智能化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析
欧开丰
身份证号码:460006199611264414
引言
现代风景园林作为城市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居民日常休闲的重要场所,其设计理念始终伴随着社会发展与公众需求的演变而不断革新。智能化理念的引入为风景园林设计领域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方向。这一理念基于“感知-分析-决策-执行”的完整流程,将园林视作一个动态的有机整体,借助传感器对环境数据进行实时采集,运用算法模型优化资源调配方案,并通过智能设备实现精准响应。本文将重点探讨智能化技术与风景园林设计之间的契合点,从生态调节、功能服务、文化表达三个层面,深入剖析前沿技术的具体应用场景,结合实际项目案例总结实践经验,以期为现代园林的智慧化发展提供有益参考。
1 智能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中的核心应用维度
1.1 生态监测与自适应调节
1.1.1 环境因子监测网络
在绿地中合理布设分布式传感器,对土壤墒情(湿度、养分)、气象数据(温湿度、光照、降水)、空气质量(PM2.5、负氧离子浓度)等参数进行实时采集。数据借助LoRa无线传输至管理平台,进而形成可视化监测面板。以北京奥林匹克森林公园为例,其监测系统达到了每 500 ㎡设置一个监测点的精度,当土壤湿度低于一定阈值(如 60% )时,便会触发灌溉预警机制。
1.1.2 智能水文管理
将海绵城市理念融入实践,把雨水花园、植草沟等设施与智能控制系统相结合。通过对降雨量与土壤渗透率的监测,系统能够对调蓄池闸门开度进行自适应调节。深圳人才公园采用该模式后,雨水利用率得到显著提升,内涝情况也有明显改善,据统计,雨水利用率提升至 75% ,雨季内涝发生率降低 60% 。
1.1.33 植物健康诊断
运用近地遥感技术(如无人机搭载多光谱相机)定期对植被进行扫描,通过分析叶片光谱反射率变化,判断植物的生长状态。当系统检测到病虫害致使叶绿素含量出现异常下降(降幅超 20% )时,会及时推送相应的防治建议。以上海辰山植物园的实践来看,应用该技术后,病虫害早期发现效率显著提高,农药使用量也有所减少,经统计,病虫害早期发现率提高50% ,农药使用量减少 30‰ 。
1.2 功能空间的智慧化服务
1.2.1 动态导览系统
借助GIS地图开发移动端导览APP,整合实时人流热力图、设施使用状态查询(如厕所空位、座椅占用情况)及个性化路线推荐功能。苏州拙政园的智慧导览系统尝试根据游客年龄、兴趣偏好(如“摄影”“历史文化”)规划游览路径,实践数据显示游客平均游览满意度有较为显著的提升。
1.2.2 多功能景观设施
对座椅、路灯等传统设施进行智能化改造:光伏座椅融入无线充电与Wi-Fi服务,同时具备环境噪声监测功能;智慧路灯集成环境监测、应急呼叫及信息发布等多项功能。成都天府中央公园的智能座椅投入使用后,日均使用人次相较于传统座椅有较大幅度增长。
1.2.3 无障碍环境优化
为满足残障人士需求,设置语音导航标识、地面震动引导系统,并通过APP实时反馈无障碍通道状况。广州海珠湿地公园的无障碍智慧系统应用后,视障人群独立游览的完成比例得到明显改善。
1.3 互动体验与文化表达
1.3.1 沉浸式景观装置
运用投影Mapping技术,将假山、水体等自然元素转化为动态展示媒介。以杭州西湖音乐喷泉为例,其通过结合实时天气数据调整水形与灯光,在雨天呈现"雨打芭蕉"主题水景,巧妙地强化了景观与环境之间的联系。
1.3.2 参与式设计平台
通过微信小程序推出景观优化投票功能,鼓励居民对植物配置、设施增设等提出建议。南京玄武湖公园开展的"我的公园我设计"活动,累计收集市民建议 1.2 万条,其中 35% 被采纳实施,有效增强了用户的参与感。
