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根基、价值逻辑和实践路径
刘文博
甘肃省兰州市 兰州交通大学 730070
一、绿色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理论根基
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是绿色生产力的思想源头。马克思在《资本论》中揭示,“生产力由劳动者、劳动资料、劳动对象三大实体要素和科学技术、管理等渗透性要素构成。”[1]传统生产力理论虽强调科学技术的革命性作用,但未充分考量生态环境承载力,导致“先污染后治理”的发展困境。绿色生产力突破这一局限,将生态价值内嵌于生产力系统,强调“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辩证统一,实现了从“征服自然”到“和谐共生”的范式革新。习近平总书记提出“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2]的重大论断,将绿色发展纳入生产力本质范畴,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中国化时代化的新突破。“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3]的生态生产力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概念化提炼,旨在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奠定基础、提供概念根据。
(一)自然生产力理论的继承。马克思认为,“自然界是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源泉,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破坏着人和土地之间的物质变换’”[4]。“绿色生产力理论继承了马克思的自然观,将人视为有生命的自然存在物,本身遵循自然生态系统本身的物质循环、能量转换和信息传递过程。”[5]认为人绿色生产力强调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将自然生产力作为社会生产力的有机组成部分。绿色生产力将自然生产力从“外部条件”升华为社会生产力的内在构成。其核心在于以“尊重、顺应和保护”的辩证态度,恢复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平衡,既承认自然要素的资源属性,更强调其作为生态系统的再生能力,使自然力与劳动力、科技力形成共生互促的生产力系统。
(二)可持续发展理论的升华。马克思主义关于“人与自然物质变换”的论述,蕴含着可持续发展的思想萌芽。绿色生产力通过科技创新实现资源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绿色生产力理论则将这种思想升华为可操作的发展范式。其核心在于以科技创新重构物质变换的技术路径在于通过清洁能源技术打破化石能源依赖,借助废弃物资源化技术实现生产、消费和再生的闭环循环。这种技术赋能下的循环利用,不仅修复了被割裂的生态链条,更将可持续发展从抽象理念转化为涵盖产业、消费、治理的全面绿色转型实践,完成了从思想萌芽到系统方法论的跃升。
(三)人的全面发展理论的拓展。绿色生产力不仅追求经济增长,更注重改善生态环境质量,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优美生态环境需要,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它揭示出优美生态不仅是生存的前提,更是人的本质力量确证的重要保障。让“人的需求”突破物质边界,使生态获得感成为衡量发展质量的核心指标,将人的全面发展从“经济维度的单向突进”,升华为物质富足、精神丰盈、生态和谐的立体建构,真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关于“人向自身、向社会的复归”的愿景。
二、绿色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价值意蕴
高质量发展是党中央立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变化、着眼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作出的重要战略部署。绿色生产力通过重塑经济增长逻辑与发展路径,成为驱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力量。
(一)动力结构优化:从要素驱动到创新驱动的质变
传统发展模式依赖土地、矿产等资源的粗放投入,在创造经济增长的同时,也造成生态环境的系统性损伤。绿色生产力以科技创新为核心引擎,绿色技术突破打破资源环境约束其本质是在新能源领域的效能跃升与新材料领域的性能迭代,通过技术赋能提升资源利用效率与环境适配性,将生态要素从发展的限制条件转化为生产要素。这种创新驱动范式,不仅实现生态价值向经济价值的转化,更重塑了增长与保护的共生关系。实现了“绿水青山”向“金山银山”的价值转化,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可持续动能。
(二)质量效益提升:从规模速度到质量效益的转型
高质量发展的核心是提高全要素生产率,而绿色生产力正是这一转型的关键支撑。通过清洁生产技术重构生产流程,循环经济模式优化资源配置,绿色生产力有效降低了污染治理成本与生态修复代价。传统生产模式将生态成本外化为社会负担,导致要素配置效率被虚假增长掩盖。绿色生产力注重“新兴产业注重与基础产业协同发展,确保产业链供应链稳定,追求‘拔节再生长’”[6];依托循环经济模式对资源代谢链条的优化重组,实现废弃物的价值再生,将传统模式中闲置的生态要素转化为生产要素,增强了发展的韧性与可持续性。
(三)空间格局优化:从失衡发展到协调发展的重塑
绿色生产力通过构建生态与经济的动态协同机制,推动区域发展从要素错配的失衡状态转向功能耦合的协调格局。“三线一单”作为空间治理的制度工具,以生态保护红线界定不可逾越的生态阈值,以环境质量底线框定发展的环境容量,以资源利用上线约束要素开发强度,以生态环境准入清单规范产业进入标准,形成全域空间的刚性约束与弹性引导相结合的管控体系。这种框架通过校准产业布局与区域生态承载力的匹配度,在生态脆弱区强化开发约束以维系系统稳定性,在资源禀赋适配区引导绿色产业集聚以释放要素效率,最终塑造主体功能清晰、空间分工有序的区域经济形态。
(四)发展范式变革:从工业文明到生态文明的跃升
