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生研- 师导”作业优化设计研究

作者

张鑫楠

天津市第四十八中学 天津市 300143

一、研究背景与现状

《意见》的出台对于各学科来说都是新的挑战,更是考验地理学科。作业是为巩固课堂教学效果而设计的供学生课外进行的练习。它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扩大知识面,发展学生的智力和创造才能,是教学过程中一个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有效的作业应是丰富多彩的,能够起到积极引导作用。因此,如何应对“双减”政策下初中地理学科作业精准设计,本文将进行一些探索。

二、初中地理作业设计问题分析

1.教师思想认识不够

教师的教育方式直接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由于政策意见刚出台不久,教师对新政策认识不够,而“双减”政策与传统的教育有很大的不同,所以教师很容易受到传统的教育模式的禁锢,尚未转变观念,忽视学生综合素质能力的培养,作业的布置依然注重学习成绩。初中地理传统的作业以八年级为例,主要是通过识图记背的方式使学生加深对知识点的记忆。作业内容大多都以质量检测习题为重点进行布置。由于“双减”政策的突然实施导致大多数初中地理教师在布置作业的时候有点盲目。传统布置作业的方法和部分内容与国家刚刚颁发的“双减”政策背道而驰,而新的布置作业的策略尚未摸索完善。

2.作业形式单一

传统的作业内容大多数以巩固性习题为主要类型,通常是用大量机械性的作业方式来帮助初中生巩固地理知识,所以形式较为单一。而这种单一的作业形式,对于学习能力强的学生,可能具有对知识点掌握提高的效果,但更容易形成比较死板的思维方式不利于学生养成自主探究的学习习惯,对学生综合能力提升影响不大,同时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单一的形式反而会降低学生对初中地理学科的学习兴趣。在这种传统模式的影响下,“双减”政策提出后,教师在布置作业的初期只能在题量上进行压缩,而形式很难快速丰富,大部分作业只能暂时围绕原来的传统形式进行布置,使作业缺乏实践性、创新性。

另外根据教育部“双减”的相关规定,中学生在校的学习时间不能超过八小时而学生的作业实践不能超过两个小时。教师们,要根据相关的教育方针对学生的作业进行科学的设计,根据学生个体差异的不同,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可以提升学生的思维方式,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但在实际实施过程中,作业布置还停留在表面,未达到深层次促进效果。

3、作业内容层次不清

在传统地理作业布置过程中,学生更多是听从教师安排,学生自主性较低,导致学生学习地位下降,思维发展也受到制约。与这样的传统作业布置相比,新政策下的作业更重视学生主体地位。在这一背景下,作业内容的布置增加了难度。初中阶段地理教学内容以八年级为例多以中国地理自然环境为主,涉及到中国的位置、地形地势、气候、河流、自然资源等各种知识点,需要识记内容较多,所以教师在布置作业时仍旧以考试为主,这样就更加打消学生学习兴趣。“双减”政策的落实更加重视学生的个体差异,个性化发展,就需要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因材施教,而目前作业内容统一,尚未根据学生的知识掌握水平分清层次。

三、初中地理作业优化的策略

1、创新作业设计,丰富作业形式

“双减”政策的提出为鼓励教师创新性研究提供了政策支持,教师可以打破常规布置多样化作业。不仅可以增加学生学习兴趣,还能更有效调节学生认知能力,打破常规造成的疲劳感。

地理作业的布置不该只局限于课堂上所讲知识点和往年考试常考重点,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应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主,布置作业的内容应丰富多样,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可以将作业与之前学过的知识相联系,让学生不断地感觉到温故知新。

例如,在人教版地理八年级上册第二章第三节《河流》一节中,此部分涉及一些基础概念,可以设置一些选择题,下列关于我国内流区、外流区的叙述,正确的是?A.我国西北内陆地区均属于内流区;B.我国东部地区均属于外流区;C.我国内流区约占全国面积的2/3;D.我国外流区主要分布在湿润、半湿润区。此小题严格落实《义务教育地理课程标准》中本课时“归纳我国外流河、内流河的分布特征”的要求。通过此题巩固学生对此知识点的掌握,同时利用知识迁移巩固,与之前学过的《气候》一节中干湿区的内容相结合,使知识点联系性更强,达到温故知新效果,丰富作业内容。在设计此题过程中将 D 项设计成正确选项,更加增强了对于两节课知识点的正向记忆。

2、布置分层作业

每个学生都是一个独立的个体,即使在同一个班级里同一节课结束后,学生的认识水平不同,达到的学习效果也不同,所以针对学生的这一特性,教师在布置作业时要考虑到分层。分层布置作业是一种全新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这样既有效落实“双减”政策要求,又体现了对学生之间差异性的尊重,对提升初中地理教学效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例如,教师在布置作业时可以针对学生认知水平不同分层,将作业分成小试牛刀(必做题)和一马当先(选做题)两部分,对于必做部分较为内容基础,学生容易完成,能够充分巩固课堂,选做部分可以通过丰富多彩的实践活动围绕课程内容供感兴趣的学生和本堂课程吸收能力强的学生选做参考。这样的分层作业能满足不同需求的学生能力提高,实现辅助课堂效率提高的效果。

3、作业内容融入实践

教师在设计作业内容是可以融入观察、探究、动手实践等方式,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潜移默化的提升学生综合水平。随着信息化高速发展,作业内容可以结合多种形式,例如将生活中的点滴发现作为作业内容与相关地理知识有效结合,这样可以提升学生对地理的学习兴趣。同时,教师也可以用学生的个性化特长布置作业来引导学生对地理知识进行深入的探究,让学生在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收获新的知识,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提升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初中地理对学生认图、识图、读图的能力要求较高,很多学生很喜欢美术鉴赏,但遇到地图就会显得有些枯燥,针对学生这一特点,教师可以充分利用学生美术鉴赏绘画等能力,让学生尝试画地图,在画的过程中掌握知识,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提高课堂效率。采用多样化设计作业形式,激发学生的兴趣,同时发挥学生的特长,将地理知识与学生绘画特长相结合。不仅能让学生在完成作业的过程中充分的感受到地理的魅力提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还能有效的减轻学生作业压力,帮助学生减轻作业压力,还可以促进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