1.3.3 文化IP数字化呈现
对园林中的历史典故、传统符号进行数字化处理,利用AR技术实现对
古建构件的可视化解读。苏州留园推出的AR导览系统,经问卷调研显示,显著提升了游客对园林文化的理解程度。
2 智能化技术在园林设计中的实现路径
2.1 技术架构搭建
2.1.1 感知层
可以考虑选用低功耗、抗干扰性能良好的传感器设备,如测量范围0.100% 、精度 ±2% 的土壤墒情传感器,用于监测温湿度、风速、降水量的气象站,统计人流的红外计数器,以及进行行为分析的摄像头等。在设备布置过程中,不妨遵循“隐蔽性原则”,例如将土壤传感器埋设于植被根系层,以此减少对景观美观的影响。
2.1.2 传输层
通信方式或许可以采用“无线为主、有线为辅”的模式。在园区主干道,使用光纤传输可能更有助于确保大数据量的稳定传输;而在绿地深处,LoRa(传输距离 1-3km )或NB-IoT等低功耗广域网技术,或许能够较好地保障传感器数据实时上传,将延迟控制在≤10s的范围内。
2.1.3 应用层
尝试开发集监测、管理、服务于一体的智慧平台,该平台可具备数据可视化(如生态指标仪表盘)、智能决策(如灌溉方案自动生成)、用户交互(如APP服务)等功能。同时,平台宜预留接口,以便未来能够灵活接入城市智慧管理系统。
2.2 设计流程优化
2.2.1 需求诊断阶段
通过大数据对区域特征进行深入剖析,涵盖周边社区人口结构(如儿童及老年人口占比情况)、交通流量,以及环境存在的问题(例如夏季高温、噪声污染等)。以上海某社区公园设计为例,前期通过热力图分析,发现周边居民对傍晚纳凉空间存在较高需求,进而规划了配备智能喷雾降温设施的林下广场。
2.2.2 技术选型阶段
根据成本效益综合考量,合理选择适配技术。在生态敏感区域,优先考虑部署环境监测系统;商业区公园着重配置互动装置;社区公园则更加强化便民服务设施的建设。在技术选择过程中,注重实用性,避免盲目追求智能化。以西北干旱地区的公园为例,从实际需求出发,智能灌溉系统的投资建设相较于高价互动装置更为合理。
2.2.3 景观融合阶段
在设计中充分考虑技术设备与景观风貌的协调性。例如,将光伏板设计成仿石纹理外壳,把传感器巧妙隐藏于景观小品之中,充电桩以树桩造型呈现。深圳某公园的智慧路灯采用“竹节”造型,与周边竹林景观相得益彰,这一设计也因此荣获IF设计奖。
2.2.4 运维迭代阶段
构建技术更新机制,对硬件设备每 3-5 年进行性能评估,软件系统每年开展功能升级。以北京颐和园的智慧系统为例,通过对用户行为数据的分析,不断优化导览路线推荐算法,使推荐准确率从 65% 逐步提升至 82% 。
结束语
智能化理念为现代风景园林设计开辟了技术创新路径,其价值体现并非单纯的技术叠加,而是致力于以精准、动态、个性化的服务,探寻生态效益、用户体验与管理成本三者间的理想平衡点。从现有实践经验观察,那些备受认可的项目大多在智能化应用上把握了精妙尺度,既延续园林的自然韵味与人文气息,又巧妙借助技术手段改善传统设计与管理的局限性。如此,有望塑造出科技、生态、人文交融互促的现代园林新范式,使智能化理念真正助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美好愿景。
参考文献
[1]宫伟,任义亮,孙国栋.智能化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25,(01):220-222.
[2]胡早.智能化理念在现代风景园林设计中的运用探析[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4,(02):98-100.
[3]徐鹏,万禹.智能化理念在风景园林设计工作中的应用[J].智能建筑与智慧城市,2023,(12):152-15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