绿色生产力的深层价值,在于推动发展理念与文明形态的革命性转变。它彻底摒弃了工业文明“征服自然”的线性思维,确立了生态文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系统观念,通过绿色生产方式革新如低碳生产、生活方式转型如绿色消费、消费模式升级如循环利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向全面绿色转型。这种范式变革,不仅重构了人与环境的关系,更重塑了社会价值取向,使绿色发展成为高质量发展最鲜明的底色。
三、绿色生产力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实践路径
“绿色化是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重要趋势。”[7]推动绿色生产力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从科技创新、产业转型、制度保障、国际合作等多维度协同发力,构建促进高质量发展的长效机制。
(一)强化科技创新引领,突破绿色技术瓶颈
科技创新是绿色生产力的核心驱动力。应聚焦新能源、新材料、节能环保等领域,加强基础研究和应用基础研究,突破一批关键核心技术。应聚焦于打通技术创新与生产力转化的关键环节,使实验室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能力,推动绿色技术从潜在价值转化为现实经济价值。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深度融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既能够精准对接产业绿色转型需求,又能通过市场机制激发创新活力,培育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绿色技术创新主体,最终形成技术创新—产业升级—生态改善的良性循环,为绿色生产力的持续演进提供制度保障与组织支撑。
(二)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构建绿色产业体系
产业绿色化是发展绿色生产力的主战场,其实施需构建全链条改造机制。推动传统产业绿色化改造,需以清洁生产审核为基础工具,建立覆盖原料采购、生产加工、废弃物处置的全生命周期管控流程,通过物质流分析识别高耗能环节,制定针对性改进方案。同步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需完善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供应链的分级评价标准,将环境管理体系认证与生产工艺升级相结合,形成“标准引领、评价激励、持续改进”的闭环机制。针对高耗能行业,应聚焦能源结构调整与工艺革新,通过强制性能效对标设定升级红线,推广源头减量、过程优化、末端循环的集成技术方案,实现生产系统与生态系统的物质能量高效循环。
(三)完善政策制度体系,激发绿色发展内生动力
制度创新是绿色生产力发展的重要保障,需构建多层次制度供给体系。健全绿色法律法规体系,应聚焦环境保护法与循环经济促进法的修订完善,强化法律条文的衔接性与实操性,建立生态环境执法与司法的协同机制,通过严格责任追究确保法律刚性约束。创新经济政策工具,需以绿色金融体系建设为核心,完善绿色信贷的风险定价机制,规范绿色债券的发行标准与信息披露要求,引导绿色基金投向早期绿色技术研发,形成政策激励与市场机制并重的资本引导模式。同时,建立生态产品价值实现机制,应明确生态资源产权界定,搭建统一的碳汇、水权交易平台,完善生态补偿的标准核算体系与跨区域转移支付制度,通过市场化交易与行政调节相结合,保障生态保护主体的经济收益。
(四)深化国际合作,共谋全球绿色发展
绿色是共建“一带一路”的底色。应积极参与全球环境治理,推动构建公平合理、合作共赢的全球气候治理体系。一方面,深化绿色“一带一路”建设。“加强与沿线国家在绿色基础设施、清洁能源、生态保护等领域的合作,打造绿色丝绸之路。”[8]共建绿色丝绸之路需要加强规则标准对接,推动绿色技术转移和人才交流。另一方面,推动全球绿色产业链供应链合作。通过绿色贸易、绿色投资,促进全球绿色技术共享和产业协同,共同应对气候变化等全球性挑战。
结语
绿色生产力是马克思主义生产力理论在新时代的创新发展,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核心驱动力。它以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价值取向,以科技创新为主导,以绿色低碳为底色,通过重塑经济增长方式和发展路径,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新征程上,发展绿色生产力不仅是破解资源环境约束的必然选择,更是实现高质量发展的战略举措。我们要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让绿色生产力成为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强大引擎,为建设美丽中国、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马克思.资本论(第 1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8.
[2]习近平.发展新质生产力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着力点[J].求是,2024(11).
[3]习近平.论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M]北京: 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 .
[4]马克思.哥达纲领批判[M].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北京:人民出版社,2015.
[5]李文睿,王硕.绿色生产力:形成逻辑、发展契机与实践路径[J/OL].浙江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6]冯继康.全面准确认识新发展理念的理论贡献和实践价值[N].人民日报,2025-05-30.
[7]张新宁.不断厚植高质量发展的底色新质生产力本身就是绿色生产力[N].人民日报,2024-04-11.
[8]韩剑.共建绿色丝绸之路:理论演进、发展前景与深化路径[J].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