现代监测系统通过无线传输技术将现场数据实时上传至信息化管理平台。平台集成 GIS、BIM 等技术,实现数据可视化展示和综合分析。异常数据自动触发预警,提醒技术人员及时处理。移动终端应用使管理人员随时查看监测数据,提高响应速度。数据管理系统具有存储、查询和统计分析功能,可生成各类报表和趋势曲线,为施工决策提供支持,实现沉降控制的全过程动态管理。
3.沉降预警机制与应急措施
建立三级预警机制:一级预警(黄色)为监测值达到控制值的 70% ,需加强观测;二级预警(橙色)为达到控制值的 85% ,需采取控制措施;三级预警(红色)为超过控制值,必须停工处理。应急措施包括调整掘进参数、补充注浆、地面加固等。制定详细的应急预案,明确责任分工和处置流程,定期演练。通过预警机制的严格执行,可将沉降风险控制在最低水平,确保工程安全和周边环境稳定。
四、结论与展望
文章系统研究了地铁隧道盾构掘进过程中的地层沉降控制问题,发现地层沉降受多种因素影响,其中开挖面失稳、盾尾空隙和土体扰动是主要原因,不同地质条件下沉降特征存在显著差异;通过优化掘进参数、完善注浆工艺和精确调控支护压力等施工控制技术,可有效抑制地层沉降;现代化的监测预警系统能够实现沉降的实时监控和风险预警,为工程安全提供保障。这些研究成果为地铁隧道建设中的沉降控制提供了系统的技术解决方案。
展望未来,地铁隧道沉降控制技术将朝着智能化、精细化方向发展。可以进一步研发更精准的智能预测系统,结合人工智能技术实现沉降的实时预测与自动调控;开发新型环保注浆材料和智能化注浆设备,提高注浆效果和施工效率;完善数字孪生技术应用,构建虚拟施工环境进行方案优化和风险预演;研究极端地质条件下的沉降控制技术,提升复杂环境下的施工安全性。随着技术进步和工程经验积累,地铁隧道建设将实现更高水平的质量控制和安全保障。
参考文献:
[1]庄绪良.软土层大直径盾构施工地表沉降控制措施研究[J].建筑技术开发,2024,51(06):55-57.
[2]娄洪峻,苏栋,林星涛,等.超大直径盾构下穿高铁路基的沉降数值分析[J].深圳大学学报(理工版),2024,41(03):377-386.
[2]张婧,温森,张国建.复合地层中盾构施工地表沉降影响因素分析[J].河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23,53(05):605-6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