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动态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应用

作者

赵晓丹

辽宁咨发建设监理预算咨询有限公司 辽宁省沈阳市 110172

1.1 建筑工程动态成本控制概述

动态成本控制是指在建筑工程全生命周期内,实时跟踪成本变动(如设计变更、材料价格波动、进度偏差、政策调整),分析根源(如勘察不到位导致的设计变更、钢材价格超预期上涨),并及时调整预算、资源分配(如优化材料采购计划)和管理策略(如启动价格调差条款)的精细化管理方法。其核心是“以变应变”,解决传统静态预算“一刀切”的僵化问题。

1.2 建筑工程动态成本控制的核心特征

1.2.1 动态成本控制具有全局性,其覆盖决策、设计、施工、竣工、运维五阶段,尤其强化施工阶段的动态监控。其中施工阶段动态监控权重占比达 40% ,远超设计阶段( 25% )与竣工阶段( 15% )。

1.2.2 动态成本控制具有预见性,利用历史数据库与AI算法预测人工、材料价格波动,如某智慧工地平台通过分析近 5 年螺纹钢价格趋势,实现价格波动预测准确率 85% ,帮助项目规避 2023 年钢材涨价导致的 380 万元损失。

1.2.3 动态成本控制具有协同性,整合BIM平台实现设计、施工、造价三方数据互通,解决专业割裂问题。据统计,采用BIM协同设计的同类项目成本偏差可控制在 3% 以内。

1.3 行业现状痛点深度解析

据住建部 2024 年统计,因静态管理失效导致的成本失控问题突出。

1.3.1 决策偏差导致可行性研究源头成本误差,如某项目因前期地质勘察疏漏,未探测溶洞、软土层等引发后续施工变更。

1.3.2 结算风险问题,据统计, 63% 合同缺乏动态调价条款, 45% 存在不平衡报价,如某安置房项目因竣工图与现场偏差(楼梯间尺寸误差 15cm)核减金额 900 万元。

1.3.3 施工浪费问题,据统计,工程项目材料现场浪费率高达 12% ,签证管理漏洞导致成本增加 9.7% 。

二、动态成本控制的核心应用路径

2.1 以数字化工具赋能实时监控

2.1.1 通过BIM协同平台,在设计阶段进行碰撞检测优化空间布局,减少后期变更。如深圳某综合体项目,利用BIM模型提前发现机电与结构冲突点 127 处,减少设计变更 35% ,节约成本约 620 万元;在施工阶段关联进度计划与采购物料清单,实现精准供料,动态预警材料缺口,可避免窝工损失,缩短工期。如某地铁项目中,BIM系统自动提示钢筋采购指令至供应商,避免现场窝工,使工期缩短 9% 。

2.1.2 通过构建区域性造价数据库,整合省市级同类项目历史数据,如单方造价库、混凝土用量系数库、工料机消耗指标库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支撑投资估算精准性,控制误差率。如江苏省造价总站 2023 年发布的住宅造价指标库,据统计数据显示,可使投资估算误差率从 8% 降至 3‰ 。

2.1.3 运行AI成本预警系统,通过学习分析价格指数、工期偏差、签证变更等风险因子,提前完成纠偏。该系统运行框架为:数据输入-风险模型检测-低风险(绿色通道)-中风险(人工复核)-高风险(生成纠偏方案)。如某EPC项目通过AI系统预判钢材价格异常波动,提前锁定供应商,规避价差索赔 380 万元。

2.2 通过契约设计优化风险分配

2.2.1 动态调价条款的标准化设计

在合同中嵌入材料价格指数调价机制,如约定主要材料如钢材、水泥、混凝土等价格波动超±5%时启动调差,避免固定总价合同僵化。据统计,采用该条款的项目结算纠纷率从 45% 降至 22% 。

2.2.2 限额设计与奖惩联动的落地策略

将造价限额分解至各专业设计,超标部分按比例扣减设计费,可防止设计超概算。如某商业地产项目将总投资限额分解至建筑与结构 45% 、机电综合 30% 、装饰 25% 三大专业,超标部分按 5% 扣减设计费,促使设计院优化桩基方案,节约混凝土用量 1800m3

