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略图
Education and Training

浅谈如何减少原生家庭下成长的父母对青少年教育的影响

作者

陈杰

成都贤岭贸易有限公司 四川成都 610000

如今,因上一代原生家庭教育的教育而影响下一代教育的案例已非常的普遍,父母如果在自己年幼时的被教育环境所留下的一些“不良”痕迹,并且在成年以后没有通过自己的努力察觉并修正,那么 这些痕迹将会伴随着他们并迁移到他们对下一代教育的行为之中,性格的成型通常是由两方面因素构成,第一个是遗传基因,第二个则是环境因素,根据相关研究表明,关于孩子的性格成型环境因素的影响多余遗传因素的影响,也就是说孩子的被教育环境大概率会影响孩子的性格,因此在日常教育中父母对孩子的教育环境的塑造变得极为重要。

一、教育者需要认识到自己的冰山

父母主动积极的面对内心的冰山。父母的冰山也是上一代教育播下的种子,再早一代的父母受教育程度没有现在这么高,因此他们认知水平有限,他们没有一个良好的途径去了解和参考如何教育下一代,于是他们大都选择用自己再上一代教育自己的方式去养育下一代,当被受教育的人由于被受教育环境和认知水平没有办法及时的去提高和修正时一些问题机会在你后来的教育中浮现出来,例如父母在家里因孩子犯错而大声训斥孩子在后来的社会交往中孩子的性格可能会变得内向谨小慎微不敢表达,又或者父母的对孩子的教育行为过于偏激以至于孩子对家庭没有安全感而出现一些叛逆行为,每一个孩子在母亲的肚子里就已经开始在慢慢形成自己的性格,出生后的生存环境对孩子的性格养成尤为明显,教育者想要避免自己的冰山迁移到孩子身上那么就要沉静下来思考打破枷锁在自己身上的冰山。

二、找到自己的在原生家庭所形成的问题

用萨提亚冰山理论里面的一些方法可以帮助教育者认识自己的问题后并用实际行动去解决它。这是两年前的一个案例:小鱼当时小学三年级,班主任发现孩子在上课时看似很认真,但一到回答问题时她就紧张到不能说出完整的话,特别是发现自己回答问题错误时甚至会大哭,起初老师以为只是由于孩子性格较为内向不敢在人多的时候表达,老师鼓励过几次,都是短暂的好转一段时间后又开始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这样的情况在有经验的老师面前并不难解答,老师猜测可能是课堂意外以外的环境影响了孩子,让本来已经慢慢敢于表现的小鱼儿又回到了原点,在排除孩子自身的一些原因以后,直到一次家长会老师终于确定了答案,家长会结束后,老师问小鱼在家里的时候妈妈一般会怎么样去和自己沟通呢?小鱼回答说:每次我写错了作业妈妈都会罚我多些几十次。老师听到后说:听起来很正常呢,不对的问题多练习也是一种提升进步的机会呢。小鱼说:不是的,妈妈让我多写几遍我觉得没关系,但是她经常骂我是笨小孩没有邻居家小朋友懂事,有时候还动手打我的头,边打边骂。听到这里老师也就找到了答案,因为小鱼儿很怕自己会犯错,她认为犯错了就会被骂或者挨打之间是必然的,所以她害怕学习且对学习时的环境没有安全感。老师在得知情况后向小鱼妈妈核实情况时,小鱼妈妈说她小时候父母也是用这样的方式教育她,她认为这样的方式没有什么不妥。教育者将自己儿时的痛苦经历复制到孩子身上并把它合理化这才时最大的问题,在小鱼的妈妈认知中并没有去思考父母一辈对自己的教育在自己年幼时对自己留下了什么伤害,这样的方法再次使用在自己的孩子身上是否正确,是否合适。像小鱼妈妈这样的情况在日常生活中屡见不鲜,因此教育者在找到自己曾经被教育过程中所以遗留的问题是十分重要的。

三、击破冰山与孩子共情

找到问题的下一步就是解决问题,教育者在知道自己对孩子的教育方式是哪里出了问题就需要迈出改变的第一步,这一步并不容易因为在这期间有两个阶段是大部分人无法直接面对的,第一步,教育者需要回忆起自己内心那个受伤的小孩并与他对话,在与自己内心里的小孩对话时其实就是在和自己的孩子对话,他们有类似的痛楚,不被理解、永远被父母比较着、每天都在努力的做好可是父母就是看不见,可一旦他们犯了一点错就会被严厉的责备,父母每天都在说着很爱他们但是他们却感觉不到父母的爱意。如果教育者能够感受到儿时自己的心声那么恭喜你已经成功了一半。第二步,不要站在成人的视角去批判孩子的行为,这是许多家长都难以自我控制的,我们经常能够在不同的大人嘴里听到这样一句话“这么简单都不会吗?”,大人之所以觉得简单是因为你已经知晓答案,但你是否有回想过你在相同年纪时做同样的题目是否像你自己所说的那么轻松?显然成人在说出“这么简单”这几个字的时候并没有以孩子的视角而是以成年人的姿态,这样的评价不对等也不公平。因此我们应当对孩子多加以理解和包容,我们要知道他们只是孩子,我们也曾是孩子。当你能共情孩子,在日常教育中亲子关系,教育氛围也能得到极大的改善。

四、“好”的教育模式就让你脱离了原生家庭的网

好的教育模式能够让教育者在教育孩子的过程中事半功倍,但如何去定义这个“好”呢?从狭义的去解释“好的教育”可能就是让孩子一生成绩优异,最终功成名就这一类的具体的显化在外的一种形式或成绩。但笔者认为真正“好的教育”应该是做广义解释,每一个孩子的成长都有他的闪光点,人的成长一生要经历许多的波浪登上山顶并不容易,可是能够坚韧的一直守在山顶更是不容易,许多人只是刚到山顶就落下,而有些人确从未到达过。所有人都只看到了站在山顶风光好这件事,但没有几个人去关注能够站上山顶要经历多少的磨难,或者说山顶并不意味着一个人的成就结束,而是人生历练刚刚开始。因此笔者认为“好”的教育一定是对孩子内心的修炼例如:1、逆商的培养,教孩子即便遇见逆境也能乐观应对。2、坚强的意志,可以输但不可以放弃。3、善良敢爱懂得共情的心,待人接物问心无愧。当教育者把教育孩子的重心从具体的成绩(数据)要求变成给孩子建立强大的内核,你会发现你已经脱离了曾经父母给你织的网。

笔者是一名教育工作者,曾花 8 个月的时间做过 180 余份关于亲子关系不和谐起始时间的统计,惊讶的发现在 180 人中有 92% 的人从孩子小学2 年纪开始就已经出现了教育困扰,在经过深度的了解后发现大多的问题都出在家长这里,许多家长都有上诉的几个问题但他们并不自知,一直认为问题的主要出在孩子身上,自己只是一个旁观者或辅助者并非主要参与人,这是也是十分让人寒心的一点。因此要减少青少年的教育问题就要从源头去改变,而父母则是这源头的重要关卡。

参考文献

1.龙小花,欧丽娅.原生家庭对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影响研究2.王詹芳.原生家庭对高职学生心理成长的影响及应对策略探析3.徐方志.如何走出原生家庭的限制,成长为称职的家长

作者简介:李青霞,1994.09,女,广西梧州市藤县人,本科,主管护师,护理