2.3 关键阶段动态管控策略

在施工阶段,随工程形象进度追踪材料消耗,通过实时比对预算偏差,可降低材料浪费率压缩至 5% ;在竣工阶段,通过存证的隐蔽工程影像,杜绝资料失真,可使结算纠纷减少 40% ,缩短审计周期;在运维阶段,关联BIM运维模型,反馈成本缺陷数据,可降低运维成本。如某医院通过使用BIM运维模型,反馈外墙渗漏、设备能耗等缺陷数据,使后期维修成本降低 22% 。

三、动态成本实施挑战与对策

3.1 现存瓶颈的分析

实施挑战动态成本控制落地过程中面临的系统性障碍涵盖管理、技术、资源等多维度问题。

3.1.1 数据孤岛问题

如某项目设计院使用Revit、施工单位使用广联达、造价咨询机构使用鲁班,使用系统、数据标准不统一,导致信息割裂率超 60% ,导致造价信息滞后。

3.1.2 人员能力短板问题

部分监理人员造价知识不足,存在签证管理混乱,“未批先签”、“手续不全”等问题,直接影响成本核算,甚至因设计变更、签证混乱导致二次投资;部分造价人员无法操作BIM算量软件,采用传统算量方法数据滞后性严重,目前采用数字化工具,如成本管理软件的普及率不足 40% 。

3.2 优化对策与创新实践

针对实施挑战提出的系统性解决方案,包括方法优化、技术赋能、管理模式创新等。

3.2.1 方法优化路径

动态监控机制,建立“周度成本跟踪 + 月度偏差分析”制度,结合专业人员监控修正预测模型。

资源控制创新,通过供应链整合,公司可采用战略采购,降低材料价格波动影响,如某央企应用战略采购方法后,采购成本下降 8% 。

3.2.2 技术赋能手段

采用BIM+5D技术,实时关联三维模型与成本数据,实现设计变更对成本影响的秒级测算。

应用大数据预警系统,基于历史项目数据训练价格波动预测模型,可提前预警风险。

3.2.3 管理模式改革

建议工程项目管理中,引入“成本经理”角色,统筹技术、采购、财务部门协同决策。

在项目发包模式上,推行EPC(设计-采购-施工)总承包模式,可减少多方博弈导致的成本失控。

四、行业标准动向与政策支持

为推动动态成本控制,普及行业规范、政策,培养人才,行业内推行了系列导向政策及举措。

4.1 政策动向

住建部 2025 年发文要求大型项目要强制应用动态成本管理工具,将其纳入工程验收指标。

4.2 标准建设

中国建筑工业协会正在制定《建筑工程动态成本控制指南》,指南会统一术语、流程与评价指标。

4.3 人才培养需求

行业缺口成本控制的复合型管理人才超 50 万,高校需增设“动态成本控制”的课程模块。

五、结语

综上所述,建筑工程造价动态控制已从理论探索迈向实践深化,成为应对市场波动性强、项目复杂度高的必然选择。其核心在于突破传统静态预算的桎梏,依托数字化技术驱动(BIM协同优化设计施工、AI预警预判风险、区域数据库支撑精准估算)、契约机制创新(标准化调价条款平衡风险、限额设计奖惩联动约束成本)与精细化流程再造(施工阶段实时物料追踪、竣工阶段影像存证防纠纷、运维阶段缺陷反馈闭环),实现全生命周期成本的“以变应变”。

尽管当前仍面临数据壁垒、人才短板等现实瓶颈,但实践已充分证明其价值。未来,深化动态控制不仅是成本管理升级的路径,更是推动建筑业精益化、智能化转型的关键引擎。唯有持续融合技术、优化机制、提升能力,方能在充满不确定性的建设环境中,牢牢掌控成本命脉,实现项目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的双赢。

[参考文献]

[1]白玺.住宅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成本控制体系构建方法[J].中华民居,2024,17(09):143-144.

[2]邵利.动态成本控制在建筑工程造价管理中的作用[J].建材发展导向,2024,22(06):121-124.DOI:10.16673/j.cnki.jcfzdx.2024.0174.

[3]中国建筑协会.中国建筑行业成本管理白皮书.行业报告.2024

[4]王雪青.建筑工程造价动态管理与控制.[J].20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